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今年表現亮眼,於是,想跟主管爭取提前加薪,他花了兩週整理專案成績、新增客戶,製成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心想,這成績不加薪說不過去吧!
那天下午,他緊張的推開主管的辦公室。主管原以為是例行彙報,沒想到聊完專案後,小李突然開口說,我想聊聊目前的工作狀態。
主管愣了一下,心裡閃過,這不是提離職,就是要加薪。小李說了今年成績及想法,提出以這成績,想要提前加薪
主管靜默約10秒,開口肯定小李,你今年做得真的不錯。
但下一秒,熟悉的反轉來了,你表現雖好,
但團隊總業績下滑,新品尚未盈利,團隊要擴編人力
這些雖不是你一人之事,但整體考量下,很難臨時加薪
一句話,掐斷了小李的希望。
這就是主管的回絕套路:先誇奬 → 搞模糊 → 再拒絕
問題來了:為什麼成績單換不來加薪?
因為在主管眼裡,加薪不是一場成績兌換遊戲,而是一場風險與投資的算盤。
一、拿成績單談加薪,是用勤奮掩蓋懶惰
多數人以為,亮眼的成績單是談加薪的王牌。
數據證明價值,價值換來報酬,聽起來挺合理。
但事實上,這是員工與主管的認知錯位。
- 員工認為:成績是努力的證明
- 主管認為:成績只是你應該展現出的結果
你完成工作,主管會欣賞,但不會因此覺得非加薪不可。
在主管眼裡,加薪不只看「值不值」,還牽涉制度、公平與未來價值。
所以,一張成績單,回答不了這些問題。
換個方式思考,提出加薪之前,別單純抱著成績衝上去,
而是先想想,主管心裡到底在算什麼盤?
我該怎麼應對,才能打動他呢?
二、主管談加薪時的心理五大盤算
2-1-風 險 管 理
員工開口想聊薪資的事。
對主管而言,這一刻腦中閃過的念頭不是你值不值,
而是這場對話會不會出事?
1.拒絕風險:說不,他會不會心灰意冷,工作擺爛,甚至想跳槽。
2.接受風險:答應,會不會破壞公司加薪制度?
對主管來說,員工臨時談薪水,本身就是一場風險,
制度的缺口被戳破,壓力瞬間全推到自己身上。
此刻,主管想的不是你值不值,而是我要怎麼安全收場,
又不讓你走出辦公室時臉色難看。
2-2-替 代 與 留 才
在主管眼裡,加薪不只是獎勵,而是一道留人,還是換人的選擇題。
1.替代成本:如果他走了,我要花多少時間、預算和心力補人?
2.不可替代性:他是否握有關鍵技能、人脈,或維持團隊穩定的能力?
3.換血思維:既然他破壞制度,是否趁這時機換人?
主管心裡計算的不是單一答案,而是一連串權衡:
留他,代價有多高?
不留,會帶來多大衝擊?
最終,主管選的往往不是對個人最公平的,而是對團隊最有利的。
2-3-組 織 公 平 與 團 隊 效 應
在主管眼裡,加薪從來不是一個員工的事,而是牽一髮動全身。
1.公平性壓力:要是其他人知道了,會不會有人抗議?
2.骨牌效應:加薪口一開,會不會人人都來排隊?
3.示範效應:反過來想,如果公開獎勵他,能不能立一個標竿,激勵其他人?
這就是矛盾:現在不是加薪的時機,但員工的表現確實亮眼,理應有所回饋。
加了,可能破壞平衡;
不加,又可能錯失一次立標竿的機會,也可能讓員工心寒。
2-4-上 對 下 的 交 代
主管很清楚,自己不是最後一關。
真正的挑戰是,我要怎麼讓上級和 HR接受這個決定?
1.預算規劃:年度調薪己規劃好,臨時加薪預算從那來?
2.上級交代:老闆問臨時加薪原因,有沒有能說服的答案?
3.越過制度的依據:加薪理由須經得起人資或制度的檢驗,不是一句「他很努力」就能解決。
對主管來說,最焦慮的不是給不給,而是我能否找到讓制度買單的理由?
這理由必須建立在「團隊貢獻」或「公司利益」上,
而不是「工作有達標」「時常加班」這種個人層次,
否則再努力,也過不了制度這一關。
2-5-投 資 與 長 期 考 量
主管最後想的,不只是你現在做得好不好,而是,如果我給了,未來能收穫什麼?
1.未來價值:這個人能否接更大專案、帶人、跨部門?
2.忠誠與信任:加薪後,他會更安定,還是胃口更大?
3.替代方案:如果本薪難以動,能不能用獎金、專案或頭銜來「變相投資」?
畢竟,在多數公司的制度下,臨時加薪並不容易。
所以主管會換個角度思考,改用獎金、專案獎或特殊激勵來替代?
因為在他眼裡,這不只是安撫,而是一場押注,
押注你未來能不能帶來更大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