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能耐倒在其次。有的人成了面子,有的人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從輝達的崛起,看一位創辦人的思維、組織與行動力
在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輝達(NVIDIA)成為最受矚目的科技企業之一,而其創辦人黃仁勳,更是被譽為「AI時代的教父」。他不只是技術高手,更是組織設計的實踐者與戰略推演的高手。從《黃仁勳與輝達的崛起》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挑出三個最精彩的故事,來理解他如何思考、如何帶人、如何行動——這三件事,或許也能教會我們如何在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更有力的選擇。
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從被否定到成為AI革命的核心人物
2013年春天,輝達研究員卡坦札羅陷入低潮。他剛迎來第四個孩子,身心俱疲,健康出狀況,工作也不被上級認可。他提出的 cuDNN 計畫——一個加速 CUDA 平台的軟體庫——在團隊內部遭到否定,甚至被評為「待改進」。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選擇越級,直接寫信給黃仁勳。出乎意料的是,黃仁勳不僅回信,還展現出極高的興趣。他推掉原定行程,親自研究神經網路的潛力,並在幾次會面後,向卡坦札羅宣布:cuDNN 是輝達20年來最重要的計畫。他甚至在白板上寫下“OIALO”——Once-in-a-Lifetime Opportunity,千載難逢的機會。
黃仁勳說,如果可以,他願意召集公司8000名員工到停車場,讓卡坦札羅自由挑選團隊成員。這個被否定的研究員,瞬間成為輝達史上首位專職AI研究員,並為輝達在AI領域的崛起立下汗馬功勞。
啟示:
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時刻被低估,但真正的價值不在於當下的評價,而在於是否有人看見你的潛力。黃仁勳教我們,領導者的責任不只是做決策,更是辨識人才、放大機會。對一般人而言,這個故事提醒我們:當你相信自己的想法,就要勇敢發聲;而當你身處領導位置,更要有能力看見那些尚未被證明的可能。
二、Top Five Things:讓資訊流動成為組織的神經網路
在輝達,黃仁勳不喜歡正式的工作匯報。他認為那些報告往往過度包裝,報喜不報憂,無法反映真實情況。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名為「Top Five Things」的制度:每位員工都要定期向直屬主管與更高一級的主管發送電子郵件,內容包括他們正在進行的五件事,以及市場觀察、客戶痛點、競爭動態與技術挑戰。
這些郵件的格式也有要求:每個要點的第一個字必須是動詞,例如「建構」「確保」「完成」,以強調行動導向。黃仁勳每天閱讀超過100封這類郵件,並從中尋找微弱但重要的信號。
卡坦札羅的cuDNN計畫,正是透過這樣的郵件體系被黃仁勳注意到,進而改變了輝達的命運。
啟示:
一個組織的成長,往往取決於資訊的流動速度與品質。黃仁勳教我們,決策效率比營運效率更重要,而資訊透明與越級溝通,是提升決策品質的關鍵。對一般人而言,這個故事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什麼位置,都要勇於分享真實的觀察與問題;而作為管理者,更要建立一個讓資訊自由流動的環境,讓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見。
三、光速行動與白板推理:執行力來自思維的清晰與組織的信任
黃仁勳有一句名言:「戰略不是文字,戰略是行動。」他要求輝達員工以「光速」工作——不是字面上的快,而是理論上最快的速度。他會追問:「你能多快完成?為什麼不能更快?」這種看似苛刻的要求,其實是為了防止組織出現「向上管理」的腐化現象——員工為了職涯,刻意調整專案進度,營造穩定成長的假象。
此外,黃仁勳不喜歡開會用PPT簡報,而偏好用白板。他認為,PPT容易掩蓋不完整的思路,而白板則讓問題無處可藏。他常說:「Let's reason together.」讓我們一起推理。這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文化:鼓勵團隊成員共同思考、共同推導出解決方案。
這種文化,讓輝達在面對AI革命時,能夠迅速轉型。副總裁埃斯特斯回憶,黃仁勳週五晚間發出一封郵件,宣布全面轉向深度學習;到了週一早上,輝達就已經是一家AI晶片公司了。
啟示:
真正的執行力,不是來自命令,而是來自清晰的思維與組織的信任。黃仁勳教我們,速度不是目的,而是防止腐化、保持誠實的手段;而推理不是辯論,而是共同尋找真理的過程。對一般人而言,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在工作中,不要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要勇於揭示問題、共同思考、快速行動。因為真正的成長,來自於誠實與推理,而非包裝與拖延。
結語:黃仁勳的三件事,是我們的三種能力
從這三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見黃仁勳教我們的三件事:
1. 辨識機會的能力:即使在混沌中,也能看見未來的可能。
2. 建立資訊流的能力:讓組織成為一個大腦,而非一台機器。
3. 推動行動的能力:用推理取代命令,用速度對抗腐化。
這三件事,不只是企業家的修煉,更是每個人在AI時代中,保持清醒與成長的關鍵。因為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可以訓練自己成為那個能夠看見、能夠推理、能夠行動的人。
正如黃仁勳所說:「Market share is for the losers.」真正的贏家,不是追逐現有的市場,而是創造下一個「零億美元市場」(也就是現在是「零」,但未來可能會變成「億」)。而我們每個人,也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那個尚未被定義的可能。
從每天的選擇開始
在黃仁勳的高中時期,他曾與室友交換技能:他教室友識字,室友教他做伏地挺身。從那時起,黃仁勳每天堅持做100個伏地挺身,直到今天仍未間斷。這個習慣不只是體能訓練,更是一種自我鍛鍊的象徵——在最基礎的動作中,持續推進、永不懈怠。
這段小故事,正好串起他教我們的三件事:
· 他能夠看見「千載難逢的機會」,是因為他習慣在日常中鍛鍊眼光與耐力,不被短期否定打敗;
· 他建立「Top Five Things」制度,是因為他相信資訊如同神經網絡,需要持續流動與連結,就像每天的伏地挺身一樣,是一種組織的肌肉記憶;
· 他要求「光速行動」與「白板推理」,是因為他深知,真正的執行力不是爆發,而是日復一日的清晰思維與堅定步伐。
伏地挺身的故事不是英雄式的傳奇,而是日常中的堅持。它提醒我們,無論是創業、管理、還是個人成長,最終都不是靠一時的靈感或運氣,而是靠一種內在的紀律——每天都問自己:我能不能再多做一點?我能不能再看得遠一點?我能不能再推理深一點?
這就是黃仁勳教我們的:真正的改變,不是從外部開始,而是從你每天的選擇開始。
歡迎訂閱艾螽斯的30(月)、59(季)、99元(半年)方案:【幸福的100個祕訣】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lans/content
✨每天為自己的幸福打卡。
每天開啟一則小故事 + 一個實用的小秘訣 + 一篇書摘,
讓你在忙碌中找到心的定錨點。
每天一起練習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