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體告訴你「別再硬撐」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該放慢,而是太習慣了用「意志力」把自己推向極限。
前陣子,我因為一個小小的承諾——每天30分鐘的超慢跑,最後卻讓自己閃到腰。回想起來,事情並不複雜:因為前一天沒跑,我心裡想著要「補回來」,於是隔天就一次跑了一個小時。跑到三十多分鐘的時候,我明明已經感覺身體在疲累,卻還是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反正都已經一半了。」
直到硬撐到結束,隔天腰就出狀況了。
一、身體比心更早說話
昨天在上 NLP 課程時,老師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緒和身體,往往比頭腦更早發出訊號。
當你生氣時,心跳會加快;當你難過時,胸口可能發熱、發緊。只是我們常常忽略,甚至壓抑。
我突然意識到,不只是情緒,身體的疲累也會被我們「無意識地壓抑」。
就像那天跑步,我早就感覺到累,但因為一股「我要完成承諾」的信念,把這個訊號忽視掉。
硬撐,最後就換來閃到腰。
二、學會問身體:「你還好嗎?」
今晚,我再次回到操場,跑起熟悉的30分鐘。這一次,我在心裡輕聲問:「現在的你,還可以嗎?」
神奇的是,當我這麼問時,我真的感覺到身體的回應:「還可以,再多跑五分鐘。」
於是我緩緩地收尾,沒有再逞強。
這一刻,我突然懂了:原來跟身體相處,就像跟朋友對話。不是命令它、壓迫它,而是傾聽它、尊重它。
三、壓力,不只寫在臉上
下班後,我在鏡子裡看見幾根新長出的白頭髮。半年內的第二次提醒,來得有點突然。
上網查了一下,白頭髮的原因除了年齡,也可能是壓力過大、睡眠不足。
也許,這正是身體再一次對我的提醒:
「別再熬夜了,該讓我好好休息。」
四、我學到的三件事
- 體力不足會影響情緒。 那天代班到最後,我的口氣變得不耐,其實不是我想要兇,而是身體真的撐不住。
- 運動的目的不是硬撐,而是建立能量。 我需要循序漸進,才能真的增加體力。
- 好好睡覺,也是修復的一部分。 白頭髮提醒我,休息和鍛鍊同樣重要。
- 或許,你也和我一樣,常常想靠「努力」來彌補一切,但身體不會說謊。
當我們學會在日常裡,問一句:「你還好嗎?」
也許,就能避免一次又一次的硬撐與受傷。
當我們學會傾聽身體的疲憊,也是在學習傾聽自己的情緒。
關係裡的不安,常常也是身體早已發出的訊號——
「我也需要被看見、被照顧。」
我如何透過 NLP 與覺察練習,把情緒化為理解的橋樑。
🎥 收看完整影片:〈為什麼我總在關係裡很不安?〉
👉 《艾琳的療癒日常》每週日晚上 8PM,YouTube 準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