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幾天往返信義計畫區,衣香鬢影。有天時間尚早,問自己要否在附近逛逛,結果卻想回家。天黑之後在安樂窩裡煲一小鍋花膠雞湯,坐在沙發上讀小說寫心得,文思泉湧,遠勝於幾顆星的奢侈。
- 身體為主導,大腦會跟上,世界會跟上。很高興在Rewire也讀到這麼一段:「若想回到放鬆的狀態,你的身體需要與大腦溝通……」,而非倒過來。
延伸a. 關於上月回顧之1. 的「氣足了」,聽podcast留意到類似說法:「開始嘗試冥想之後,覺得注意力集中很多,以及『心力』變強了。心力就是做了決定之後不會有糾結……好像腦子裡做完決定之後行動就可以跟上,這就是心力。沒有盤算、沒有內耗、沒有被勾回去的欲望。……就是決定、執行,腦子很清朗。」
延伸b. 另一個podcast提到,張曼玉出道時是公認的「花瓶」,開竅關鍵是讓「整個身體參與進情緒」而不只靠表情。例如有次表演雀躍,「她臉上沒有笑,只是翹著二郎腿的小腿輕輕擺動」。表達不只是語言;「找回生命力,先從馴服四肢開始」。
- 月經像部分女性的裝備檢查:這個週期裡好好對待自己、睡好吃飽了嗎?有時感覺像返老還童。
延伸a. 從普渡開始,糕餅點心幾乎來者不拒。退隱江湖十多年的濕疹探頭說嗨,髮型師也發現頭皮泛紅有點發炎。要控制糖分攝取啦。
- 夢是療癒。類似上月回顧之8. 的體驗,這回夢到父母衝突。醒來之後只記得幾個關鍵場景,但充分留下被治癒的心情。隱約覺得自己在夢裡是有意志地去表達和影響。知道是夢,所以醒來沒什麼負擔,真好。
延伸a. 秋風起,若再搭上致鬱三件組——不運動、有藍光、沒陽光,很容易掉進憂鬱的圈套。
- 感受時間的自由,愈來愈自由。是不做什麼(free from)的自由,也是去做什麼的(free to)自由。
- 去象山看落日,沿路想到去年蜿蜒上下 Petřín 的金色布拉格。「山頂手機沒訊號,已是日落時分,好不容易找到人問路:『請問這是下山的路嗎?』『這條會繞路,但妳還是該從這裡下山,因為風景太美太值得了。』」正想說布拉格略勝一籌,立刻被去年的自己提醒:「沒有哪個好、哪個壞,它們只是不一樣。」
延伸a. 與其「也很好」,不如「都一樣」。
- 一直喜歡 Kuznets curve 的概念,大致是微笑曲線的相反形狀;是過猶不及,也是返璞歸真。例如以前喜歡有氣氛的餐廳,後來覺得食物好吃才是王道,現在自己煮,外食又挑氣氛了。
延伸a. 回過神來發現生活方式已從咖啡店轉為「一盅兩件」。
- 有朋自遠方來,留意到自己對美食火力展示的執念(好像很臺灣?)並且發現豬肉料理真是無所不在。認識別人,了解自己。
延伸a. 謝謝妳們成為讓我講垃圾話和服務的一日同居對象。
延伸b. 接送貴客。她認為川普支持者的驅動力不一定是仇恨,而是恐懼。最古老的人類情緒。或許我們除了問自己害怕什麼,也值得試著想像別人害怕什麼。下車後覺得獲益良多,然後一句話掠過心頭:"People would kill for this." 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緣分,我很感恩。
- 方格好朋友們實在太有才了。Oren 的留言以快樂早餐為例,完美闡述了我的生き甲斐;阿獸巨獸的詩篇 則說《上流法則》中的曼哈頓是我們心中那個「還想再試一次的夢」。拋磚引玉已不能形容這種情況
,只好說摸魚摸到大白鯊。創作果然是宇宙最好的吸引力。
- 學生時代讀書,提到講八卦是《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當時的我把重點畫在「武器」;多年後再看到,重點轉向了「弱者」。
- 感覺聲音的拋物線。說英語的尾音齊全很多,國語的母音常常消失;說日語的聲音都在喉嚨和後腦勺,國語也不遑多讓,果然生命經驗塑造聲音。能量共振也是很有意思的。誠實面對內在的聲音,必要時走為上策,建立並保護自己的能量場。發現尋樂持續在開聲線工作坊,希望有一天能一起玩。
- 因緣際會接觸到許多北歐物事,期待也有寫心得分享的緣分
不輕易給自己挖坑。一句冰島語:þetta reddast,意思是凡事都有轉機,一切都會好起來。想到青春橫衝直撞時一直安放心頭的那句話:"Everything will be all right in the end... if it's not all right then it's not yet the end." 一切到最後都會很好;要是不好,那就是還沒到最後。
讀賞:《七月和安生》、《長椅小情歌》「人類為什麼要把情感和語言分開呢?」因為這樣才會吵架再和好呀、《喜寶》、《不完整的大人》、《東京女子圖鑑》每次看都會升起奇妙的物欲、《上流法則》、《林肯公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忍無可忍,無需再忍、《超簡單熱壓三明治》伊豆大島景點大全、《早春晴朗》

今年此時 ©Clayd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