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留下的那個人,也在職場裡受傷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每次有人離職,辦公室總會多出一些情緒。

有人鬆口氣、有人紅著眼眶,也有人默默收拾心情,繼續坐回自己的位置。

而那個繼續留下的人,常常被誤以為「比較幸運」,但其實,他們也在受傷。

小瑩在一間科技公司做行銷,和同部門的阿哲一起合作三年。兩人默契很好,阿哲負責策略,她負責執行;一個提方向、一個落地化,幾乎是神隊友等級。

直到有一天,公司組織調整,阿哲被通知要離職。那一晚,小瑩在廁所裡忍著不讓自己哭出聲。

「我不敢太難過,因為主管說要我撐住團隊。」她說。

但現實卻是,留下來的她要接手兩個人的工作,還要裝出「沒事」的樣子。

原本熟悉的夥伴突然不在,辦公室氣氛一夜之間變得空蕩。

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夠努力、是不是應該早點走、是不是這份工作早就沒有以前的溫度。

其實,這樣的情緒非常普遍。

在職場心理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倖存者症候群」。

指的是當組織裁員或重整後,留下來的員工會出現內疚、焦慮、懷疑、自我懷疑等情緒。

他們雖然「被留下」,卻失去了安全感。

因為沒有人能保證,下一次被通知的,不會是自己。

留下來的員工,常會經歷幾個階段:

一開始是「震驚與自責」,覺得別人離開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接著是「壓力與補位」,要同時消化情緒、又要完成更多工作;

最後,有些人會「情感麻木」,開始對工作不再投入,只求安穩度日。

但如果這時候公司沒有適當處理,後續的問題可能更大。

例如績效下降、士氣低落、甚至引發第二波離職潮。

根據研究指出,在組織經歷人事重整後,留下的員工工作滿意度平均下降超過 40%,而信任感與對管理層的忠誠度更會出現明顯下滑。

所以,當主管對離職員工的關心遠超過留下的員工時,

其實公司正在錯過一個更重要的機會——修復內部關係的黃金時期。

回到小瑩的故事,幾週後她終於鼓起勇氣和主管談。

她說:「我願意留下來,但我需要知道,公司是不是也還願意留下我?」

那天的談話讓主管才意識到,這不只是人力的問題,而是信任的問題。

主管後來安排了團隊回顧會,讓大家說出對變動的感受,

也重新釐清接下來的工作方向。

那一場會議沒有神奇地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小瑩不再覺得孤單。

在職場上,我們常被教育要「堅強一點」、「適應變化」,

但沒人告訴我們——變化本來就會痛。

真正成熟的職場人,不是能假裝沒感覺,而是能承認自己的不安,

然後一步一步找回穩定的力量。

如果你也是那個被留下的人,請記得: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能力不夠好。

這只是公司運作的必然結果,而你有權利感受到失落。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選擇怎麼走出這個階段。

給主管的建議也很簡單——別讓留下的人被遺忘。

不需要花大錢,只要一句「辛苦你了,我知道這段時間不容易」,

就能讓員工感覺自己被看見。

因為對被留下的人來說,他們想要的,不是慰問金,而是一句真誠的理解。

職場上沒有誰永遠安全,但有溫度的團隊,能讓人願意留下。

當離職的人被祝福離開時,也別忘了,留下的人,也值得被安撫與感謝。

👉 如果你也曾是那個被留下的人,

記得,這不是懦弱,而是堅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涯停看聽
26會員
296內容數
臉書:職涯停看聽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59083430133 IG:https://www.instagram.com/cda_pu_positive_thinking/
職涯停看聽的其他內容
2025/10/30
被解雇是不是等於你不夠好?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自責,但其實組織裁員牽涉太多外在因素。這篇文章談三個實務步驟:允許情緒、拆解能力、尋求外部回饋,幫你把失業變成重新上場的機會。如果你正在面臨裁員,這篇寫給你。
Thumbnail
2025/10/30
被解雇是不是等於你不夠好?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自責,但其實組織裁員牽涉太多外在因素。這篇文章談三個實務步驟:允許情緒、拆解能力、尋求外部回饋,幫你把失業變成重新上場的機會。如果你正在面臨裁員,這篇寫給你。
Thumbnail
2025/10/29
那封裁員信,讓他瞬間失去了頭銜、工作、和方向。 但後來他才明白,失業不是失敗,而是一種「被迫重修自己」的機會。 這篇文章寫給所有曾經被裁員、陷入低潮,卻還想重新出發的人。 因為有時候,人生最好的禮物,會用失去的樣子出現。 👉 點進來看看阿哲的故事,也許你會重新看見自己的韌性。
Thumbnail
2025/10/29
那封裁員信,讓他瞬間失去了頭銜、工作、和方向。 但後來他才明白,失業不是失敗,而是一種「被迫重修自己」的機會。 這篇文章寫給所有曾經被裁員、陷入低潮,卻還想重新出發的人。 因為有時候,人生最好的禮物,會用失去的樣子出現。 👉 點進來看看阿哲的故事,也許你會重新看見自己的韌性。
Thumbnail
2025/10/28
有時候員工不是懶,而是心真的累了。當努力看不到回應,熱情會悄悄流失。這篇寫給想懂「沉默背後原因」的主管與人資——把注意力放回「人」,比任何績效獎勵都還要及時。
Thumbnail
2025/10/28
有時候員工不是懶,而是心真的累了。當努力看不到回應,熱情會悄悄流失。這篇寫給想懂「沉默背後原因」的主管與人資——把注意力放回「人」,比任何績效獎勵都還要及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職場上,不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並不存在「沒有了誰活不下去」的。 做一份工作,年資久也好;崗位是核心也好;職位只有一個也好,但絕不代表沒有人可以取替你。 我遇過一些年輕人,有一個是去年的暑期實習生,其實做事就不過一般,在快將完結時竟然「認為」我們公司很想要他留下,自己走到人事部門說可以轉兼職.
Thumbnail
在職場上,不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並不存在「沒有了誰活不下去」的。 做一份工作,年資久也好;崗位是核心也好;職位只有一個也好,但絕不代表沒有人可以取替你。 我遇過一些年輕人,有一個是去年的暑期實習生,其實做事就不過一般,在快將完結時竟然「認為」我們公司很想要他留下,自己走到人事部門說可以轉兼職.
Thumbnail
如果上回寫了太多職場黑暗面,我想在此致歉,不是每一家投信或投顧公司都這麼可怕,各位還是要自行研判,多方打聽比較。我也不是完人,也做了一些我自己都覺得後悔的事,分享職場上的所見所聞,事過境遷,人事已非,或許現在看得更清楚,用血淚換來的真實告白,分享給就算不是在金融業,也可能會有相同遭遇的你。
Thumbnail
如果上回寫了太多職場黑暗面,我想在此致歉,不是每一家投信或投顧公司都這麼可怕,各位還是要自行研判,多方打聽比較。我也不是完人,也做了一些我自己都覺得後悔的事,分享職場上的所見所聞,事過境遷,人事已非,或許現在看得更清楚,用血淚換來的真實告白,分享給就算不是在金融業,也可能會有相同遭遇的你。
Thumbnail
這是一位前投行同事遇到的職場困境,他發現在某些公司,員工只是被視為工具人,缺乏關懷和價值。在他生病的經歷中,他決定離開這樣的公司,尋找更關懷員工的工作環境。
Thumbnail
這是一位前投行同事遇到的職場困境,他發現在某些公司,員工只是被視為工具人,缺乏關懷和價值。在他生病的經歷中,他決定離開這樣的公司,尋找更關懷員工的工作環境。
Thumbnail
企業管理者需要重視員工流失所帶來的影響,並建立良好的員工關係。提供良好的溝通管道、工作環境、待遇及福利,以及重視員工的發展,是留住人才的關鍵。只有真正重視員工,用心經營員工關係,才能建立一支穩定且高效的團隊,為企業創造長期的價值。
Thumbnail
企業管理者需要重視員工流失所帶來的影響,並建立良好的員工關係。提供良好的溝通管道、工作環境、待遇及福利,以及重視員工的發展,是留住人才的關鍵。只有真正重視員工,用心經營員工關係,才能建立一支穩定且高效的團隊,為企業創造長期的價值。
Thumbnail
尊重不是別人給的。
Thumbnail
尊重不是別人給的。
Thumbnail
不要以為你的離去會掀起波濤大浪 也許即便滅團了 公司還是會好好的營運下去 職場裡若有非誰不可 那肯定是家不健康的公司
Thumbnail
不要以為你的離去會掀起波濤大浪 也許即便滅團了 公司還是會好好的營運下去 職場裡若有非誰不可 那肯定是家不健康的公司
Thumbnail
從不適合的職場離開,為何可惜? 一般企業離職轉換,是很稀鬆平常的事,為何公職與企業間的流動阻礙重重? 考公職的時間精力固然是成本,留在不適合的工作不也是成本嗎?
Thumbnail
從不適合的職場離開,為何可惜? 一般企業離職轉換,是很稀鬆平常的事,為何公職與企業間的流動阻礙重重? 考公職的時間精力固然是成本,留在不適合的工作不也是成本嗎?
Thumbnail
這是第三篇職場小故事系列,探討了職場中與同事相處的感受,以及朋友面對工作轉折時的心路歷程和困惑。文章中討論了職場的情感連結和生涯選擇的責任。這篇文章對於職場和生活的反思,提供了深刻的內容。
Thumbnail
這是第三篇職場小故事系列,探討了職場中與同事相處的感受,以及朋友面對工作轉折時的心路歷程和困惑。文章中討論了職場的情感連結和生涯選擇的責任。這篇文章對於職場和生活的反思,提供了深刻的內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