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在很少看到了。上世紀60年代左右,經常可以看到一拐一拐的吃力的往前扭動的小兒麻痺患者,每次看到都會不由自主的覺得可惜—因為染上了此疾—,也感到慶幸—自己逃過了此疾。但,這是旁觀者的感觸,好像未曾連想過身罹此疾者的悽苦,以及其父母的悲痛。
想了一甲子的回答
2025.10.10<聯合報>的家庭副刊有篇王如斯的<想了一甲子的回答>講的是作者本身就是小兒麻痺患者,小時候父母省吃節用,背著她四處求醫,然而天不從人願,終究只能絶望的接受她從此和別人的「不一樣」。只是每當年節喜慶或全家團圓時,父親總會對她說:「從小沒把妳照顧好,我們很對不起妳……」而作者也常會想:如果不是你們較重視哥哥…如果不是肢體缺陷,我應該也會有幸福美滿的婚姻……
一直到六十多歲退休了,父親仍然說著類似的遺憾,而她也總是無言以對,不知道如何精確表達自己的心聲。退休後,她開始了熱愛的天涯行旅,也慶幸自己不必穿鐵鞋,不必拄拐杖,行動尚稱自如。雖然有些不便,但仍能從心所欲……
有次她行旅大陸,忽然發現週遭未曾看到與她罹患同樣病癥的身障同齡人。據她所知當時的小兒麻痺病毒是全世界性的流行的,因此大陸應該也不會例外。她抱著疑問詢問旅遊當地的耆老,得到的答案是,「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小孩一旦染病,大人只能放棄,就算倖存,因為家裡不可能養活吃閒飯的,因此或任其自生自滅,或學點簡單的手藝在室內工作,因此戶外看不到她們的身影。」耆老也好奇:她的腳不好,怎麼 有錢能遊山玩水?知道她是自教職退休後,又問她:當初家裡怎麼會想供她讀書?
她的回答
那天夜裡,在火車上,她想起了自己的一生,想起了父母的愧疚,以當年父母抱著她四處求醫的辛酸,她終於知道如何回答父親的感慨了(這是想了一甲子之後的回答),她想對父母說:「你們沒有對不起我(這不是你們的錯,你們只是無奈碰到了,而且碰到之後,你們也盡力了…),我很感謝你們(沒有因此放棄我,任我自生自滅)讓我能與其他兄妹一起接受完整教育…,讓我找到很好的工作,讓我有能力養活自己……我非常感謝你們。」
憐惜世上苦人多
兒女身染惡疾,是兒女苦,還是父母苦?還是都很苦?
唉,憐惜世上苦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