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語言失去責任感,制度開始卡關
花園裡的靜默低語之一 ————————————————————
花園裡的靜默低語 #33那場會議,廠商準時抵達,但他們完全不了解狀況,因為是從大陸工廠直接寄出。我們的研發部門只是把不良品放在桌上,說:「這個有問題,請你們改善。」
廠商問:「可以提供判定標準嗎?或是你們的判定依據?」
研發沉默了,業務卻不疾不徐的將之前的不良照片放出來。我心裡有點悶,怎麼會是業務部門準備資料?
我不是研發,但我知道,品質標準要量化,才不會模糊。 這項問題已經講了好幾次,卻始終沒有實質推進。 只是口頭說說,沒有文件、沒有時程、沒有責任歸屬。
我不是要替廠商說話,而是他們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而不是互推皮球。光這一點,就能讓事情順利, 不會卡關、不會延滯。
反觀廠內,研發主導卻不主動告知時程及進度,開會沒有準備資料,連會議記錄都要業務做。這不是太誇張嗎?
我不是在抱怨,而是在辨識:
語言在這裡,是誰的責任?
誰該說話,誰在沉默?
誰在推進,誰在等待?
我靜靜地坐在會議室角落,聽著廠商的提問、研發的簡答。我不是主導者,但我卻成了語言的補位者。不是因為我願意,而是因為沒有人願意。
走回座位的路上,我想起剛才的沉默。
那不是安靜,而是一種責任的缺席。
語言沒有被使用,也沒有被承擔。它只是漂浮在空氣裡,像一層霧,讓人看不清方向。
我被要求寫會議記錄。我知道這份記錄不會被細讀,也不會被追蹤。但我還是寫下來—不是為了流程,而是為了誠意。我想讓語言留下痕跡,哪怕只是微弱的。
我不是主導者,但我知道語言的重量。我不是決策者,但我知道語氣的責任。我不是制度的設計者,但我知道沉默的代價。
語言不是誰的特權,而是誰願意承擔。
沉默不是誰的選擇,而是誰被迫補位。
我開始懷疑:
語言在這裡,是誰的工具?
誰在使用它,誰在逃避它?
誰在承擔它,誰在卸責它?
——————————————————————
願這則低語,在你心中悄悄安放一處柔軟的迴響。
因為在這個語言常常漂浮的世界裡,我們都值得被聽懂, 也值得不再補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