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蛋了 - Everything Is F*cked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你可曾想過,為什麼我們一生都在追尋「更好」的自己,卻常在快要抵達時感到更空虛?我也曾如此,以為努力與理性能讓人生更穩固,直到某天明白——人類的行動從不是由理智驅動,而是被情感牽引。那些看似混亂、失控與不完美的瞬間,恰恰揭示了我們最真實的存在。於是我開始學會傾聽內心的脈動,而不是計算未來的秩序。當我們接受生命的不確定,反而能從其中看見一種微妙的平衡。

真正的力量,不在於駕馭世界的規則,而在於與自己的脆弱和平共處。

『Everything Is Fcked: A Book About Hope』是美國作家馬克・曼森(Mark Manson)於2019年出版的作品,他以直白幽默、帶點憤世嫉俗的風格聞名,代表作包括全球暢銷書《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在這本續作中,曼森從「希望」的角度出發,探討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如何在混亂與失序中維持理智與意義。他融合心理學、哲學與歷史觀點,挑戰「一切會變好的幻覺」,指出真正的希望不是逃避痛苦,而是接受生命的矛盾與限制。

當我們試圖控制世界、追求幸福時,反而會陷入焦慮與空虛。曼森引用康德、尼采與伊曼紐爾等思想家的觀點,強調理性與情感的衝突是人類永恆的困境。他主張「希望」不該來自對未來的幻想,而是源於當下對價值與責任的承擔。全書風格尖銳卻誠實,提醒讀者在一切「看似完蛋」的時代裡,真正的救贖來自內在的成熟與對痛苦的理解。

以下摘錄書中的重點與您分享:

One day, you and everyone you love will die. And beyond a small group of people for an extremely brief period of time, little of what you say or do will ever matter. This is the Uncomfortable Truth of life. And everything you think or do is but an elaborate avoidance of it. We are inconsequential cosmic dust, bumping and milling about on a tiny blue speck. We imagine our own importance. We invent our purpose—we are nothing.
raw-image

終有一日,你與所有你所愛之人皆將逝去。除了極少數人在極短暫的時光裡,你所言所行鮮少能留下任何意義。這是生命中令人不安的真相。而你所有思緒與行動,不過是對這真相的精心迴避。我們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宇宙塵埃,在小小藍點上碰撞流轉。我們自以為重要,我們虛構自身使命—我們不過是虛無。

生命中令人不安的真相是人類最終將消亡,且在宏觀宇宙中,個人言行幾無意義。作者指出,我們所有的思緒與行為,其實都是對這份「虛無」的精心迴避。人類因深知自身物質上的微不足道,需要感受那種想像中的重要性。這種將虛構的重要性投射到周遭世界的行為,正是為了賦予自己希望。

The Feeling Brain drives our Consciousness Car because, ultimately, we are moved to action only by emotion. That’s because action is emotion.
raw-image

情感大腦驅動著我們的意識之車,因為歸根結柢,唯有情感能驅使我們採取行動。這是因為行動即情感。

傳統心理學的「經典假設」認為理性應主宰情感以實現自我控制。然而,神經科學案例「艾略特」揭示,情感能力受損會導致決策失靈,證明理性若無情感參與便無法有效運作。作者以「意識之車」比喻心智,強調感受腦才是駕駛,因為行動的本質就是情感。因此,所有自我控制的掙扎,實質上皆是情感問題,而非知識或紀律問題。要實現自我控制的幻覺,思考腦必須學習與情感腦共情並協作,而非對抗。

The forces that impel us to fill those gaps are our emotions. In this sense, every action demands an equal and opposite emotional reaction. This is Newton’s First Law of Emotion.
raw-image

驅使我們填補這些鴻溝的力量,正是我們的情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每項行動都要求等量且相反的情感反應。這便是牛頓情感第一定律。

牛頓情感定律探討價值觀的形成基礎。第一定律指出,無論是痛苦(負面)或歡樂(正面)的經歷,都會在心靈中打開一道道德鴻溝。人類的情感正是驅使我們追求平衡(Equalization)的力量,這種對平衡的渴望構成了我們的正義感。情感大腦透過這種平衡機制,將經歷判定為高尚或低劣,從而塑造出個人的價值層級。

Religions bring groups of people together to mutually validate one another and make one another feel important. It’s a big silent agreement that if we all come together under some shared purpose, we will feel important and worthy, and the Uncomfortable Truth will be just that much farther away.
raw-image

宗教將人群凝聚在一起,彼此相互認可,讓每個人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這是一項巨大的無聲協議:只要我們團結在某個共同目標之下,便能獲得重要感與價值感,而那令人不安的真相,便會被推得更遠些。

希望是心理生存的燃料,而宗教正是這種集體希望的根基。宗教將人們聚集起來,透過共同的意義敘事相互驗證,以獲得重要感和價值感。這種集體的社會認可會劫持個體的思考腦,使群體成員相信他們正朝著更美好的未來前進,藉此將「令人不安的真相」推遠。

Everything is fucked. And hope is both the cause and the effect of that fuckedness.
raw-image

一切都完蛋了。而希望既是這完蛋的根源,也是其結果。

希望的悖論:希望本身需要萬物崩壞。希望所依賴的價值觀和意義敘事,必然會劃分出「內群體」與「外群體」,並激發衝突。這種衝突維繫著群體成員的意義感和目標,從而維持了希望。儘管這個真相難以接受,但作者認為,真正能解放人並賦予責任感的,正是接受「我們終將死去且微不足道」的真相。

The Formula of Humanity states, “Act that you use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raw-image

『人性法則』宣稱:「無論對待自身或他人,行事時務必將人性同時視為目的,絕不可僅當作手段。」

心理成熟的最高階段(成年期)是能夠為了原則而行動,而非基於愉悅、痛苦或交易。康德的「人性公式」是引導人從交易性(青少年期)邁向無條件美德(成年期)的唯一準則。將人視為目的而非手段,是所有道德行為的根本。透過實踐此原則,能促進自我尊重,並改善與自己及世界的關係。

This constancy of pain results in what is known as “the hedonic treadmill,” upon which you run and run and run, chasing your imagined ten. But, no matter what, you always end up with a seven. The pain is always there. What changes is your perception of it. And as soon as your life “improves,” your expectations shift, and you’re back to being mildly dissatisfied again.
raw-image

這種恆常的痛苦造就了所謂的「享樂跑步機」—你不斷奔跑、奔跑、再奔跑,追逐著幻想中的十分滿分。但無論如何,最終你永遠只得到七分。痛苦始終如影隨形,改變的只是你對它的感知。而當生活稍有「改善」,你的期望值便隨之轉移,又重新陷入輕微的不滿足狀態。

痛苦是生命的普世常數。追求幸福是徒勞的,因為心智會不斷調整期望值以維持穩定的不滿,此即「享樂跑步機」。追求消除痛苦只會加劇敏感度,使人變得脆弱。真正的成長是培養「抗脆弱性」(Antifragility),即從混亂和逆境中獲益。生命要有意義,就必須經歷痛苦,而痛苦是所有價值觀的源頭。

Instead, most of us will google for what is pleasant but untrue.
raw-image

相反地,我們大多數人會上網搜尋那些令人愉悅卻不真實的事物。

當代商業模式已轉變為「情感經濟」,企業透過滿足人們的潛意識情感與慾望來創造價值。網路等現代創新本應帶來進步,卻因充斥著消遣娛樂,成為讓人們逃避痛苦的最大誘惑。由於人們傾向於尋找令人愉悅卻不真實的資訊,過度放縱情感大腦的慾望會導致心理脆弱。真正的自由來自於自我設限與承諾,而非無限的選擇和放縱。



結語

當人意識到生命的有限與個體的渺小,反而能產生一種內在的寧靜。接受痛苦與死亡的不可避免,不再將快樂視為永恆的追求,而是理解它只是生命波動的一部分。這樣的心態讓人放下控制的執念,學會與現實共處。情感成為心靈的導師,而非敵人,理性與感受的互動使人能在矛盾中找到平衡。當我們不再逃避「無意義」的真相,就能重新體驗到生命當下的完整與真實。

真正的成長不是追求愉悅,而是從痛苦中培養韌性。人類天性會追逐希望,卻往往陷入「享樂跑步機」的循環;唯有透過節制慾望、減少逃避,才能回歸內在的穩定。當行動不再出於恐懼與交易,而是基於原則與善意時,人會感受到一種深層的安定。這種心境讓我們在混亂的世界中仍能自我修復、彼此連結,進而維持精神與身體的平衡運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伊桑的書摘
15會員
276內容數
歡迎來到伊桑的書摘!我是Ethan,一位熱愛讀書的人,致力於每年閱讀一百本好書,並將從中汲取的智慧分享給志同道合的朋友。這裡的內容專為那些追求長壽與智慧朋友而設計,涵蓋最新的科學研究、健康觀點,並以歐美醫藥哲學的角度探討疾病預防與養生之道。
伊桑的書摘的其他內容
2025/10/24
你是否也曾懷疑,為什麼我們那麼努力控制體重,卻越來越不快樂?我曾經深信「紀律」能換來健康,卻在一次次自我要求中,感受到身體的抗議與靈魂的疲憊。直到我重新閱讀科學,也重新聆聽身體的聲音,才明白:原來健康並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場和解。那一刻起,我不再追求數字的完美,而是觀察身體如何回應善待。
Thumbnail
2025/10/24
你是否也曾懷疑,為什麼我們那麼努力控制體重,卻越來越不快樂?我曾經深信「紀律」能換來健康,卻在一次次自我要求中,感受到身體的抗議與靈魂的疲憊。直到我重新閱讀科學,也重新聆聽身體的聲音,才明白:原來健康並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場和解。那一刻起,我不再追求數字的完美,而是觀察身體如何回應善待。
Thumbnail
2025/10/20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懷疑過;自己努力遵循的那套人生邏輯,究竟是推你向前,還是讓你困在原地?我也曾以為,只要更嚴謹、更用力,人生就會如實驗室的方程式般精準可控。然而,真正讓我醒悟的,是那些失序的時刻:計畫失靈、環境變動、信念崩解。那時我才明白,人活著並非要掌控一切,而是要在不確定之中找到內在的秩序。
Thumbnail
2025/10/20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懷疑過;自己努力遵循的那套人生邏輯,究竟是推你向前,還是讓你困在原地?我也曾以為,只要更嚴謹、更用力,人生就會如實驗室的方程式般精準可控。然而,真正讓我醒悟的,是那些失序的時刻:計畫失靈、環境變動、信念崩解。那時我才明白,人活著並非要掌控一切,而是要在不確定之中找到內在的秩序。
Thumbnail
2025/10/17
你可曾想過,大腦真的會「老去」嗎?我曾親眼看過許多頭腦靈光的人,在歲月的推移中漸漸失去思考的光澤,那種沉默的流失,比任何疾病都更令人恐懼。直到我深入了解大腦如何在適當的條件下重新連結、再生、修復,我才明白:衰退並非命運,而是可以被重寫的生理劇本。原來,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面對壓力的方式..
Thumbnail
2025/10/17
你可曾想過,大腦真的會「老去」嗎?我曾親眼看過許多頭腦靈光的人,在歲月的推移中漸漸失去思考的光澤,那種沉默的流失,比任何疾病都更令人恐懼。直到我深入了解大腦如何在適當的條件下重新連結、再生、修復,我才明白:衰退並非命運,而是可以被重寫的生理劇本。原來,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面對壓力的方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反思了對人生的看法,強調面對情緒和事件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從依賴他人肯定到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通過這個旅程,作者學會開放自己,尋找支持系統,最終希望能夠在探索中獲得內心的平靜。這是一段關於成長與自我發現的心路歷程,鼓勵讀者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反思了對人生的看法,強調面對情緒和事件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從依賴他人肯定到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通過這個旅程,作者學會開放自己,尋找支持系統,最終希望能夠在探索中獲得內心的平靜。這是一段關於成長與自我發現的心路歷程,鼓勵讀者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人類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社會卻充滿著分裂。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地理上的小範圍還是個人心靈的獨立世界,人們都似乎不願意看到更大的外界。然而,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是為了突破自我,並對社會與地球盡一份力。這是一個關於內心迷失、掙扎追求更好的思索之旅。
Thumbnail
人類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社會卻充滿著分裂。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地理上的小範圍還是個人心靈的獨立世界,人們都似乎不願意看到更大的外界。然而,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是為了突破自我,並對社會與地球盡一份力。這是一個關於內心迷失、掙扎追求更好的思索之旅。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渴望成為特別的人,但在成長過程中,我不斷地失敗。這樣的感受令我迷失了自己,變得討厭自己,討厭這個世界。在這樣的情緒下,我努力證明自己,卻始終無法擺脫自己對自己的不信任。直到我開始告訴自己⋯⋯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渴望成為特別的人,但在成長過程中,我不斷地失敗。這樣的感受令我迷失了自己,變得討厭自己,討厭這個世界。在這樣的情緒下,我努力證明自己,卻始終無法擺脫自己對自己的不信任。直到我開始告訴自己⋯⋯
Thumbnail
我們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然而,卻忘了坦然接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Thumbnail
我們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然而,卻忘了坦然接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Thumbnail
活在當下的滋味
Thumbnail
活在當下的滋味
Thumbnail
你認為,你自己是由自己的經驗和周遭的存在而形成的嗎?你至今的人生,是平淡無奇,還是充滿熱情與冒險? 當你遭遇問題,或感到一切都不順利時,你知道你的內心發生了什麼事嗎? 你一定也有過付出許多努力,卻沒有任何成果,只能無助放棄的那種時候。你是否有想過,真正的自己又會是什麼模樣? *以下
Thumbnail
你認為,你自己是由自己的經驗和周遭的存在而形成的嗎?你至今的人生,是平淡無奇,還是充滿熱情與冒險? 當你遭遇問題,或感到一切都不順利時,你知道你的內心發生了什麼事嗎? 你一定也有過付出許多努力,卻沒有任何成果,只能無助放棄的那種時候。你是否有想過,真正的自己又會是什麼模樣? *以下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裡頭時常遇到怎樣的自己? 最近我時常遇到"希望一切都做對的"的自己, 即便沒有人責備,我都會在事情沒做好、做的不夠好時,感覺到一振作噁。 若事情可能被誤會錯了,也很容易急於解釋,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個狀態讓我很辛苦,處在緊繃裡頭, 一部份覺得快要捨棄自己,一部份又汲汲營營想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裡頭時常遇到怎樣的自己? 最近我時常遇到"希望一切都做對的"的自己, 即便沒有人責備,我都會在事情沒做好、做的不夠好時,感覺到一振作噁。 若事情可能被誤會錯了,也很容易急於解釋,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個狀態讓我很辛苦,處在緊繃裡頭, 一部份覺得快要捨棄自己,一部份又汲汲營營想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找到自我價值和提升自信是每個人的終身課題。許多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即使我們努力犧牲付出,成果終究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 我們卻因此度反省檢討自己「是我哪裡有問題、我該怎做才能滿足別人。」用完美主義來嚴格自我反省下一個 「我就是不夠好 」的批判性結論,陷入關係中的⻑期討好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找到自我價值和提升自信是每個人的終身課題。許多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即使我們努力犧牲付出,成果終究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 我們卻因此度反省檢討自己「是我哪裡有問題、我該怎做才能滿足別人。」用完美主義來嚴格自我反省下一個 「我就是不夠好 」的批判性結論,陷入關係中的⻑期討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