
昨天和朋友聊天時,她說了一句讓我沉思很久的話:「我覺得我總是在解釋自己,好累。」
我懂那種感覺。當別人用困惑的眼神看著你,當你的選擇被質疑,當你的想法被誤解時,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我要怎麼說,他們才能懂?於是我們開始簡化。把複雜的情感說成「還好」,把深層的思考說成「隨便」,把細膩的感受說成「沒事」。我們以為這樣比較容易溝通,卻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正在一點一點地縮小自己。
你不需要為了讓別人理解而簡化自己的複雜性。
想起那個總是被說「想太多」的自己。每當有人這樣評價時,我就會試圖變得更「正常」一點,不要那麼敏感,不要那麼深刻,不要那麼不合群。直到有一天我發現,那些被我壓抑的「想太多」,其實是我最珍貴的部分。
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面體,有著無數個切面。在不同的光線下,我們會反射出不同的色彩。有時候溫柔,有時候銳利;有時候理性,有時候感性;有時候堅強,有時候脆弱。這些看似矛盾的特質,其實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你。
但現實中,人們似乎更喜歡簡單明瞭的標籤。「她就是個樂觀的人」、「他比較內向」、「她很理性」。當我們不符合這些標籤時,就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需要解釋,需要證明。
可是,為什麼要證明呢?
那個既能在深夜思考人生意義,又能在白天為小事開懷大笑的你,本來就很完整。那個可以同時愛著詩歌和電子遊戲的你,本來就很真實。那個會因為陌生人的善意而感動,也會因為不公而憤怒的你,本來就很珍貴。
真正懂你的人,會願意花時間去理解你的層次。他們不會要求你把自己壓縮成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會欣賞你的豐富和多元。而那些總是要求你「簡單一點」的人,也許從一開始就不是你的人。
我開始學會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解釋清楚。」我開始允許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現不同的面向,而不覺得這是矛盾或者虛假。我開始相信,真正的理解需要時間,而匆忙的解釋往往只會讓誤解更深。
複雜性不是缺點,不是需要道歉的事情,更不是需要被修正的問題。它是獨特性的來源,是深度的體現,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所具備的豐富內涵。
所以,不要再為了讓別人理解而簡化自己了。做那個完整的、複雜的、真實的你吧。
因為值得擁有你的人,會願意花時間去理解你的每一個層面。
-
你不需要為了讓別人理解而簡化自己的複雜性。
You don't need to simplify your complexity for others to understand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