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準備下班,路過會議室時,燈還亮著。
我探頭一看,新人阿庭還坐在電腦前,一邊喝著冷掉的咖啡,一邊改簡報。
我笑著問:「不是明天才要交嗎?幹嘛那麼拼?」他頭也沒抬:「我知道主管明天要提案, 我想讓資料提前過一遍,免得他臨時卡關。」
那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沒人要求他加班,也沒人檢查他。 他只是單純覺得——這是我該做的事。
那一刻我明白了,
主動,從來不是性格,是責任的形狀。

① 有責任的人,才會真正主動
有些人不用被催、不用被盯,事情就能自己跑起來。
你只要給他一個方向,他會自己拆任務、提前排好時程、主動對齊風險。
這不是「想討好」的那種主動,而是一種責任的本能。
他會想:「這件事交給我,我不能讓別人擔心。」
我曾帶過一位專案助理小珊,明明只是新人,
卻總能在會議前先整理出「客戶可能會問的五個問題」, 甚至連備用資料都準備好。 她不是最聰明的那個,但她是最可靠的那個。
因為她心裡早就默默想著:「這是我的責任,我得讓結果安全落地。」
② 主動,不是加分項,而是責任的自然反應
很多人以為「主動」是一種附加值,
好像多做一點就能被看見。 但真正的主動,是一種「我該這麼做」的自然反應。
當你說「我負責」,你就會不自覺去多想一步:
「客戶會怎麼看?會不會有風險?還缺什麼?」 這不是誰逼你,而是責任感讓你自動開啟預測模式。
我合作過一位行銷主管阿安,
每次活動前,她都會主動測試報名系統、模擬使用流程。 有次系統出錯,她提前發現、即時修正,救了一整場活動。 我問她為什麼那麼細心,她笑著說:
「因為我的名字掛在那份報告上啊。」
這句話,說得再簡單不過——
責任,會讓人變得細膩。
③ 一旦推責,主動就會死
我曾看過最典型的一場「推責會議」。
三個部門圍著桌子,彼此丟話—— 「那部分是你們流程問題。」 「不對,是你們沒確認清楚。」 「我們都有照規定做。」
那場會議足足開了兩小時,問題一樣沒解決。
最後大家各自散場,氣氛比開會前更糟。
那一刻我才體會到,
責任一旦被推開,主動性就跟著蒸發。 因為只要心裡冒出一句「那不是我的事」, 整個團隊的行動力就會瞬間降到零。
責任被切斷,主動也跟著死掉。
反之,當有人願意站出來說:「好,我來想辦法。」 整個氣氛就會變—— 從混亂,變成有人帶頭。
④ 主動,是讓責任發光的方式
我最欣賞的同事,從來不是「最有想法」的那種,
而是「最願意多走一步」的那種。
他們不一定是主管,但你知道,只要他在現場,事情就不會出錯。
他們會幫忙補位、協助新同事、提前提醒大家風險。 他們不會大聲說「我幫了誰」, 但他們的主動,讓責任變得有溫度。
責任讓人被信任,
而主動,讓這份信任變得更強大。
🌾 結語:責任是主動的起點
有一次我聽一位老主管說過一句話:
「主動,是責任的溫度計。」
那時我還不太懂,後來才發現—— 當一個人開始主動,代表他真的把事情放在心上。
責任不是被交代的,是被承接的。
當你接下責任,你自然會想:「我要怎麼讓它更好?」 那一刻,主動就誕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