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道德與法律:漫談其意義、功能與關係

Wang Ying -avatar-img
發佈於社會與人文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中學生時代,我們上公民與道德,誠實說,當時我只會背,但不知其所以然。

大學時,大一需上法學緒論。一樣沒有太多心得與興趣。

更年長後,開始會聽到"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之類的話語,也會在自我反省某些事後,得到"人性就是如此"的結論。

所以,人性、道德與法律三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概念與事務,彼此間有什麼關係?他們的功能(作用)或者說意義又是什麼?


一、人性

意義與作用:

  • 底層邏輯與基礎: 人性指的是人類固有的、普遍的特性,包含生物性、社會性和理性。它是道德和法律產生的基礎
  • 動機來源: 因人類具有的自利(為了生存與繁衍)與社會性(如情感依附、合作關係、尋求群體認同)的雙重特性,因此形成社會規範、約定成俗。
  • 無論是主張人性本善(如孟子)或人性本惡,對人性的判斷會直接影響法律制度的設計。

二、道德 (Morality)

意義與作用:

  • 道德是社會的成員基於共同意識良心,約定成俗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它是一種自律性規範。
  • 道德的主要功能是維護社會的善良風氣,淨化人心,引導個體實踐美德,追求至善的價值。
  • 道德的制裁力量主要來自於個人良心的譴責或社會輿論的壓力,不具有國家強制性。
  • 道德所要求的標準通常高於法律,強調人所「應為」的義務和內在動機。

三、法律

意義與作用:

  • 法律是國家制定、公佈和實施的,具有強制性的社會規範。它是一種他律性規範。
  • 法律的主要功能是解決爭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權,為社會行為設定最低限度的道德底線,強調人所「得為」的權利與義務。
  • 法律的制裁主體是國家,具備強制力,一旦觸犯必然受到懲罰。
  • 法律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是正義,它是最高的道德理想境界在制度上的體現。

 

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

這三者之間存在著層次遞進、互相影響的緊密關係:

1. 人性是道德與法律的基礎

 無論是道德還是法律,其產生和目的都根源於人性。法律哲學中的「自然法」理論認為,法律應基於人類的理性本性中固有的普遍道德原則(如追求善、避開惡)。

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在塑造和約束人性中可能導致衝突或危害社會的方面,以實現群體的和諧與個體的福祉。

2. 道德與法律的關係

raw-image



總結來說,

  • 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化、最低限度化。立法者常將社會中必須普遍遵守的道德項目,轉化為具有強制性的法律規定。
  • 法律為道德的實踐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 道德為法律提供了人性與正義的基礎,使法律具有正當性和人民的內心認同(即「良法」)。不具備道德性的法律會被視為「惡法」。

這三者間的動態平衡與互動,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的規範體系,促成與推動社會的穩定、發展與進步


###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的筆記間
4會員
53內容數
生命科學背景的理科女,X世代,來自生技製藥產業。喜歡觀察、喜歡思考、習慣用理性分析問題,也會感性地用文字梳理感受、整理各種心得與經驗。努力把生活過得充實,人生過得精采、有意義,把自己的價值不斷最大化。 我在這裡分享個人工作經驗、生活心得、人生觀點或科普知識筆記。
W的筆記間的其他內容
2025/10/10
一、美好的德性有哪些? 美好的德性,通常指的是能夠使人產生道德行為、帶來良好生活與人際關係的卓越品質或優良習慣。由於文化、哲學和宗教觀點的不同,美好的德性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和側重,以下列出幾個主要的經典德性體系: 1. 西方經典德性 源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被基督教沿用並發展。這四
Thumbnail
2025/10/10
一、美好的德性有哪些? 美好的德性,通常指的是能夠使人產生道德行為、帶來良好生活與人際關係的卓越品質或優良習慣。由於文化、哲學和宗教觀點的不同,美好的德性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和側重,以下列出幾個主要的經典德性體系: 1. 西方經典德性 源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被基督教沿用並發展。這四
Thumbnail
2025/08/08
當大環境快速變遷、大家都在注意什麼東西會變的時候,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卻認為,思考「未來十年什麼事情不會改變」才是更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8/08
當大環境快速變遷、大家都在注意什麼東西會變的時候,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卻認為,思考「未來十年什麼事情不會改變」才是更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7/08
「我從前風聞有你; 但現在親眼看見你」,是出自約伯記的一句話,這裡的你是指神 (耶和華)。我第一次讀約伯記是在十幾年前,當時讀不很懂,體會不多。約伯記是聖經舊約中的一卷書,內容似乎在探討「義人為何受苦」的問題。但這個結論不甚完整且淺薄,約伯記更深層的意涵乃是在教我們了解與領受神的智慧、慈愛與行事
Thumbnail
2025/07/08
「我從前風聞有你; 但現在親眼看見你」,是出自約伯記的一句話,這裡的你是指神 (耶和華)。我第一次讀約伯記是在十幾年前,當時讀不很懂,體會不多。約伯記是聖經舊約中的一卷書,內容似乎在探討「義人為何受苦」的問題。但這個結論不甚完整且淺薄,約伯記更深層的意涵乃是在教我們了解與領受神的智慧、慈愛與行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天賦人權,這四個字通常都會出現在國中當社會課本,可能出現在世界歷史還是公民相關權力。不過對於學生時代已經有點距離的情況下,還是簡單補充一下意思。 天賦人權:是指每個人與生俱來、不依賴於任何政府或法律所賦予的基本權利。這些權利通常被認為是普遍適用的,無論個人身份、國籍、文化或信仰如何,都應受
Thumbnail
天賦人權,這四個字通常都會出現在國中當社會課本,可能出現在世界歷史還是公民相關權力。不過對於學生時代已經有點距離的情況下,還是簡單補充一下意思。 天賦人權:是指每個人與生俱來、不依賴於任何政府或法律所賦予的基本權利。這些權利通常被認為是普遍適用的,無論個人身份、國籍、文化或信仰如何,都應受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智慧的構成和靈魂中的美德。透過對思想的約束以及貪婪的控制,人類展現了靈魂中更高級的美德,從而超越動物。文章中闡述了靈魂中的美德如何影響人類的智慧和行為。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智慧的構成和靈魂中的美德。透過對思想的約束以及貪婪的控制,人類展現了靈魂中更高級的美德,從而超越動物。文章中闡述了靈魂中的美德如何影響人類的智慧和行為。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9 國家是否應該對公民實施道德教化?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9 國家是否應該對公民實施道德教化?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