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備閱讀的時候,又出現了熟悉的拖延感。腦中冒出一句話:「做這些到底有什麼意義?」隨即又想起那句常被引用的激勵話:「每天進步 1%,一年後就有 37 倍的成長!」然而,即便這麼提醒自己,心裡依然有些沮喪。
腦中甚至浮現一個更深的問題:「如果我渴望讓自己變得更好,那是不是可能意味著我沒有接納現在的自己?覺得現在的自己還不夠好,所以才要努力去改變?」這是一個很矛盾的拉扯。是啊,我今天可以不閱讀,明天也可以不閱讀,但如果一直不閱讀呢?那是不是就等於我放棄了?
最後,我還是完成了今日份的閱讀任務,但心裡卻沒有那種「完成了!」的成就感。閱讀變得像是一種例行公事,只要時間到了就停下,而不是帶著渴望與熱情去探索後續。
回頭檢視自己的心情,發現那股沮喪來自於——覺得自己像無頭蒼蠅一樣,雖然努力著卻沒有明確的方向。閱讀雖然進行著,卻總是難以將這些知識真正落實在生活中,因而有一種不踏實感與分離感。
我逐漸察覺,也許是自己太在意外在的評價。當看到別人做著相同的事卻表現得更加耀眼,我就不由自主地覺得自己的努力微不足道。這份比較與失落,也延伸到日常裡:我總是下意識想擺脫他人的探詢,害怕自己的回答顯得不夠有成就。
雖然最近還困於那個「渴望改變是因為無法接納現在的自己還不夠好」的想法,但我試著在睡前練習肯定自己日常完成的許多大小事。期待自己未來能找到答案,渡過這個低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