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某個直播中聽到——
現代人對短影音的閱聽速度,已經從3秒進化到1秒。
1秒?!
大眾對刺激的耐受度,已經快到讓我震驚。
我是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那時的電腦還是胖胖的正方形,
上網得靠撥接:「滴——滴——滴」,用的是磁碟片,
網速慢到用現在的標準來看,1分鐘連不上網就想打給電信客服投訴。
但當時的我們,覺得能上網就已經很幸福,
還可以連上全世界,真的是且用且珍惜。
後來磁碟片被光碟取代、螢幕越來越薄、主機不斷升級,
接著有了筆電,手機從黑莓機走到智慧型時代,直到今天,
AI出現,正式進入我們的日常。
我第一次對「機器人」產生概念,
是看2004年的電影《機械公敵》。
當時它設定的未來是2035年,
現在才2025,我們就已經迎面撞上這場浪潮。
即使我對科技沒有太多天賦,也明顯感受到:
世界從快速變成高速,
資訊與創新飛快更新,觀點與內容日夜湧現。
但我也開始想:
在這個什麼都講求效率、什麼都想快速理解的時代,
我們真的有必要什麼都知道嗎?
每件事只花1秒看過去,真的能懂嗎?
碎片化的資訊看似便利,卻也讓人更加焦慮。
因為當資訊過多時,反而會迷失方向,
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該關注的「標的」。
而我們,還能靜下心來研究、深入思考嗎?
AI確實可以做很多事:整合資料、產出文件、設計圖文、撰寫文章、寫程式……
很多人說,未來AI會淘汰不少工作,
因為它比人類更快、更穩、更有效率。
但為什麼,我還是想寫文章?
因為人生是無法複製的。
每個人雖然會經歷相似的故事,但沒有誰的經驗是完全一樣。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每個人的故事,
對這個世界來說,都是新的。
這部分,AI取代不了。
科技會一直推陳出新,社群會一直有更吸睛的事物,
但我們的時間有限,活著的一秒,就是一個永遠,再也回不來。
所以,與其一味關注外面的世界,
我更想問自己:我的內在世界,還好嗎?
究竟是環境影響人,還是人影響環境?
以前的我比較怨天尤人,總覺得世界應該溫柔對待我。
一旦受挫,就內耗,也會問老天:為什麼這樣對我?
後來經歷了工作、人際、家庭、社會的各種波動,
我終於明白一件事:
我們唯一能掌控的,永遠都不是他人或環境,而是自己。
與其想著如何改變世界,不如先問問自己:
在每一段經歷中,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想,光是這一題,就可以思考很久。
現在每人手上一支手機,滑一下社群就能看到全世界。
但這些資訊,真的對我重要嗎?
我開始練習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需要知道這件事嗎?
- 為什麼要知道?
- 知道了,然後呢?
這其實是媒體識讀的一部分。
在只有新聞的時代,媒體是唯一的視窗,
要多看、多比對,才能接近真相。
但在資訊氾濫的現在,「媒體識讀」更像是一種篩選力,
看似重要的資訊,真的重要嗎?
眼前的熱鬧,對我有意義嗎?
我認為,順序應該是這樣的:
先了解自己,才能理解世界。
但人生從來不會照你的劇本演,對吧?
我現在才懂的事,難道過去那些摸索都白費了嗎?
我想,不會的。
那些經歷與挫折,是讓我開始思考的原因。
沒有這些疑問,也不會有現在的我,寫下一篇篇的文字。
假如人生沒有設定目的,只靠本能走,
就像我們滑著手機、看著那些1秒的內容,
它們不停地被丟過來,像雪片一樣落下,
留不住,也不會轉化。
所以我們要練習:有意識地選擇自己要知道什麼。
當你開始這樣做,
你不只能清理外部的雜訊,
也會更清楚,對你來說,甚麼才是值得花時間去理解的事。
世界前進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但穩定自己的內心,不需要跟著快。
因為人生的方向,從來都不該由AI決定,
而該由你,定義什麼是「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