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肥胖者已高達約13億,與之相關的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慢性健康問題,也為各國醫療系統帶來了沉重負擔。在這一背景下,市場對新型高效療法的需求愈發迫切。
曾經作為2型糖尿病藥物開發的 GLP-1 receptor agonists,憑藉其顯著的減重效果,徹底重塑了肥胖治療格局,並推動了新一輪投資與研發熱潮。目前的研究焦點已不再局限於單純的體重降低,而是擴展到追求持久的代謝與心血管綜合效益。

- 歡迎加入我們的 “100+醫藥菁英 專屬圈”:https://vocus.cc/salon/Drugnews
- 或是加入我們的會員 Line 群組: https://forms.gle/HHYUKrsLh7DcGmqTA
- 擁有由 醫藥博士團隊 提供最領先的 醫藥健康知識、商業投資分析、市場趨勢判斷。
目前治療方案
生活方式介入是肥胖管理的基礎,但單獨實施往往效果不佳。減重手術雖能達到最顯著的減重,但其侵入性特質決定了它主要適用於重度肥胖患者。回顧藥物治療歷程,一度因療效有限、安全性質疑和保險/支付覆蓋不足而屢遭挫折。
早期肥胖藥物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例如 phentermine(去甲腎上腺能厭食劑)、其與 topiramate 的複方(商標 Qsymia)、以及 bupropion + naltrexone 的複方(Contrave/Mysimba)。這些藥物減重效果中等,且因廣泛作用於中枢,常伴隨神經精神類副作用。orlistat 透過抑制飲食脂肪吸收,雖然安全性較高,但療效有限且胃腸道耐受性差。整體而言,這些療法未能有效做大市場規模,區域市場也較為分散。
更讓產業蒙上陰影的是多款藥物的接連退市,包括因自殺風險增加的 rimonabant、因心血管風險的 sibutramine 與 fenfluramine,以及因潛在致癌風險的 lorcaserin。這些事件嚴重打擊了市場對減肥藥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