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以為領導是拿著一張宏偉的藍圖,指揮大家往前衝。但領導,與其說是創作,不如說是一場溫柔的「栽培」。而你最好的工具,不是鋤頭或長鞭,而是你那雙懂得「看見」的眼睛跟會「思考」的大腦。
為什麼談領導,總是要先從「觀察」這件小事說起呢?瑩光的領導人培力課程,思維課程這次討論的書籍是《靈感鍛鍊》,真是一本令人喜歡又容易錯過的書,但為何談領導力前需要先討論觀察?什麼又是無效或劣質的觀察呢?

▌重點一、你的「理所當然」,是副讓你看不清的老花眼鏡
當我們看一幅畫,畫中一個穿著藍圍裙、黃上衣、頭髮用布罩著的人,正側身把壺裡的白色液體倒進碗裡。我們的大腦會立刻告訴我們:「這是一位倒牛奶的女傭。」對吧?如此自然,就像呼吸一樣的觀察。但這不是「觀察」,而是「解讀」。
「觀察」只是:一個人在倒白色的東西。剩下的,都是我們大腦自動貼上的標籤,是我們過去的經驗、學到的知識、還有那些被稱為「常識」的東西。
這些「常識」和「經驗」就像一副度數不合的老花眼鏡。它們曾經幫助我們快速看懂世界,但戴久了,我們就忘了自己還戴著眼鏡,甚至以為世界原本就長那個樣子。
其實,觀察不只用眼,更是用腦。愛因斯坦曾說:「所謂的常識,就是人到18歲為止所累積的各種偏見。」我們發現,有時認知上的偏見,比一時的情緒更難察覺。因為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平靜下來總會反思;但偏見會偽裝成「理性」,讓我們在盲區裡還充滿自信,且頻頻阻礙著我們的觀察。
一個好的園丁,不會只憑昨天的經驗來判斷今天的花。他會放下「理所當然」,每天都像第一次見到那朵花一樣,重新看看它的顏色,聞聞它的香氣。

▌重點二、人不是一顆顆的石頭,而是一張牽動彼此的網
當一個孩子哭的時候,你會只盯著他掉眼淚的臉嗎?不會的。你會看看他身邊是不是有摔壞的玩具,問問是不是有人搶了他的東西,感受一下周圍的氣氛。
領導一個團隊,也是同樣的道理。
過去那種強硬的風格,會教你盯著每一個「棋子」,看他的表現、他的數據。但人不是棋子,人是活生生,有情緒、有感受的存在。一個成員的抱怨、另一個成員的沉默,往往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他所在的這張「關係網」裡,有哪條線被扯痛了。
當團隊裡瀰漫著不安或憤怒時,那不是麻煩,那是訊號。就像花園裡的黃葉子,它在告訴你,土壤裡可能缺了點什麼。你的工作不是去摘掉那片葉子,而是要去看看根部發生了什麼事。要去理解那情緒背後的焦點是什麼,是目標不清楚?是感覺不被尊重?還是擔心未來的方向?

▌重點三、最好的問題,都來自一顆溫柔的好奇心
我們常常急著想找到「正確答案」,但花園裡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合不合適」。而「合適」的方法,是從好奇的提問開始的。
與其說「建立假設」,不如說是「懷著一個小小的猜想」。例如,你在做長期的入校陪伴,你可以試著假設:「或許,團隊裡的衝突,並不是因為大家不在乎學生,而是因為我們少了一個能好好說話、理解彼此的方式?」
這個假設跟猜想,就成了你走進花園的起點。它給了你一個方向,讓你開始去觀察、去傾聽,去蒐集那些能印證或推翻你猜想的「證據」。一位更有智慧的領導者就像園丁,會刻意去找那些跟你預想「長得不一樣」的花,那些跟你假設不符的現象、不認同的聲音跟回應。因為那往往是讓我能夠學到最多、跟產生觀察力動力的地方。
當夥伴帶著問題或抱怨找上門時,我知道,他給我的資訊通常都是他已經咀嚼過、解讀過後的故事。這時,領導者的好奇心就派上用場了。試著溫柔地問:「你說的這件事,發生前有什麼跡象嗎?」「當下除了你,還有誰看到了?他們看到的是一樣的嗎?」這些問題,能幫助我們一起剝開情緒的外殼,看見事情更完整的樣貌。把命令換成提問,並全面360度觀察,你將會發現,你得到的不再是防衛,而是真實的故事和想法。
領導的旅程,始於溫柔的凝視,始於觀察力的培養。它讓我從解讀世界,轉變為理解世界;從管理事情,轉變為關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我知道:
◆ 過往經驗對自己的意義會隨著現在的觀察而持續改變,而一個優秀的觀察者會讓原本的認知動搖。
◆ 同時觀察時間、空間的前後關係,才能蒐集到更全面的資訊。
◆ 試著對現象以直白而非模糊地描述。
◆ 將外部評價做為參考而非照單全收。
◆ 記憶會偏誤,但數據也不代表全部。要雙向驗證。
◆ 培養一套自己的「情境化衡量標準」。
◆ 真正的觀察是抵抗本能的行為,擺脫原有的認知,觀察已知的事情,重新蒐集資料。
觀察力,是試著區別我看見什麼?跟我認為是什麼?的不同。
別擔心自己做得夠不夠好,也別想著一次就要看懂所有事。就從今天開始,試著真正地、好奇地,去看看你身邊的一個人、一件事。當你開始這麼做,你會發現,整座花園,都會因為你的凝視,而變得不一樣。
謝謝瑩光,多美好的領導力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