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腳踝扭傷不是小事,了解它才能真正恢復行動力
你是否也曾經「腳一歪就腫起來」,以為只是扭到、貼個藥布就好?
事實上,腳踝扭傷不只是韌帶拉傷那麼簡單。它關係到足部穩定、筋膜張力與關節對位—若忽略正確處理,輕微扭傷也可能演變成慢性不穩、反覆疼痛或運動能力下降。
本文將以臨床與中醫推拿的雙重視角,深入解析腳踝扭傷的原因、症狀、處理原則與復健關鍵,讓你明白為什麼「不冰敷太久」、「不亂推拿」反而能更快消腫、更快康復。
1|腳踝扭傷的成因與解剖結構
1.1 常見受傷機制與動作錯誤
腳踝扭傷通常發生在足部「蹠屈 + 內翻 + 內收」動作時,導致外側韌帶過度拉扯。約七成以上為內翻扭傷,最常損傷前距腓韌帶(ATFL),其次是跟腓韌帶(CFL),若外翻則可能影響三角韌帶(Deltoid ligament)。
這類動作多出現在打球、跑步、登山或穿高跟鞋時。若當下聽見「啪」的聲音,代表韌帶可能已部分或完全撕裂。
1.2 扭傷分級與臨床症狀

扭傷分級與臨床狀況
2|正確的處理方式:從PEACE到LOVE
2.1 急性期(48小時內)——PEACE 原則
急性期的目標,不是「快消腫」,而是保護組織、穩定環境、避免二次損傷。在這個階段,身體的發炎反應其實是修復的開端,過度干預反而可能延緩癒合。
- P(Protection)保護
初期最重要的是避免再受傷。應使用護踝、彈性繃帶或貼紮固定,讓受傷韌帶有時間進行初步修復。此時不宜強行走動或做劇烈伸展,以免造成撕裂加重。 - E(Elevation)抬高
把腳踝抬高到心臟以上有助靜脈回流,減少組織間液滲出。建議在休息時可墊枕頭、靠牆伸腳,使腫脹明顯下降。 - A(Avoid anti-inflammatory)避免消炎過度
與傳統「冰敷消腫」觀念不同,最新研究指出,適度的發炎反應有助於組織再生。若過度冰敷或頻繁使用止痛消炎藥,會抑制血流與細胞修復機制,導致恢復變慢。建議冰敷可短暫、間歇使用(一次不超過10分鐘),以緩解疼痛即可。 - C(Compress)加壓
使用彈性繃帶或壓力襪,能防止組織液過度堆積並提供支撐。加壓時應從遠端向近端繞,鬆緊以「不發麻、不變紫」為原則。 - E(Educate)教育
這是PEACE中最被忽略的一環。讓患者理解「修復需要時間」與「不要過早依賴藥物或強按」,反而能建立自我管理能力。教育的重點是:在疼痛範圍內保持輕度活動,並學會觀察身體回饋。
2.2 亞急性期——LOVE 原則
當腫脹減輕、疼痛下降後,身體進入修復與重建階段。這時應「主動介入」,以運動與心理狀態促進癒合。LOVE 原則重點在循序負荷與信心重建。
- L(Load)負重
早期負重能刺激膠原蛋白排列與血管生成。建議從「輕壓地面」開始,逐步轉為「完全踩地」。若走路仍痛,可先練習踝關節背屈、伸展等小幅度動作。 - O(Optimism)樂觀心態
心理因素直接影響神經與免疫反應。研究顯示,對康復持正面信念者,修復速度與功能回復明顯較快。此階段可透過進步日誌記錄改善,增加信心與耐性。 - V(Vascularisation)血流促進
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飛輪、水中走路),能增加局部循環與營養供應,加速修復,同時維持心肺功能,避免全身去條件化。 - E(Exercise)運動
核心目標是恢復活動度、肌力與平衡。常見訓練包括踝關節環轉、使用彈力帶做外翻運動、單腳平衡或使用擺動板(Wobble board)訓練本體感覺。此階段也是預防再扭傷的關鍵期。
2.3 從 RICE 到 PEACE & LOVE 的轉變意義
傳統的 RICE(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 強調「休息與冰敷」,而現代的 PEACE & LOVE 則更重視「教育與主動恢復」。
它提醒我們:
- 組織修復不是單純休息,而是逐步重新適應負荷;
- 冰敷與藥物只是輔助,而非治癒關鍵;
- 積極參與與心理狀態,會決定最終的恢復品質。
因此,正確理解並執行PEACE & LOVE原則,才能讓腳踝扭傷不只是「腫退了」,而是真正恢復到穩定、強壯、可再信任的腳踝。
3|整復推拿在腳踝扭傷中的角色
3.1 中醫觀點:理筋與活血兼行
在中醫骨傷理論中,扭傷被歸類為「筋傷」或「跌撲損傷」。古語有云:「傷筋動氣血,治筋須行氣。」意思是說,只要筋(肌腱與韌帶)受傷,就會引起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瘀滯、腫脹與疼痛。
因此,治療不僅著眼於「局部疼痛點」,而是要恢復氣血流通與筋膜張力的平衡。
中醫推拿常用的八法(推、拿、揉、摩、滾、按、捏、擦)在踝扭傷的應用上,重點放在:
- 放鬆緊繃的肌筋膜與韌帶周邊軟組織,讓氣血循環暢通;
-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減少瘀血與炎性物質堆積;
- 促進代謝,幫助腫脹快速消退;
- 調整經筋走向與張力,恢復關節的自然對位。
透過這種「軟中帶剛」的操作方式,推拿能在亞急性期或慢性階段顯著改善腳踝的活動度與穩定性。這種治療不只是讓疼痛暫時緩解,更是在協助身體「重新找回結構與能量的平衡」。
3.2 推拿與整復的應用時機
推拿整復的時間與強度,必須依照受傷階段調整,才能安全又有效。
1. 急性期(受傷後48小時內)
此時組織仍處於出血與發炎階段,重點是「保護與舒緩」。
- 使用輕柔手法如撫摩、輕揉、環形按壓,促進血液與淋巴回流;
- 可輔以針灸(如崑崙穴、申脈穴)或中藥外敷(如活血化瘀膏、跌打損傷藥貼),以達消腫止痛效果;
- 嚴禁強力扳動或暴力整復,否則容易造成韌帶二次撕裂。
2. 亞急性期(受傷後3~14天)
腫脹漸退、疼痛減輕,是進入理筋與活血的最佳時機。
- 可進行滾法與推法放鬆小腿肌群與踝周筋膜,改善張力分布;
- 配合輕度關節鬆動術(Mobilization),恢復踝關節的滑動度;
- 在疼痛可接受範圍內,逐步引導關節主動活動。
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引氣行血」,讓筋膜間的滑動層恢復活性。
3. 慢性期(兩週後或重複扭傷者)
慢性踝關節不穩多半因韌帶鬆弛、筋膜沾黏與關節微錯位。
- 可採用正骨或整復手法,以巧勁將關節復位至生理中立位;
- 結合深層推拿(如拿法、按揉法)改善局部循環與張力差;
- 最後搭配肌力與平衡訓練(如彈力帶踝外翻練習、平衡板訓練)鞏固整復成果。
這樣的流程能使關節結構、韌帶張力與神經控制重新整合,從根本改善「反覆扭傷」問題。
3.3 與物理治療結合的臨床建議
現代臨床研究指出,推拿與物理治療結合能顯著提升功能恢復速度。兩者的結合不在於替代,而是互補:
- 推拿擅長「鬆解」:放鬆肌筋膜、活血化瘀、調整張力。
- 物理治療擅長「重建」:透過運動訓練、肌力與平衡訓練恢復功能。
當推拿改善局部血流與代謝後,物理治療能更有效地進行力量與穩定度訓練。
舉例來說:
- 推拿後立即進行踝關節背屈訓練,可提升肌肉啟動效率;
- 理筋後搭配平衡訓練,可讓神經控制回路快速恢復。
這種「中醫理筋 × 現代復健」的協同模式,讓腳踝扭傷的治療不再只是「不痛了」,而是真正恢復穩定、靈活與自我保護力。
4|恢復與預防:從功能回復到長期穩定
4.1 恢復時間與階段性目標—讓身體跟得上修復節奏
腳踝扭傷的恢復並非一體適用,而是依韌帶損傷程度、肌肉控制能力與是否合併關節錯位而不同。復原過程可分為「結構癒合 → 功能恢復 → 穩定整合」三階段,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目標與禁忌。
(1)輕度扭傷(約1~3週恢復正常步態)
多為韌帶輕度拉傷或微撕裂,局部腫脹輕微。
- 第1週:重點在控制腫脹與維持活動度,可輕度活動如踝關節環轉與足趾活動。
- 第2週:開始承重與步行訓練,若仍疼痛可搭配護踝。
- 第3週:進入穩定期,加入輕度肌力訓練與平衡練習。
👉 若能在不疼痛的情況下連續走路15–20分鐘,代表已可逐步恢復日常活動。
(2)中度扭傷(需4~6週復健與穩定訓練)
多為韌帶部分撕裂,通常合併中度腫脹與壓痛。
- 第1~2週:以PEACE原則為主,減少負重與腫脹。
- 第3~4週:進入LOVE階段,開始有控制的負重與關節活動訓練。
- 第5~6週:重點是恢復踝關節穩定性與本體感覺,例如單腳站立、平衡墊練習。
👉 若經過6週仍明顯疼痛或不穩,可能有韌帶鬆弛或筋膜沾黏,建議由專業推拿或物理治療介入。
(3)重度扭傷(超過8週,需結合專業治療與訓練回歸)
此類通常為韌帶完全斷裂或合併關節微錯位,容易造成慢性踝關節不穩(CAI)。
- 初期應避免任何強制活動,專業醫療介入(例如推拿整復、復健科訓練)必須同步進行。
- 恢復期可能需8~12週,包含筋膜放鬆、神經重建訓練與深層穩定訓練。
👉 若忽略這個階段的復健,未來復發率高達70%以上。
4.2 功能訓練重點—讓腳踝重新學會「信任地面」
(1)關節活動度訓練(ROM,Range of Motion)
目的:恢復踝關節滑動與柔軟度,防止關節僵硬。
- 環轉運動:坐姿或站姿下,腳尖畫圈,每次順、逆時針各10圈。
- 背屈與蹠屈練習:腳趾朝上、腳掌壓地交替伸展。
- 內外翻運動:控制踝關節轉動方向,避免代償用力。
這些動作每日3~5次,每次30秒~1分鐘為佳。
(2)肌力恢復訓練
目的:強化踝關節穩定肌群(腓骨長短肌、脛骨前肌、比目魚肌)。
- 彈力帶外翻訓練:將彈力帶繞於前腳掌,腳向外推抗阻力,訓練外側穩定肌。
- 彈力帶背屈訓練:腳尖勾起抗彈力帶,強化前脛肌,提升抬腳控制力。
- 提踵運動:雙腳或單腳踮腳20~30下,可改善踝部力量與循環。
(3)本體感覺訓練(Proprioception)
目的:訓練神經與肌肉協調,提高「防扭反射」速度。
- 單腳站立訓練:從平地開始,進階至閉眼或手持物體挑戰平衡。
- 平衡墊或平衡板訓練:模擬不穩定地面,強化踝部控制力。
- 跳躍與轉向訓練:進入後期階段,訓練運動時反應與穩定。
這些訓練的核心在於「讓神經重新學會控制腳踝」。當大腦能即時修正姿勢,扭傷的風險自然下降。
(4)鞋具與支撐選擇
- 運動時建議穿支撐性良好的鞋子(如高筒籃球鞋或訓練鞋),減少外翻風險。
- 可搭配矽膠鞋墊或足弓支撐,分散壓力與改善步態。
- 在早期恢復階段可使用護踝或貼紮(Kinesio Taping)增加穩定與回饋。
5|整合觀點與臨床建議
- 理解受傷機制:清楚分級與結構,才能對症處理。
- 從保護到主動:急性期保護,亞急性後逐步負重與活動。
- 結合中西醫療法:推拿理筋+物理治療復健相輔相成。
- 重視預防與教育:訓練本體感覺與正確姿勢,避免復發。
FAQ
- Q:腳踝扭傷可以走路嗎? A:輕度扭傷若疼痛不劇烈可逐步負重,但若無法踩地或劇痛應避免活動並就醫。
- Q:腳踝扭傷多久會消腫? A:一般1–3週內腫脹會逐漸減輕,若超過三週未改善,需排除慢性韌帶損傷或筋膜沾黏。
- Q:腳踝扭傷要看什麼科? A:急性期建議先看骨科或復健科,若為舊傷或慢性不穩,可搭配中醫推拿調理。
- Q:腳踝扭傷按摩有用嗎? A:正確手法能促進循環、減少張力,但需避開急性期過度按壓。
- Q:腳踝扭傷會復發嗎? A:若未經復健訓練,本體感覺不足容易再度受傷,建議持續強化踝穩定與肌力。
總結:
腳踝扭傷之後,恢復的關鍵在於讓關節重新穩定、筋膜張力平衡與神經控制協調。
從PEACE到LOVE的復健節奏,幫助組織在保護與負重之間找到修復節點;推拿與整復的結合,不僅舒緩疼痛,更能改善踝關節的對位與循環;適度運動訓練則讓肌肉與韌帶重新學會支撐,降低再扭傷的風險。
當你懂得按階段處理腳踝扭傷,消腫只是起點,真正的終點是能穩健行走、自在運動、不再害怕受傷。
醫療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供健康教育與知識參考,並非專業醫療診斷或治療建議。若出現嚴重腫脹、明顯變形、無法承重、麻木或疼痛持續惡化,請立即就醫,由專業醫師或復健專科進行評估與治療。任何自我處理或推拿整復行為,均應在安全範圍內進行,避免延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