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感覺到,儘管工作越來越努力,技術不斷進步,但你的薪資成長卻似乎停滯不前?這個普遍的困惑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深刻的經濟現象——「生產力與薪資脫鉤」。
簡單來說,這個概念指的是一個經濟體的生產效率(生產力)持續提升,但普通人的薪資卻沒有以同樣的比例增長。
哈佛最新研究:生成式 AI 為何讓資深員工受惠,卻讓職場新人陷入困境?
Why So Many Americans Are Clinging To Their Jobs
過去的美好時光:當生產力與薪資同步成長
在歷史上,努力工作確實能直接反映在收入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三個十年中,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增長與典型工人的薪資增長基本上是同步的。這意味著,當整個經濟的蛋糕因效率提升而變大時,勞工也能分到相應比例的一塊,共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然而,這份穩固的經濟契約在近幾十年來悄然瓦解,生產力與薪資開始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失衡的開始:生產力與薪資走向分歧?
在過去三、四十年間,「脫鉤」現象變得日益明顯。儘管生產力持續增長(即使速度略有放緩),但典型工人的薪資卻遠遠落後,甚至陷入停滯。
這個「分歧」的結果可以清楚地呈現如下:
- 生產力: 持續增長,意味著每位工人能為經濟創造更多的價值。
- 典型工人薪資: 成長停滯或微乎其微。
- 結果: 生產力提升所創造的經濟成果,越來越少地流向普通勞工的口袋。
探究根本原因:是誰拿走了經濟成長的果實?
造成這種脫鉤現象的原因是複雜且結構性的,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兩大相互關聯的因素:
工人議價能力的喪失
「議價能力」指的是勞工影響自身薪酬的能力,這是決定薪資水準的關鍵。然而,多種因素導致了工人的議價能力被系統性地削弱:
- 勞動標準的惡化: 在美國,數十年來勞動標準持續惡化。例如,聯邦最低工資自 2009 年以來一直停滯不前,導致其購買力大幅下降;同時,工會化率(即加入工會的勞工比例)顯著下降,削弱了勞工集體談判的力量。
- 權力失衡的結果: 這些結構性變化導致雇主在勞動力市場中擁有更大的權力,而工人則失去了要求加薪的影響力(leverage)。
勞動力市場的「凍結」現象
議價能力的喪失,讓工人在經濟不確定性面前變得更加脆弱,進而催生了一種「工作緊抱」(Job Clinging)的心態。工人傾向於留在現有職位以求穩定,這導致勞動力流動性下降,進一步抑制了薪資成長。這種現象反過來又削弱了勞工的集體議價能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這種市場凍結現象看似穩定,實則隱藏著雙向風險:對雇主而言,它可能掩蓋了員工普遍的低參與度;對員工而言,過於安於現狀可能使其在裁員時成為優先被裁的對象。
現象具體影響跳槽意願降低由於尋求新職位的工人減少,勞動力市場缺乏流動性,導致整體薪資成長趨於平緩。跳槽溢價縮水儘管跳槽仍是加薪的最佳途徑之一,但其帶來的薪資溢價(premiums)已明顯縮小。
當工人的議價能力被削弱,同時又因市場不確定性而不敢流動時,不但影響個人收入,更對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產生了深遠的連鎖反應。
連鎖效應:脫鉤現象如何衝擊社會與經濟?
生產力與薪資的脫鉤不僅僅是薪水條上的數字問題,它的影響層層擴散,衝擊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最直接的後果:加劇的貧富差距
生產力與薪資脫鉤是造成長期貧富差距擴大的核心機制之一。其邏輯非常直接:當生產力成長所創造的利潤沒有流向勞工時,它們便會不成比例地集中到資方、企業主或股東手中。久而久之,這種分配失衡便會顯著加劇整個社會的收入與財富不平等。
對職場新人的衝擊
這個結構性問題對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影響尤其嚴重,使他們面臨著一種夾擊的困境:不僅入門級職位因經濟停滯而更難尋找,這些職位本身的性質也正受到技術的威脅。
- 入門職位難尋: 應屆畢業生和早期職業工作者在當前的勞動力市場中,發現越來越難找到賴以起步的入門級工作。
- AI 的潛在威脅: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作為職業階梯第一步的入門職位,被普遍視為最容易被人工智慧(AI)技術自動化取代的目標。
這種困境的長期影響是,如果年輕專業人士無法順利踏上職業階梯,將嚴重損害他們長期積累技能和財富的能力,進而可能加劇代際間的貧富差距。
對整體經濟的隱憂
勞動力流動性下降不僅壓抑薪資,更會抑制整體經濟的活力。歷史數據顯示,勞動力流動性歷來是生產力和創新的重要標誌。當員工因缺乏機會而不再流動和成長時,整體經濟的創新速度就會跟著減緩。
低流動率還掩蓋了更深層的生產力風險,例如「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和員工普遍的「脫離現狀」(Disengagement)——即員工僅付出維持工作所需的最低努力,對組織目標缺乏投入。這些現象的代價極其高昂:
- 脫離現狀的員工未完成的工作量,最終會轉嫁到他們更投入的同事身上,引發團隊的壓力與倦怠。
- 一項數據顯示,58% 的美國專業人士認為他們擁有的廣泛技能在目前職位中未被充分利用,這反映了巨大的人力資本浪費。
- 對於一家擁有一萬名員工的公司,員工的低參與度每年可能造成約 500 萬美元的生產力損失。在全球範圍內,此成本估計高達 9.6 兆美元,約佔全球 GDP 的 9%。
這種市場停滯會形成一種「謹慎的循環」:低迷的勞動力流動性會抑制組織的靈活性和創新能力,從而加劇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進而促使企業凍結招聘、員工更不敢跳槽,最終削弱消費者信心,對整體經濟造成拖累。
結論:重新理解我們時代的經濟挑戰
總結來說,在過去幾十年裡,經濟成長的果實分配出現了嚴重的失衡。生產力的提升不再自動轉化為普通勞工的薪資增長。
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工人議價能力的系統性削弱與經濟不確定性下的勞動力市場停滯兩大結構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後果是深遠的:它不僅加劇了貧富差距,對年輕世代的未來構成嚴峻挑戰,更從根本上損害了整體經濟的創新活力。
因此,理解「生產力與薪資脫鉤」不僅是解讀經濟數據,更是直面我們這個時代關於公平、機會與未来走向的核心詰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