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涯如同一個旅程,總有要道別的時候;但問題是:你準備好怎麼「說分手」了嗎?
#拿多少錢做多少事
#不要拿著長工的薪水操著員外的心
我小時候覺得,「拿多少錢、做多少事」,是很不負責任的概念既然被交付了任務,就應該全力以赴,而不是你領多少薪水的問題
反過來說,如果你永遠只是「拿多少錢、做多少事」,那你永遠不會被交付更重要的任務,你也很高機率一直只能拿那樣的錢
但隨著年紀漸長、在職場資歷經歷過更多,然後在不同文化的環境工作過,並且是至少5個以上不同類型的職場環境:外資在台灣、台資在台灣、台資在中國、美資在美國及台資在新加坡
我上面提到的想法,漸漸開始有了改變
「拿多少錢、做多少事」,不是叫你「叫一動、做一動」,也不是要你「只把事做完,而不思考把事情做好」,而是要在「工作」與「個人」之間,劃下一道很清楚的界線
這條界線,包含以下兩個重要的含義:
第一,我來工作,是提供我自己的價值,為公司創造商業利益;但再重要的商業利益,不能逾越我的基本人權
什麼叫基本人權?
「健康、自由意志及心靈愉悅」,這些都屬於基本人權的範疇
所以我可以為了趕專案而加班,但我是處在一個亢奮的狀態、是我對自己工作內容的要求,並且這個狀態有鬆有緊,我忙完這個專案後可以去好好休個假,或是在公司打混摸魚個幾週,也沒罪惡感
但如果加班已經成為常態、為公司帶進利益也無法填補老闆無限上綱的要求,甚至你已經陷入「逼自己起床去上班」的程度,那就有調整的必要
這個界線的第二個涵義是:這會協助一個組織明確劃分出「問責」(accountability)的範疇
在上面五個不同職場的工作經驗,我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文化差異:
在外資公司,出了事情後,往往可以很明確的立刻抓出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並且找到相應該負責的個人或單位;
但在台資公司,即便你很明確知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但責任歸屬也非常不明確
這導致了兩個惡果:台資企業很容易產生「甩鍋讓別人扛」的現象,特別是上司自己出的包,結果底下的人要承擔「業障」
另一個惡果是:本來可以因為一次犯錯而改善的非系統性風險,就這樣被掩蓋過去,導致下次再犯一樣的錯、再上演一次甩鍋
就這樣周而復始,直到某一次的「業障」大到無法被甩後,可能就是整間公司爆炸,在外人眼中就是「一次犯錯被抬出場」
但真的是一次犯錯嗎?商場上真的有一次出包就被抬出場這種事嗎?每一次大型的爆倉,不是因為之前累積了多次凹單的習性最終導致的嗎?
講了半天,執行層面到底如何,我分享一個實際的例子:離職
提離職跟提分手差不多,都很需要溝通的藝術,我是絕不輕易提離職的人,但只要確定要離職,就毫無轉圜空間
這邊就是每個進入職場的人需要知道的第一個遊戲規則:離職是「告知」,而毋須「同意」
換句話說,當你點出「離職」的那一刻起,時間就開始倒數,依據台灣勞基法規定,最長就是一個月
但我們都知道,實務上很容易碰到「原雇主希望你多留一點」,特別是像我這種都不拿「分手」情緒勒索,但一提分手就立刻要走人的,原雇主確實會需要更長的時間準備內部交接
那怎麼辦?面對曾經的「舊愛」懇切挽留你多給一些交接時間,你會同意配合嗎?
我的建議就是:態度和緩,但立場堅定,然後絲毫不委屈自己,但也不需要跟大組織正面衝突
反正最終目的達成就好了,過程低調甚至裝可憐都無所謂,因為對你來說,最重要是能順利下莊
如果你時程上可以,你自己也甘願,那就多留一些時間,讓前公司好好交接;
但如果你的新工作必須盡快上崗(on board),又或是你根本沒想多留,那就不需要配合前公司的慰留
因為說穿了,你們已經是要分道揚鑣的人,你可以祝福,但已經毋需再為對方擔心糾結(是不是很像分手?
所以離職後,面對對方的慰留,你的考量優先順序應該是:自己的意願 > 新工作給的時間 > 原公司的挽留
但我知道很多台灣人很善良,常常把上面這個順序倒過來,但轉換工作千頭萬緒,有時候甚至連工作地點都會跟著變,勉強配合前公司的結果,就是到最後把自己的空間壓縮到爆炸
我的第一次正式離職,就是因為感念前公司對我的提攜,所以我上班到最後一刻,週五下班離職後,週六回家收拾行李,週日直接飛北京,隔天週一立刻開始新工作上班
也因為這樣,後面三個月還飛回台灣好幾趟處理事情;但回憶起來,我沒有後悔,因為是「我自己願意留到最後一刻」
但今年離職,前公司也是希望我可以多留一點時間交接,我採用的策略是:
1. 先不立刻回覆是否可以多留,呈現出來我好像有在爭取,但同時也讓一個月的倒數計時繼續走(不正面衝突,但留好後手)
2. 過一段時間後,再回覆確認可以多留的時間 — 意思意思多留了三天 — 沒有完全拒絕前公司慰留,但也沒打算配合前公司要求(立場堅定,但態度緩和)
3. 當提完離職後,就進入看守狀態,上班時間可以認真工作,但不要再擔責任;因為不論好壞,都是留下來的人未來要承擔的(確定要走,就不用戀棧)
這個就是我說的「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精髓:認知自己的位置,然後不要踰越你的角色該有的分際
很多人要離職前都還會心念「這個沒做完後面怎麼辦」,我認為是完全沒有必要,就好像你如果已經確定要分手了,就不要再掛念你的準前男友 / 前女友是否會不會過得不好 (不然你就留下來憋
成年人的禮節,就是盡力,但不要過度入戲,更重要的是,你要永遠記得,你在工作上的努力投入,都是為了讓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以及過上更好的生活
不要反過來為了工作毀了你自己的人生,這樣只會讓真正關心你的人傷心難過🥺
#本故事與Google沒半點關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