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 講記 (十九)

更新 發佈閱讀 26 分鐘
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九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面,我跟諸位交代一下,最後一行經文:

【經】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講】註解裡面都是屬於隨緣請,大家一看就明瞭了。末後:

【經】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講】這個也不必多說。

請看下面第七段,「請佛住世」。我們看這十願的層次,首先是隨喜,隨喜之後請講經,不但請講經,還請他常住在此地別走,這是一步進一步,一定要請佛住世,你看這很有趣味。

【經】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講】註解當中一看它就交代得很清楚。

【疏】此科是勸請中別義。

【講】「此科」,科就是這一段,「是勸請中別義」。註子底下引用「圭山鈔偈」,圭山就是宗密大師,宗密大師《別行疏鈔》裡面有這麼幾句話:

【疏】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者,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

【講】這一首偈,下面就解釋:

【疏】眾生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涅槃。佛無生滅,隨機見殊。故知心淨觀佛,是為真勸請也。

【講】這幾句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如果我們發個好心來學佛,要想常常遇到正法,常常在正法當中修行,將來能得一個正果,心一定要清淨,才能夠感應道交。請佛一定要清淨心來請,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的心更要清淨。翻過來請看經文: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

【講】經文上注意「示現」兩個字。

【經】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講】這是請的對象,前面兩句是講無盡的法界,第二句是講無盡的諸佛如來,第三句是講我們要啟請的時候,他要想示現入般涅槃了,這個時候一定要有人啟請,沒有人啟請,佛就走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我們看《佛本行經》,講他老人家滅度時候的現象,其實佛滅度是魔王來要求,你看佛弟子把這個事情忘掉了,魔來求佛,求佛趕快入般涅槃,他說,你老人家教化眾生,教了這麼多年很累了,用不著再教化了,你可以走了。佛就答應他了,他來要求,佛就答應他的要求,佛不妄語。到以後弟子們曉得了,弟子們請佛住世,你們來晚了,他先說了,他要我趕緊走,我已經答應他了。所以像這些事情,我們千萬不可以疏忽,你遇到善知識,他要想走了,我們要把他留住。

台中李老師,我們今天還有些老同學在此地,他那時候講經也常常給我們說,他要走了,我們同學們就研究,用什麼方法把老師多留住幾年?請他講一部大經,講一部《華嚴經》,就把他留住了,一直留到現在他都不能走,經沒講完!怎麼可以走?像這些都是來去自由的人。

現在在南部大家曉得,廣欽法師,他也常常鬧著要走,他的弟子們也常常去求他不要走,現在還住在世間。所以在這種時候是請佛住世的時候。遇到佛當然不要忘了,要請他住世。佛不在世的時候,你要遇到菩薩,或者羅漢,或者是初果、二果,這些有學的,無學是阿羅漢;如果這些人遇不到,遇到一些善知識,像廣欽老法師,李炳南老居士,都是善知識,我們一定要求他住世。

可是求他住世,前面跟諸位說了,一定要有清淨心,一定要認真地來跟他學。真正有道的人,自己真是來去自由的人,他生死自在,他無所謂壽命,我們人間講壽命,在他講沒有,他來去自在。

他為什麼住在這個世間?沒有學成的,我們住在世間學道,我們在修學。已經證果的,如果往生西方,已經能夠往生自在的,都算證果,在其他法門裡面證果,像小乘一樣,初果、二果,要到這個地位才算證果,但是在念佛法門裡面,只要得往生自在,隨時願意走就可以走,願意再住幾年就住幾年,這就叫證果。所以在淨土法門裡面,我們要做到這個地步,實在講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李老師也是凡夫修成的,跟我們一樣,他能到這個程度,我們也可以做得到,個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

如果講到小乘初果、二果、三果,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比較一下,還是淨土好修,其他的難,實實在在是難!修到生死自在,就是一生成就了,這是一生成佛!

這是講一般的善知識,遇到的時候一定要勸請,希望他多住世,希望常住在世間,住在世間可以利樂一切眾生,能夠講經說法,能夠教眾生破迷開悟,有機緣也能跟他一樣的求生淨土,意思在此地。

【疏】首二句,標處遍。次二句,顯佛多。次一句,明涅槃非真,故曰示現。

【講】這一段文,註解裡面給我們講了幾種涅槃,這是佛學常識,我們應當要曉得,將來在經論裡面遇到,意思都是差不多的。我們把註子念一念:

【疏】首二句,標處遍。

【講】這就是經文「盡法界虛空界」,這是佛剎無量無邊,都是我們勸請的處所。

【疏】次二句,顯佛多。

【講】第二句是講佛多,這是我們勸請的對象。

【疏】次一句,明涅槃非真,故曰示現。

【講】第三句是勸請的時候。註子裡面說「次一句」這是講「將欲示現般涅槃」,我剛才提出來,叫大家重視「示現」兩個字。

既然講示現就不是真的,佛沒有真正的滅度,只有示現滅度而已。為什麼?佛證得的境界是不生不滅,那有滅度?沒有滅度。可是阿羅漢有滅度,那是真的,阿羅漢、辟支佛有滅度;佛沒有,菩薩也沒有。所以菩薩跟佛的涅槃,後頭也講「無住涅槃」,他不一樣的。

下面又解釋什麼叫涅槃:

【疏】梵語具云般涅槃那。

【講】我們中國人總是喜歡簡單,把尾音略掉了,「般涅槃」那就翻作「涅槃」,通常就用這兩個字,這是梵音音譯的。

【疏】古譯翻為入滅息。

【講】「入滅息」是三個意思。就是入、滅、息。

【疏】今翻云滅度。

【講】古與今,在中國佛經的翻譯,是以玄奘大師為一個階段,玄奘大師之前所翻的都叫古譯,玄奘大師翻譯的統統稱為今譯,所以古今是以玄奘大師為標準。

說到這個地方,我又要告訴諸位;我們這邊的《阿彌陀經通贊疏》還有送給同學,這一樁事情在現在說出來,有深長的用意,因為在末法時期學佛的人,不論是在家出家都很重感情,情是生死根本,是煩惱的淵源,情要不斷,不但是修學任何一個法門不能成就,往生淨土都是障礙。所以這個東西要曉得,它不是個好事情。因為你情太重,魔王就得其便了;個個理智,都不用感情的話,魔王對你是一籌莫展,一點辦法都沒有。魔是用情來擾亂的。

像現在,就是出家了,師徒有很深的情;縱然不是出家弟子,在家的皈依徒弟跟他的皈依師父,當中也有一段感情,這個事情太麻煩了。老師的東西,學生怎麼不擁護?老師要有個著作,你們學生趕快出錢出力去把它印出來流通,這是我老師的,現在人都是這樣的。老師的東西寫得並不好,甚至於還有錯,錯了也把它流通出來,這總是老師的著作。

古人不如是,古人真正做到了依法不依人。我講《彌陀經通贊疏》,舉一個例子,《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寫的,這是玄奘大師的得意弟子,玄奘大師的大徒弟。唯識法相宗,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但是傳到中國來,翻譯出來,並沒有建立一個宗派,而在他徒弟手上建立了唯識法相宗。

所以唯識法相宗的開山祖師不是玄奘大師,是窺基大師。他的老師,就是玄奘大師,也有《彌陀經》的譯本,現在在《大藏經》裡面。如果照今天人來說,我老師翻的《彌陀經》,我們做學生應當要來給它作註解,來給它流通,這是理所當然的,這個合乎人情。他這個徒弟給《彌陀經》做個註解,還是選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沒有選他老師的。他自己沒有覺得我這麼做對不起老師,玄奘大師也沒有覺得這樣做是我的叛徒,沒有。

不能說玄奘大師翻的東西沒有鳩摩羅什的好,這個不可以說,玄奘大師東西要是翻得不及鳩摩羅什的,他絕對不會動筆,不會翻。可以說兩個翻得同樣的好,一個已經流通了,一個還沒有流通。已經流通了,你看人家修隨喜功德,不但是窺基大師隨喜,玄奘大師也隨喜,這真正了不起,給我們後人做個榜樣,決定是依法不依人。

我老師的著作,我也看看古人的著作,如果古人的著作已經流通了,老師的著作跟古人一樣的好,我們還是流通古人的,為什麼?大家已經看習慣了。老師的東西比不上古人的,那乾脆流通古人的好了,何必流通這個本子?所以古大德不講情面,這個了不起!

你看我們這個地方所印的東西,多半都是印古人的,今人的東西印得很少。有許多同學來給我講,要我寫一點東西,我說不行,我寫的比不上古人,沒有流通的價值,你們要花這個錢花得冤枉了,應當要流通古人的好版本,好的註疏。

除這個之外,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彌陀經》等於經過他們兩位給我們做了一次有力的證明,這部經的真實性、可靠性。如果這部經不可靠,是假的,玄奘大師一定會提出說明,不會再讚嘆這部經,不會再勸人修學這部經。

你看窺基大師雖然是法相宗的祖師,他的《彌陀經》註解裡面,對於這部經是讚嘆備至,這不是淨土宗祖師說的話,法相宗祖師說的話,說這部經至圓至頓,就是圓到了極處,頓到了極處,七天成功!如果想快捷地成佛,所有法門都比不上這個法門。這是玄奘大師徒弟,窺基大師讚嘆的。

這個註子我當時印了四千本,普遍贈送諸位,你們看看,這是淨土宗以外的祖師,對於《彌陀經》的看法,對於《彌陀經》的讚揚,能夠激發我們的信心。其他的經當中沒有發現過這種情形,說是玄奘大師來做一次證明,這一部經是特別,因為這個註解就是玄奘、窺基給我們作了一個最有力量的證明,證明了鳩摩羅什大師翻的一個字不錯,絕對的真實,我們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學,決定有結果、有成就,很難得、很難得。

特別是對今天這個末法時期來說,因為我還聽說有一些人反對淨土、排斥淨土,說《彌陀經》是假的,不是真的,說阿彌陀佛就是太陽神,還有這種說法的,簡直是胡說八道。而且這種說法還曾經發生在佛學院,佛學院學生來問我,他說有老師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這出在什麼地方?我說我不曉得,我看《大藏經》裡頭沒有看到這個句子。那一個法師給你說的,你去問他。胡說八道!所以,有窺基大師這個註解,那是最有力的證據,所以決定不能夠聽信謠言。

涅槃翻作滅,是滅煩惱,息也是息煩惱的意思,或者我們講,滅是滅生死,息是息煩惱。煩惱是因,生死是果報,這是因與果統統都滅息了,所以說不生不死,涅槃是不生不死的意思。

「今翻」,就是玄奘大師翻作滅度。這個意思也非常好,滅就是滅生死煩惱,度就是度入彼岸的意思,就是到達菩提涅槃,有這個意思在,度就是這個意思。底下有:

【疏】謂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也。

【講】二種生死」就是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在我們現在是兩種生死都有。分段生死是說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大的區分來講,譬如我們到這個人間來,我們從投胎、生下來,一直到死,這是一段,這是一個段落;死了之後又要去投胎,又有生、又有老死,就是十二因緣裡面講的,六道輪迴的生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這是分段生死。

變易生死,我們天天在變化,一天比一天老了,這叫變易。剎那剎那在變,不是一年比一年老,而是剎那剎那地老了,我們自己不能夠覺察,不覺得。你看佛在楞嚴會上跟波斯匿王講的,不是一月一月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剎那剎那在老,這是屬於變易生死。所以我們是兩種生死都有。

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分段生死沒有了,三界之內六道輪迴的生死沒有了,但是他還有變易生死,他還有變化。阿羅漢變易生死的苦,比我們現在輕得多了,我們現在輪迴,太苦太苦了,他沒有輪迴了。

怎麼個變易法?譬如菩薩,我們講真正斷了三界之內的分段生死,按照圓教來講是七信的菩薩。《華嚴經》裡面講總共是五十一個位次,前面十信位,十信位從初信,到第六信,沒有超越六道輪迴,還是有分段生死,到第七信位超越了。所以七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他斷證的功夫跟他相等,但是智慧比小乘人高得太多了。

從七信位以上一直到等覺,統統叫變易生死,因為他這個菩薩地位提昇一級,他要有一個階段的修行,修行很苦,不是隨隨便便,他要努力精進。到一個層次他有個變易,就是一次變易,他菩薩地位就升等一級。就好比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一年級念完,下個學期要升二年級,那一年級就死了,二年級就生了,這叫變易,就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真的有生死。

raw-image

生死是比喻苦,你吃過一番苦頭,經過一段時間你晉級了,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叫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盡了,那就是圓教成佛,因為等覺還沒有盡,等覺還要經過一次變易,才能到妙覺位。下面給我們解釋涅槃:

【疏】涅槃有三:一、性淨涅槃,義翻圓寂;謂法爾無缺曰圓,體自真常稱寂。

【講】「涅槃」有三種,這三種通說的,一般經論裡頭都是這樣講法。

第一種叫「性淨涅槃」,性是真如本性,淨是清淨,真如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所以這種是從理上講的,人人具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統統具有性淨涅槃。那麼「義翻圓寂」,它的意思就翻作圓寂,「法爾無缺曰圓,體自真常稱寂」。「法爾」,有自然的意思,有本來的意思,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是修成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原原本本就是這個樣子的。這一句講,「法爾無缺」這四個字,就跟六祖大師在悟道的時候,他老人家所講的,「何其自性,本來具足」,就是這個意思。本來具足,不是外面來的,具足就是一點欠缺都沒有,這叫圓。無論是智慧、無論是德相,統統都具足,一樣也不缺少,這叫圓。

「體」是講本體,心性之本體,也是原來就是「真」、原來就是「常」。真,就是決定不假,不是虛妄的,它是真的。常,是永遠就是那個樣子的,從來沒有變易過。在佛不變,在菩薩他也不變,在我們人,乃至於墮到地獄,還是不變,從來沒有變過,這叫「寂」。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因為你的性淨涅槃是從來沒有失掉過。而我們眾生所謂是迷失了、迷了,是不是真的失掉了?沒有,雖迷不失。不失,為什麼說失呢?迷了的時候,不起作用了,所以從作用上講,不能夠發揮作用,就等於是失掉了,是這個意思,並不是真的失掉。

所以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他對你很尊重,為什麼?你跟他沒有兩樣,他是佛,你也是佛。不過現在是你不知道你是佛,很可惜,就是這一點,你不曉得你是佛,你要曉得你是佛,跟他有什麼兩樣?所以這叫性淨涅槃,從體上說的。再看第二個意思:

【疏】方便淨涅槃。

【講】涅槃都有圓寂的意思,但它說法就不相同了。

【疏】謂萬德成滿曰圓,眾累永息稱寂。

【講】前面性淨,可以說是法身、本體,是心性的本體。「方便淨」,這是講報身,是我們自受用身。報身,是「萬德成滿」,滿是圓滿,成是成就,就是你修行證果了,這叫「圓」。

證什麼樣的果?當然有大乘、小乘,有四教,都是講到最高的果位。譬如說。小乘要證到阿羅漢果才叫涅槃,有圓寂的意思。小乘法裡面,他的功德圓滿了,得清淨寂滅了。大乘法裡面,四教有藏、通、別、圓。

就藏教,藏教有佛,通教有佛,別教也有佛,都叫做圓寂。但是真正講到涅槃,講到最高最圓滿的,那是圓教佛,所以圓教佛通常也講入大涅槃,加一個大字,加一個大字一定是大乘圓教的涅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他真是萬德成滿,眾累永息。

累就是煩惱、生死。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斷盡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了了,所以這時候稱方便淨涅槃。方便淨跟性淨是完全相應、相契了,從性淨上講本具的,方便上講是修得的。第三種講:

【疏】應化涅槃。

【講】這就是我們通常講佛菩薩入涅槃,都是講這個意思,這就是示現,前面那個不是示現,這個是示現。示現是說什麼?

【疏】化用周遍曰圓。

【講】化是教化。所以佛法裡頭用的這些詞句,諸位要注意,它有很深的意義,普通我們講教學,教學沒有講到成績;教化是有成績了,化是結果,變化氣質,化凡為聖,學了之後他就變化了,這個學就有成績了。所以佛法用的字有因有果,教是因,化是果,因緣果滿,這才是真正的成就。「化用周遍」,就是教化眾生這個大用是周遍虛空法界,這叫「圓」。佛菩薩教化眾生不限定在一個地區,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他的道場,這是「圓」的意思。

【疏】用息歸體稱寂。

【講】圓是佛菩薩那邊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他教化的確是圓圓滿滿的,沒有欠缺的。寂是眾生機感這邊的事情,眾生肯接受佛菩薩教化,他就來了;你很討厭他,不喜歡學,他就走了,走了這就是寂。所以「用息」,他那個作用息了,沒有人肯學他就不教了,暫時就中止了,這叫寂。

【疏】今指笫三。

【講】一切諸佛菩薩他們示現般涅槃,都是這第三種。應化的涅槃,不是講前面兩種,這是講應化的,所謂示現的。我們今天沒有人學,他就走了,縱然有人學,不是真學,他也走了。那要真學,他才會來,真正發心學,他來,不是真正發心學,不能與佛菩薩感應。

什麼叫真學?簡單地講,你能夠具足普賢十願,願願你都能做到,真學,那一點不假!你說佛菩薩不化身來幫助你,我不相信。不具足這十願,我很想學,我真學,那是假的;就是說什麼是真學,什麼是假學,你都搞不清楚,把假學當作真學,自己本身就搞錯了。真學是信解行證,依教奉行,這是真學,一定要真正把它做到。

下面又介紹出《唯識論》裡面講的四涅槃,這是法相唯識宗所說的,這四種我們也常常會看到,第一種叫:

【疏】自性清淨涅槃。

【講】跟前面「性淨涅槃」是一樣的意思,都是從本體上說的,註子裡面有:

【疏】謂真如之性,無始時來,本自清淨。雖有客塵,而不能染,故曰性淨。

【講】所以跟前面性淨涅槃意思相同,不必說了。跟前面不一樣的,就是後面這三種,第一種叫:

【疏】有餘涅槃,謂三乘聖人,雖斷盡見思,猶有無明餘在。由證擇滅無為,離諸囂動,故號涅槃。

【講】三乘是講聲聞、緣覺、菩薩,

這就是大小乘,剛才跟諸位說過的,他們確確實實斷了煩惱,見思煩惱斷了。小乘阿羅漢有涅槃、辟支佛有涅槃;菩薩裡面,這是說藏通別,藏通別這三教的佛都是菩薩。藏教的佛,實際上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信位的菩薩,通教的佛是十住位的菩薩,別教的佛是十行位的菩薩,都還沒有登地。換句話說,他們就算是別教佛,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十地、等覺、妙覺位,這是別教佛,破十二品無明。

無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後面還有許多還沒破的,他還有餘!還有餘的那麼多,他還沒破。如果藏教佛那就更多了,四十一品無明,一品都沒破,所以這叫有餘,這是講這個意思。底下這一種講:

【疏】無餘涅槃。

【講】無餘涅槃有兩種,一種是:

【疏】謂鈍根阿羅漢,厭苦欣寂,灰身泯智,餘跡既寂,故稱無餘。

【講】其實證得涅槃,諸位要曉得,身體都在,所以涅槃是在活的時候證的,不是說死了才叫涅槃。但是此地講「無餘涅槃」,真的,他身不要了,而且他是證得涅槃之後不要這個身體了,叫「灰身泯智」。灰身是把這個身燒掉,泯智,智是分別心,把所有一切分別執著通通斷盡,心清淨,他喜歡這個境界,這是一種定性阿羅漢,他們很樂意住在這個境界裡,這個境界有很高的享受,是這一類的人,稱為無餘。

另外一類的,雖然證得阿羅漢,他的身體還留在這個世間,還能夠幫助別人,教化眾生。他身體還在,這叫做有餘依涅槃,加個依字,他沒有灰身泯智,他的身體還留在世間,所以這個也叫做有餘涅槃。第四種叫:

【疏】無住涅槃。

【講】這個多半是大菩薩,佛與大菩薩,他們真的證得涅槃了,他不住涅槃;對我們凡夫來講他不住生死,他沒有生死;對聖者來講,他不住涅槃,他生死涅槃兩邊都不住,這叫做無住涅槃,這是最值得讚嘆的,在佛門裡面佛與大菩薩統統都是這個境界。

【疏】謂出障真如。

【講】這個障,就是煩惱障、無明障,這兩種障他都破了,都超出了。所以:

【疏】大悲般若,時常輔翼。

【講】大悲是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悲心從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憐憫一切眾生。又有大智慧,般若智慧,也現前了。

【疏】由大悲故,不住涅槃。

【講】因為他要像小乘一樣,一住涅槃就不能利益眾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他可以走但他不走,不是他沒有能力走,像我們塵世,娑婆污穢的世界,他有能力離開,他不離開,這是慈悲。為什麼不離開?為了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要幫助他們,要接引他們,所以他不入涅槃。因為他又有智慧,所以他也不住生死。

由此可知,生死從那裡來?迷惑顛倒才有生死,智慧現前沒有生死。因為迷的時候你造業,造業才有生死輪迴的果報。般若智慧現前,不造業,不但不造業,所有那些罪業,前面講過,般若智慧都把它照空了。般若智慧要生起來的時候,所有一切罪業統統沒有了,全都消除了。所以他沒有業習,因此他沒有生死,這就是涅槃生死兩邊都不住

【疏】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即用即寂,故稱無住。今所請者,指第四也。

【講】我們現在要請佛、菩薩、善知識,莫入涅槃,就是要請這種人,這是我們所請的對象。底下講:

【疏】及諸下。

【講】及諸菩薩、聲聞、緣覺,一直到「為欲利樂一切眾生」,這段文是:

【疏】兼請餘聖。

【講】不但我們要請佛,菩薩、聲聞、緣覺、善知識,統統要請,在家出家只要是有修有學的,有證的當然更好,有證的找不到,有修有學的統統要請。末後註解裡頭有幾句很重要:

【疏】佛滅度後,末法時中,親善知識,為第一大事。

【講】這幾句諸位同學要特別地注意,要牢牢地記住,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末法時期,你能夠真正親近一個善知識,你就得度了。底下說明理由:

【疏】何以故?善知識,為得道全因緣故。雖是凡夫,可為巨夜明燈,苦海良導。

【講】這幾句話不能不留意,應當多讀幾遍,牢牢地記住。遇到一個真善知識決定不放鬆,自己沒有成就決定不能離開,離開就可惜了,離開之後必定要迷失方向。

所以古人親近善知識,最低限度要得法眼淨,他才可以離開,什麼叫法眼淨?自己有能力獨立,能夠辨別是非邪正,有這個能力,這個時候可以離開老師;如果沒有這種能力,不能離開老師。

有這個能力,將來在菩提道上,你自己眼睛亮了,路認識了,不會迷失方向,不會掉到坑陷裡面去;你連這種能力都沒有,那一定跟定老師,老師在前面走,你跟著他走,就是不能離開善知識。

到自己真正有能力的時候,可以,有能力的時候,你想不離開也不行,善知識也會把你趕走,為什麼?你有能力,你應該幫助別人,你既然可以帶路了,你何必跟我走?你再帶一批人!他有這個意思在。

所以真正有這個能力,老師再要把你留在身邊,是老師的過失,因為他可以教化一方,要讓他度眾生去,幫助別人去。他沒有這個能力,老師不能讓他離開,離開,他必定會迷失道路。如果他去教化眾生,那就是以盲引盲,那個罪過更大,是自誤誤人,更不得了。所以親近老師是非常非常地重要。這是註子裡面的意思。

除註子之外,還有一點意思我要說出來,諸佛如來可以說,他的示現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盡虛空遍法界;換句話說,諸佛如來本來就住世。但是這種境界,一般說來法身大士才能夠體會得到,像我們初學的人沒有辦法。所以此地講勸請,裡面也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依智離識,所謂「依智不依識,諸佛常現前」,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智,我們簡單講理智,要有理智,識是感情,我們時時處處都能夠用理智,而不動感情,與佛就接近了,就相應了。

因為你心地清淨,智慧明朗,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諸佛常現前的樣子。如果我們心裡迷,知見不正,染而不淨,與佛就沒有感應,這就叫不見佛,這就叫做佛滅度了。

時間到了,底下一段,我們把它念完:

【經】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講】到這是一段,這是第七願。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2會員
465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10/14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10/14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10/09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10/09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10/08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10/08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