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好的德性有哪些?
美好的德性,通常指的是能夠使人產生道德行為、帶來良好生活與人際關係的卓越品質或優良習慣。由於文化、哲學和宗教觀點的不同,美好的德性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和側重,以下列出幾個主要的經典德性體系:
1. 西方經典德性源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被基督教沿用並發展。這四種是西方哲學公認的基礎德性:
- 智慧 :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能在任何情況下知道什麼是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
- 正義 :給予每個人應得的部分,維護公平與正確的行為。
- 勇氣 :面對困難、危險和痛苦時的堅韌和毅力。
- 節制 :對慾望和情感的適度控制,避免過度沉溺。
基督信仰 (聖經) 強調的三種德性:
- 信:對上帝和其教誨的堅定信任和信念。
- 望:對未來美好,特別是對永生的盼望和嚮往。
- 愛:基於信仰,無私地愛上帝和愛鄰舍。
2. 儒家經典德性
在中國和東亞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德性強調人倫關係和社會和諧:
- 仁:核心,指愛人、仁慈、惻隱之心。
- 義:合乎道義、正當的行為準則,見義勇為。
- 禮:行為舉止符合社會規範、禮儀和尊重。
- 智: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
- 信:誠實、信守承諾。
此外,還有孝(孝順父母)、悌(友愛兄長)、廉(清廉、不貪)、恥(知恥)等德性。
3. 普世德性
除了上述經典體系,還有許多被普遍認為是美好且有助於個人與社會的德性:
- 誠實:真誠、不欺騙。
- 寬容:對他人的過錯或不同觀點持有理解和原諒的態度。
- 謙卑:不驕傲自大,能承認自身的不足。
- 勤勉:勤奮努力,不懶惰。
- 慷慨:樂於分享、不吝嗇。
- 責任感:願意承擔後果和義務。
- 感恩:對所得懷有感激之心。
總體來說,美好的德性就是那些使人成為一個更有道德、更能與他人和睦相處的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德行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培養和完善。
二、從演化觀點來看,人類培養上述美德,對於個人或群體發展有什麼正面的影響?
從演化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美好的德性(如利他行為、合作、愛)與自私(個體生存、基因傳承、繁衍)乍看之下是相違背的特質,但在更深層次上卻是互補的,它們促成了人類社會系統的複雜平衡。
我們先來說說美德與自私的「演化和諧」。
「人性是自私的」通常指的是人類具有強烈的自我利益驅動力。這個陳述沒有好壞之論斷,事實上,許多美好的德性正是從這種自私的底層邏輯中演化出來的,最終目的是獲得個體或基因的長期利益。
所以,我們先回答一個問題:實踐美德有什麼好處?
1. 實踐美德的人比公然自私的人更容易被社群接納與信任,最終反而獲得更多的生存與繁衍優勢與機會。
許多利他行為和德性,例如慷慨、誠信、正義,本質上是「互惠利他」的體現。說明如下:
- 外顯行為:付出時間或金錢幫助他人(慷慨利他)。
- 內心深層動機: 期望未來在自己需要時也會獲得對方幫助(不傷害別人的私心)。
- 德性的作用: 誠信確保了這份期望能夠實現;正義則懲罰那些只受益不付出的「搭便車者」,從而維護了互惠系統的穩定性。
2. 因為個體的生存取決於群體的生存,而某些美德行為可以發揮「限制極端個體自私」之作用, 說明如下:
- 外觀行為:表現出忠誠、勇氣、仁愛,甚至自我犧牲等德行。
- 德性產生之作用:這些德性確保了群體凝聚力與穩固強健。群體強健,個體生存得以保障。
3. 美德,例如助人,會帶來愉悅感與滿足感
諸如同情、愛和感恩這類看似純粹的德性,也有演化上的意義:被設計好的內在獎勵機制。例如,外顯行為是展現愛心,幫助他人。這些行為的效果則是: 當我們做出利他行為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和催產素等「快樂化學物質」,帶來愉悅感和滿足感。這種愉悅感促使我們重複「利他行為」。這種「感覺良好」是一種微妙的情感。
先天的本能行為(為了生存與繁衍/基因傳承)通常是自私的,但這與需要後天學習培養的美德行為並非對立,而是共存於一個複雜的人類社會系統中。
人類的生存和基因延續是所有行為的根本驅動力。美德是人類為實現長期、大規模、高效率合作所採用的最優生存策略和社會技能。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人性是否自私,而在於社會能否建立一套機制(文化、法律、道德教育),引導個體的「短視自私」轉向「長遠智慧的自私」,即讓人們意識到,幫助他人、維護群體、實踐美德,最終對自己和自己的基因最為有利。
###

散步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