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喜諸佛,念念覺,覺而不迷。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一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四面,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經】如此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
【講】昨天我們將註解也念了一大段,今天我們繼續看註子裡面,我們看布施。在四十五頁倒數第三行,「布施有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
財裡面有內財、有外財,經上舉的以身命布施,這是內財;以「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這是屬於外財。這三種布施得三種福報,財布施是得財富,果報是財富,我們今天世間有許多擁有資財的人,都是前生修財布施所得到的果報。
法布施是得聰明智慧的果報,我們也看到有許多人,確實有非常高的智慧,智慧雖高,但是他沒有財富,他的生活很艱苦,這一類就是前生當中他修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有很多發大財的,大公司的老闆、董事長,小學都沒有畢業,他發了大財,億萬的豪富,他就是前生專修財布施,沒修法布施。所以他沒有聰明,沒有念過什麼書,福報大,他底下辦事的可能都是些博士替他做事,因為這些人是什麼?有智慧,沒有福報,沒有財富。
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因此我們懂得因與果,實在說這三種布施都要修,福報才算是圓滿。
底下長講了一段因緣,這因緣是經裡面所說的,它引用最勝仙人的一段故事,來說明內財的布施難行能行。這個故事諸位自己去看,我們不耽誤時間。
諸位翻開四十六面倒數第三行:
【疏】是故當知,若人能恭敬求法,佛於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滅。雖在異土,常面見佛,得聞正法。
【講】這幾句話很重要,諸位把前面這段因緣讀了之後,這幾句話的意義你就明瞭了。在第二行講觀心的解釋,這解釋是兩層解釋,前面是「因緣釋」,下面是「觀心釋」。
【疏】觀心釋者,謂觀察此身,若皮若骨,都無定實;舉體全空,無我我所。
【講】「謂觀察此身」,這是用智慧去觀照,「若皮若骨,都無定實。」,為什麼?是因緣所生法。既是因緣生法,它沒有自性,也就是沒有自體,正是佛法裡面常講的當體即空。
「無我我所」,在五蘊法裡面,覓我了不可得,既然我都沒有了,那裡有我所有?當然我所有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我與我所,實在講是一種虛妄的情執,絕對不是個真實的。可是世間人以為是真實的,這個可以說是根本的過失,就是在這虛妄的執著。
【疏】雖見似有。
【講】這個有,是假有,佛經裡也稱為妙有,不是真的有。
【疏】如泡如燄,如聚沫、如芭蕉。
【講】佛經上有許多的比喻,《金剛經》上把它比作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說明有沒有這個相?有這個相。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是幻有。
【疏】既無自體,原同法界。
【講】我們要追究,它的確沒有自體,一一法都沒有自體,那麼體是什麼?體就是一真法界,體就是真如本性。的確一切法,是同一個根源裡面發生的,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萬法同一個根源。
【疏】如是一一推徵,三諦具足。
【講】就是即空、即假、即中。
【疏】依而修之,即成三觀。詮此義時,聞已生解,契圓理機,便是寫經,經是詮表生解義故。如其不觀不推,迷心取相,寫亦奚益哉?
【講】寫經又有什麼利益?這個解釋完全是從理上來觀察,可以說是最為深入,真正能夠得佛法的精髓,比因緣解釋要透徹得太多了。
但是這不是一般初學人能夠達得到的,可是我們一定要明白,佛經裡面真正的意趣是在這個地方。這段經文是講寫經,主要提的是寫經,用身命布施來寫經,這就講到發心的相狀。
在《大智度論》裡頭說,如果有人發願,願自己將來作佛,要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人就是發了菩提心。可是發了菩提心,他心既然不一樣了,他的言行也就變了。我們曉得,我們的言語、行為都是受心的指揮,所以心清淨,我們的身口都清淨,心是佛菩薩的心,他的言語行為,沒有一樣不像佛菩薩,會改變的。如果說心發了,言行還沒有改變,那不是真發心,真正發心一定改變,他不一樣,我們可以在行動裡面能看得出來。
《大智度論》裡面給我們舉了十個例子,就是說明發菩提心之後,他的態度就不相同,我們今天所謂的是風度、儀表,他自自然然就起了變化,現在也所謂是氣質不一樣,變了,不是凡夫的氣質,是佛菩薩的氣質,不相同了。那十種?
第一種,親近善友。他所交往的都是真正的善知識,都是身心清淨、正知正見,他跟這些人往來。當然與這些善知識往來,常常受善知識的薰陶,氣質那有不變的道理?一定會變的。
第二種,他知道供養諸佛,供養諸佛不必多說,我們十大願王第三願就是「廣修供養」。
第三種,修習善根。這在前面都說過了,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再加上大乘的善根精進,他認真地修學。
第四種,他有非常殊勝的志向,他要求最殊勝的法門,這是能夠看得出來的。在一切法裡面那一個法門最殊勝?這是不言可喻,在《華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地清楚明瞭,那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這是最殊勝的法門,真正發了菩提心,沒有不求生西方淨土的。
第五種,在待人接物當中,心地清淨、慈悲、柔和,不會有暴躁的行為。
第六種,遇到苦難能忍,決定不會怨天尤人。
第七種,慈悲深厚,待人接物真正的慈悲。
第八種,深信平等。平等是佛給我們講的,生佛平等,眾生與佛平等,萬法平等。如果你能夠深信佛所講的平等的理,你在一切境緣當中,決定不會起貢高我慢的心,謙虛恭敬的心才能夠生得起來。
第九種,愛好大乘佛法,能夠以大乘佛法幫助一切眾生。
第十種,求佛智慧,一定是求如來果地上的無上正等正覺。
這是講發心的十個樣子,就十種相,我們也應當要知道的。這些在慈舟法師《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裡面都引用的有,大疏裡面是更詳細。
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在四十七面:
【經】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虛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
【講】這一段經文,當中有省略,看一個頭,看一個後面;頭是成菩提樹下示現證道,末後是講「入於涅槃」,這是講佛一生所謂是八相成道,就是他一生示現弘法利生的事業。
而文裡頭特別把弘法的事業說得多,那就是法會。法會就是講經說法,以種種不同身分,或者是對菩薩說法,對聲聞、辟支佛,乃至於對人非人等,這些小註裡都有,我們不要細說。
從這段文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佛也像孔老夫子一樣,有教無類,不管是什麼人。孔老夫子教的是人,人裡頭有教無類,不論是什麼樣的人。佛的範圍大,他是九法界的眾生都包括在其中,上面到菩薩,下面到三惡道,「人非人等」。這是比孔老夫子教學的範圍要廣大得太多了,也是有教無類。
須要提一提此地是,「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這叫圓音說法,經上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不可思議的本領,我們人做不到的。佛在那裡講經說法,大眾是很多不同類的人在那裡聽,他都聽得懂,還用不著翻譯。
譬如說佛在這裡說法,聽眾裡頭各國的人都有,他們每個人聽的時候,都聽到佛說他自己本國的言語,這個妙極了,用不著翻譯的,佛用神變把他的音聲都能變成聽眾他自己的語言,六道鬼神來聽亦復如是,這不可思議,這種音才叫「圓滿音」。
其實諸位要曉得,這個能力是我們自己的本能。而我們的本能今天把它喪失掉了,我們今天去學外國語言,學得好辛苦。本能不需要學的,真正得大自在。如果大自在裡頭有障礙,諸位想想看,跟《華嚴》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語言裡面就有障礙,怎麼說無礙?必須要到這個時候,身心清淨,一切無礙,一切語言不需要學,全都通達。所以我們一定要信,要深深地相信,我們自性清淨心,實在是萬德萬能,一切無礙。要相信,這些能力都是本來具足的。
「如大雷震」,這是比喻佛說法能夠震動人心。「隨其樂欲」,樂是樂好,就是他歡喜的、他愛好的;欲是希望,他所期望得到的,他喜歡的。佛所說的法正是他愛好的,正是他歡喜的,所以他能夠接受,他能夠聞法歡喜,這樣才能夠「成熟眾生」。

隨喜功德,隨喜諸佛。隨喜諸佛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念念覺,覺而不迷。
這一段我只跟諸位說這一句,其餘的你們在註解裡去看,這一段註得很詳細。再看下面經文:
【經】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講】佛是凡夫修成的,我們今天也是凡夫,他能成佛,我們也能成佛,一定要做到見賢思齊。大師註解裡面有兩句話勉勵我們,非常之好:
【疏】彼既丈夫我亦然,不應自輕而退屈。
【講】這兩句話希望我們多念幾遍,要把它記住。丈夫,在此地這個丈夫不是專指男人,是指真正能夠做到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這叫大丈夫,女子做到也叫大丈夫,要明白這個意思,也叫做大英雄。
你看釋迦牟尼佛,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大殿那個匾額上,「大雄寶殿」,雄就是英雄。什麼人稱為英雄?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辦到,這稱為英雄。了生死、斷煩惱、證菩提,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他能做得到,所以我們稱他為大英雄。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隨學就是效法。
再看下面一段「隨諸佛學」:
【經】如今世尊毘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註解裡我念一念:
【疏】首句,承前結指。意謂我所以云皆隨學者,如今本師世尊毘盧遮那是也。
【講】毘盧遮那佛是我們的本師,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因為前面是講學本師,這是我們隨學第一個對象,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他。下文的老師一樣!這樣的大善知識在十方世界裡面不知道有多少,太多太多了,這都是諸佛世尊。我們要學本師,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我們統統要學,就像學本師一樣地學,一樣地來隨喜。
為什麼要發這個願?要這樣地學習?你不發這個願,不這樣地隨喜,你的心胸沒有辦法開拓,局限在一個小範圍之內,這樣子你隨喜的功德不能圓滿。所以華嚴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這個心胸多麼地開闊。敬本師毘盧遮那佛,也一樣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才能與普賢行願相契合。
如果只學本師,不學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不是普賢行願,為什麼?不普!雖有行願,不普,這成就就不圓滿。在理上講,註解解釋「於念念中」:
【疏】言於念念中者。須知吾人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覺也。
【講】須知就是必須要知道,我們自己心性當中,念念都有佛成正覺,就是示現成佛。你相不相信?我不相信,我的心裡那有什麼佛?心裡胡思亂想,有什麼佛?其實你搞錯了,你胡思亂想是你的妄心,是你的分別心,不是你的真心;真心裡頭念念有佛示現成等正覺。
真心是什麼?真心變現出來的是法界,十方三世無量無邊剎土,是我們自己真心所現之物。心太大太大了,心比太虛空大,太虛空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什麼時候沒有菩薩示現成佛?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正的事實。註解接下就說:
【疏】何以故?
【講】為什麼?這是一個徵釋:
【疏】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
【講】此心就是自己一念的心性。
【疏】自心即爾,一切眾生心亦然。
【講】一切眾生心,跟自己的心,是一不是二。
【疏】佛者,覺也。一念覺,即一佛出世,念念覺,即諸佛出世。我念念思惟覺,即念念皆隨佛學也。
【講】這個意思不可不知,這是講到真正的隨喜功德,隨喜諸佛。隨喜諸佛裡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念念覺,覺而不迷。可是諸位自己一定要記住,剛才我講的十種相,那是覺的相,如果我們沒有前面這十種相,那你是不覺,是迷。
再看下面經文:
【經】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講】這段文跟前面是一個意思,我們也把它省略掉。再看第九願,第九願是「恆順眾生願」。對上常講,所謂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叫菩薩。前面一願就是上求佛道,這是常隨佛學。這一願就是下化眾生,你要不恆順眾生就談不上下化。所以一定要學,要修恆順眾生。
【經】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
【講】大師此段的註子,註得相當地精要,註得很好。
【疏】言恆順者。恆,常也。順是隨順。
【講】可見得不但要求隨順,而且要求的是恆常隨順。這也是人之所難,所以菩薩道難行能行。尤其是在逆境逆緣當中,我們暫時地隨順還勉強,忍一忍還能過得去,長時期的隨順不容易。這個長時期,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
我們讀《法華經》,讀「提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敘說,他與提婆達多的關係,生生世世的怨家對頭,不是怨家不聚頭;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要生生世世恆順提婆達多,這個事情麻煩。所以他才能夠成佛,他才能夠提前成佛,為什麼?他肯「恆順眾生」。
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在因地,他們兩個是同學,而且彌勒菩薩是學長,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學弟,按照成佛的先後順序,應當是彌勒菩薩先成佛,釋迦牟尼佛後成佛,這個才對的。結果釋迦牟尼佛提前了,在彌勒之前先成佛,彌勒反而降下來,做他的後補了。原因在什麼地方?就是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精進,真正能夠隨順眾生、「恆順眾生」,所以他超越了,他提前了。這些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疏】眾生種類萬別。
【講】真是千差萬別,太多太多了。
【疏】根性千差。
【講】每一個眾生根性都不相同。
【疏】若言恆常隨順,不亦難乎?
【講】就是太難了,真的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疏】前科於佛。
【講】「前科」就是前面一段,對「於佛」來說:
【疏】言隨學。
【講】對佛我們要隨學,我們要學佛,為什麼?
【疏】謂諸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順於真理,故須運心倣學。
【講】就是應當要效法。所以對於學佛、學菩薩,這沒有問題,他們是至善之人,我們應當要學習,應當要效法的。可是講到眾生就不然了,眾生固然有善的,但是惡的畢竟是佔多數。
【疏】今於眾生言恆順者,眾生善惡之行。
【講】縱然是善,他也是迷,造惡固然是迷,眾生修善修福還是迷,這是什麼?
【疏】不離迷心,粗獷乖道。
【講】乖是違背。
【疏】非可軌持,故不言學。
【講】他不足以做我們的模範,換句話說,不足以效法。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不言學」,不說常隨眾生學,不是這個說法,只叫你恆順。
【疏】然不壞假名,不滅假相,法無自性,一切皆如。常以同體大悲,融通物我,故云恆順。
【講】這就把為什麼,要恆順眾生的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你要不明瞭這個道理,你順眾生的時候會感覺到很痛苦,會感覺到很冤枉、不值得,這都是凡夫的情見,凡夫的執著。
真正透徹這個道理了,你才曉得恆順裡頭,有無量的功德,成就自己,決定是叫自己定慧增長。這就是顯露自己的同體大悲,真正能夠達到平等法界,物我一如。所以恆順眾生是修這個,真正是修自己的性德,顯發自己的性德,你明白這個道理,那怎麼能不修?這個太重要了!
因此,「恆順眾生」跟「常隨佛學」,我們應當平等地重視,這個功德、這種成就,絕對不在常隨佛學之下,要明白這個道理,甚至於還有過之。怎麼曉得它有過之?這十大願王愈是在後,後面能包括前面,前不包括後,它這一願是在常隨佛學之後面,換句話說,就是功德比常隨佛學還要超勝,這是我們很多眾生疏忽掉了,不曉得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縱然是學佛都學不好,學佛也沒有成就,也沒有效果,原因在那裡?不肯恆順眾生。如果肯恆順眾生,你常隨佛學才能真正學得到。不肯恆順眾生,學佛也學不成,那是個大障礙。因為什麼?你心不清淨,你心不平等。
正如昨天有個同學問我,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為什麼不開悟?他就是心不平等,他對佛是很尊敬,常隨佛學,他不恆順眾生,所以他三千遍也枉然。別說三千遍,三萬遍也不行,也不能開悟。
由此可知,我們要想讀經開悟、念佛開悟,恆順眾生千萬不能疏忽!比常隨佛學還要重要!幾個人能透徹這個道理?不管修那個法門,不管你如何精進用功,你不能在這一方面下功夫,都不能成就。在這一節經文,這節經文長,講得很透徹,有法說、有比喻,真正是普賢菩薩的苦口婆心,教誡我們,點醒我們。我們再看註子:
【疏】在迷執行者。
【講】這就是我們凡夫,迷惑、執著。
【疏】我心過堅者,固為難事。
【講】我們今天恆順眾生難,難在那裡?難在我執、迷惑。這個「堅」,簡單講就是有很深的成見,有很堅固的成見,自以為是,這就很難很難了。
【疏】在悟心大士,見解融通者,誠易易也。
【講】真正開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他不難,他真能恆順。像《金剛經》上舉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對別人太難太難了,可是在忍辱仙人他不難,他若無其事,在他是很容易的事情。在我們看起來太難了,難行苦行,他沒有覺得難,他也沒覺得苦,他要覺得難,要覺得苦,他忍辱波羅密功夫還沒到家。由此可知,難易也沒有一定的標準,苦樂也沒有一定的標準,隨著自己的境界,標準就有變化,凡夫與菩薩的標準是迥然不同,這是我們要明瞭,要學習。
【疏】自先以曠蕩虛心,物我無二。
【講】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要能夠容忍,要能夠容物,要能夠像諸佛如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一樣容不下的。
【疏】自覺真性,凡聖不差。
【講】佛能容,菩薩能容,為什麼我不能容?底下說:
【疏】上合十方如來,下同六道含識。
【講】是一不是二。「上合十方如來」就是前面一科所講的「常隨佛學」,「下同六道含識」就是這一科所講的「恆順眾生」。
在《楞嚴經》上我們也念到,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他講他的成就的時候,他說「上合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也就是我們前科的意思,常隨佛學的意思。他又說「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就是恆順眾生的意思。你看看,那一個菩薩,那一尊佛,他修成的時候捨棄了眾生?他沒有修恆順眾生,換句話說,他就成就不了。
說到這個地方,我就提醒諸位同修,這是《華嚴經》上說的,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你要修成一個聲聞、緣覺,修成一個天人,修成一個權教菩薩,行。不修這個法門,行。你要想修成法身大士,要修成無上菩提,你不修普賢行就不行,沒有法子,任何一個菩薩,成無上道,一定修普賢行。這十大願王是普賢行的綱領,十大綱領,把握到綱領,這個行就有了方向,就有了目標了,修行才能夠得力。所以非常非常地重要。
在此地我們特別要強調恆順眾生,我們修這麼多年,學這麼多年,一點成就都沒有,毛病就生在不肯恆順眾生。所以不管怎麼苦修,一事無成。縱然你學到一點皮毛知見,我們拿這部經仔細看看,我們所造的業都是三惡道的業報,非常地可怕。好,我們下課。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二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