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不是該多參加幾個社團、比賽,讓履歷好看一點?」
這句話背後,是許多學生與家長的焦慮。
名校申請越來越競爭,課外活動成了每個人拼命「塞滿」的項目。從模聯、志工、夏校到研究計畫,越多越好,彷彿能用數量證明努力。
事實是,活動多不代表有競爭力,真正有價值的是「故事性」與「連貫性」。
身為升學顧問,我想和你分享,我常用來幫學生整理活動策略的七個反轉思維,幫助他們把活動「減重」,讓每一項經驗都能說出自己的熱情與成長。
一、提升合理性,而非堆砌名目
與其參加十個沒有關聯的活動,不如專注在一到兩個能長期投入的領域。
活動的重點不是「多」,而是「能否反映出你的興趣脈絡」。
假設你對心理學有興趣,那就可以延伸出:
- 志工經驗(陪伴弱勢族群)
- 研究活動(校內心理測驗小專題)
- 閱讀延伸(心理學入門書分享會)
這樣的連貫性,比「參加五個看起來厲害的比賽」更有說服力。
二、主動爭取責任或輔導職
別只是「參加」,要「帶領」。
招生官更看重的是你在團體中的角色是否展現領導力、責任感與影響力。
擔任活動發起人、企劃統籌、助教、學長姐輔導員,這些都能體現你的主動性。
三、分析申請競爭趨勢
2026 年後的申請趨勢非常明顯。名校越來越重視「真誠動機」與「社會影響」。
可以預見過去靠堆滿獎狀的年代已經結束,你需要的是「能讓招生官記住的故事」。
四、自己發起活動
別傻傻等待學校給你機會。
有主題、有目的的自發活動反而最能體現你的熱情與思考力。
假設你對環保議題關注,何不創立一個「校園減塑挑戰」?
或發起一個「心理健康週」?
從發想、組隊、執行到反思,整個過程都能成為 essay 的素材。
五、吸引他人參與
申請官想看到的不只是你一個人努力,而是你如何影響他人。
帶領同儕、邀請不同年級的學生一起參與,就是在建立「社群影響力」。
六、不要隨意放棄活動
穩定與持續是一種信任感。
有時候學生會說:「這活動好像沒什麼用,我想換別的。」
但招生官更重視你「堅持」的過程。
即使活動不完美,你能在其中學到什麼、反思什麼,也是一種成熟的展現。
七、質勝於量
這是七個原則之中最關鍵的原則。
三到五個有深度的活動,遠勝過十個淺層參與。
真正有價值的履歷,是能串連出一條「我為什麼做這些事」的故事線。
課外活動不是比熱鬧,而是比真誠
當課外活動成了一場「履歷競賽」,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學生自己。
要記住,真正讓招生官感動的,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你為什麼去做。
讓孩子在活動中找到興趣、連結世界、建立信念,
這樣的課外活動,才會成為他故事裡的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