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朋友間的玩笑」無限上綱:嘲笑式玩笑的界線問題〉2025-10-18
對於玩笑,有一種常見的看法認為:只要玩笑的雙方都覺得沒關係就是沒關係。我不能完全認同這種說法,尤其,在這個娛樂至上,所有互動都會被記錄、放大、傳播的時代,「玩笑的界線」更是一個有必要被反覆梳理的問題。
當一個玩笑是在開放的環境中發生,不管是一群朋友的場合,或者玩笑被放在網路上對公眾展示,這個玩笑的參與者就不再只有「說的人語被說的人」,我們還需要去思考觀眾如何理解這樣的玩笑,什麼使得這樣的玩笑成立,反思這樣的玩笑會發揮怎樣的影響力、傳遞怎樣的價值。
朋友之間「在玩」而已?
從小到大,我們或多或少參與過「以他人為笑點」的玩笑場面,他人的外貌、糗事、人格特質或不想談的秘密,被當作炒熱氣氛的玩笑,不尊重地在人群中拋擲。
在那種場合裡面,很多人(無論是當事人還是旁觀者)都會選擇陪笑,無論他是否真的覺得那麼有趣。尤其是被開玩笑的當事人,他可能會擔心自己被說「開不起玩笑」、「沒幽默感」、「破壞氣氛」而接受下來。
人們或許能說這是他的「選擇」,但捫心自問,誰都知道那種感覺不可能完全舒服。每個人對這些事情能接受的程度不一,但為了融入,多半需要退守一點,表現出自己很ok的樣子。我們不該輕易地認為「沒有嚴正抗議」等於他樂在其中。
進一步來說,就算真的所有當事人的認知都是「在玩」,我們還是能夠清楚地在其中看見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十次玩笑之中,有八九次會開在同樣的人身上。也許是因為他的身高、體型、外貌、說話方式甚至家庭背景,他成了「朋友間」的那個「丑角」。
但無論他多麼「開得起玩笑」,我們都還是可以去追問:這應該嗎?為什麼他需要被開這種玩笑呢?如果他們的關係真的那麼好,為什麼這種友情無法用沒有嘲笑的方式維持呢?
別擅自把人套進你心目中的「節目效果」
當這些玩笑發生在網路、娛樂節目上的時候,有時我們會看到有人留言說明他覺得玩笑不妥的理由。不過,另一種立場的人會很快用「他們自己都沒關係關你什麼事」、「他們是朋友」、「他們在做效果」等言論對疑慮做出駁斥。
我們的確可以將節目中的人視為都在表演,認為這些玩笑都是節目效果,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但即便如此,我們也無法否定「節目中」出現的這些互動,確實包含著的權力關係。
也就是說,即便節目中的人都因為他們套著一層「表演角色」的皮而沒有受到傷害,那個「故事」裡也依然存在著嘲笑者與被嘲笑者。而做為節目受眾的那些人,當他們接收到這種敘事結構並將之複製到生活之中時,他就未經允許地把真實世界中的他人套進了那個被嘲笑者的角色裡面了。
節目的受眾接收到的不是「這些互動都是假的」(如果他們真的這麼想,節目就太過難看出戲,無法持續吸引受眾),而是「這些是朋友間可以開的、好笑的玩笑」。
這種「朋友間互開玩笑沒關係」的說法,甚至會反過來變成一種人情壓力,壓在被開玩笑者的身上:「喔?所以你不把我們當朋友囉?」這使得被開玩笑者更加不敢反抗。萬一他反抗了,他就真的成為受害者了,而且他會頓時失去朋友,彷彿他們從來都不是一樣。
比讀空氣更重要的,是讓空氣變得清淨
可是我們不應該生活在這種霸凌的模糊線上,沒有理由去要求人們必須彼此酸言酸語才能成為朋友。這是一種有毒的文化,會讓不認同這種玩笑的人在提出不同觀點時面臨更大的阻力。
雖然也許會讓一些人覺得掃興,但我認為,霸凌玩笑就和性騷擾玩笑或種族主義玩笑一樣,不該被當成一種「朋友之間就可以」的事情。
如果有人認為這樣的論點缺乏幽默感,是限制他開玩笑的自由、讓他的生活失去樂趣,那只能說,這個人的人生實在太缺乏有趣、令人感到愉悅的事情了,才使得他的幽默感變得如此扁平單一。
我們可以為這樣的人感到悲哀,但不需要為了他把道德標準退讓。如果去指出這種問題會被視為「破壞氣氛」、「不懂得讀空氣」,那麼,確實有一些不當的氣氛值得被破壞、有一些難聞的空氣應該被清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