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體鍊魂】第一百五十三回 水之惡-病-(五十一)水稟性在資訊史與醫病史的交錯處(下)
(續上回)
●階段三:電子大眾傳媒時代(20世紀)
☆資訊特徵:單向、廣播式、中心化、情緒化。收音機、電視等媒體,將標準化的資訊與價值觀(通常是充滿誘惑的消費主義)單向地「廣播」、大規模地「廣播」給被動接收的大眾。
☆主流病症:慢性病與生活方式病(Lifestyle Diseases)的爆發性增長。
☆案例數量主導:心血管疾病、癌症(特別是肺癌)、第二型糖尿病。同時,憂鬱症與焦慮症的案例數量也顯著攀升,開始被醫學界正式視為主要的公共衛生議題。
☆相關性分析:疾病的增長,首次與「行為資訊」的大規模操縱相關。
這是一個「行為資訊」被大規模操縱的時代。菸草公司的廣告將吸菸塑造為一種時尚(一種強力的、錯誤的健康資訊流)直接導致了數十年後肺癌案例的急遽增長。
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的行銷,改變億萬人的飲食行為與習慣,極大地推升了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
被動接收媒體所營造的「理想生活」,也造成了普遍的社會比較與心理壓力。
疾病的根源,從「缺乏科學資訊」轉變為「被有害的商業與文化資訊所塑造」。
●階段四:數位資訊爆炸時代(21世紀至今)
☆資訊特徵:全天候、互動式、個人化、演算法驅動、極度碎片化與情緒極化。每個人既是接收者也是傳播者,資訊環境變得極度嘈雜、混亂且真假難辨。
☆主流病症:「資訊失調症候群」(Information Dysregulation Syndromes)全面崛起。
☆案例數量主導:焦慮症、憂鬱症、注意力缺失、睡眠障礙的案例數呈指數級增長,且年輕化趨勢明顯。自體免疫疾病、功能性腸胃病、慢性疲勞症候群等身心交互的「灰色地帶」疾病變得極其普遍。
☆案例數量增長分析:
1.心智病症的指數級增長:自從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普及(約2010年後),全球範圍內,青少年與成人的焦慮症、憂鬱症的診斷率與自我報告率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急遽增長。這與我們的資訊接收模式從「有限的、可關閉的」轉變為「無限的、永遠在線的」有高度相關。
2.身心交互疾病的顯著增加: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病率在過去幾十年持續穩定攀升,許多研究將其指向現代生活方式的壓力,而資訊過載正是其中最核心的壓力源。慢性疲勞症候群、纖維肌痛症、功能性腸胃病等難以用傳統生物醫學解釋的「灰色地帶」疾病,其案例數量也顯著增長,這些疾病的共同特徵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過度敏感與失調。
3.注意力病症的普遍化:成人注意力缺失症(ADHD)的診斷率大幅提高。許多學者認為,這不僅是診斷能力的提升,也反映了我們的神經系統為了適應碎片化的資訊環境,而普遍呈現出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容易分心的病理特徵。
☆相關性分析:這個時代的「病」,其源頭直指資訊本身對人類神經系統的直接衝擊。我們的生理系統,這個在「慢、少、近、重」的資訊環境中演化了數十萬年的「內在水環境」,完全無法適應數位時代高頻、巨量、混亂的資訊轟炸。
資訊流不再僅僅是影響行為的外部因素,它已成為直接滲透並擾亂我們生理恆定的「環境毒素」。
☆相關性結論:在資訊爆炸時代,資訊本身成為了環境中的一種「致病源」。它不再僅僅是間接影響行為,而是直接、持續地衝擊我們的神經系統,系統性地製造出一個焦慮的(煩)、發炎的(濕濁)、疲憊的(寒滯)現代「水稟性」體質,從而導致了上述各類病症案例數量的快速增長。
補充思考:方法論的警告——有相關不等於有因果
在把資訊史與醫病史做相關性分析時,須留意的陷阱包括:
●報告率改變(surveillance bias):當資訊流通更快、醫學分類更細,疾病被「看見」與被「報告」的機率上升。印刷術與現代傳媒即屬此類。
●共同因子(confounding):都市化、工時、飲食、環境污染等同時在改變,可能才是真正驅動病率變化的主因。
●逆向因果(reverse causation):例如憂鬱個體可能更頻繁搜尋健康資訊(cyberchondria),看起來像資訊暴露導致病,但實際上病在先。
●測量不一致(heterogeneous metrics):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疾病定義與測量方法差異,使跨時比較極具挑戰。
因此,想要建立更有力的因果主張,需要多種研究策略三角驗證(長期縱向隊列、自然實驗、孟德爾隨機化、介入試驗、動態時間序列分析等)。
第四部分:綜合結論與展望
資訊史與醫病史的共演,清晰地描繪了一幅人類與環境互動的宏大圖景:
人類的主流病症,已從對抗「物理環境」的匱乏與侵襲,演變為對抗「資訊環境」的塑造與衝擊。
疾病的戰場,已經從外部的荒野與都市,轉移到了我們內部的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系統之中。
隨著人類資訊傳播的媒介與模式演進,主流疾病的型態,從應對「外部物理世界」的挑戰(傳染病、饑荒),逐漸轉向應對由「內部生活方式」所引發的失調(慢性病),最終演變為應對「外部資訊環境」直接衝擊所導致的「系統性資訊失調」(身心疾病)。
王鳳儀善人所洞察的「稟性是病根」的智慧,在今天顯得尤為振聾發聵。
在古代,一個人主要的「煩」,可能來自於對饑荒與猛獸的恐懼,惡劣的物理環境(寒、濕)塑造了病態的「水稟性」;而在今天,我們全民的「煩」,則來自於永不休止的訊息通知、社群媒體的比較焦慮、以及對全球性危機的無力感。
無形的、泛濫的資訊流,正成為塑造我們這個時代病態「水稟性」的最強大的力量。
例如在重大危機(例如 COVID-19)期間,過度暴露於不確定或誤導性資訊顯著提升群體焦慮與憂鬱症狀;WHO也指出疫情使焦慮與憂鬱流行率上升約25%。多項研究指出,接收更多疫情新聞與錯誤資訊的個體憂鬱/焦慮風險顯著提高。
歷史數據也強烈暗示,資訊環境的「污染」程度,與由內在「水稟性」失調所引發的病症案例數量,存在著無可辯駁的正相關。 這不僅是回顧過去,更是對未來發出的最緊迫警告:管理我們的外在資訊環境,與淨化我們的內在之水,已成為資訊時代無可迴避的生存課題。
這最終導向一個結論:在21世紀,「資訊免疫力」(Information Immunity)與「數位健康」(Digital Wellness)——即篩選、處理、整合資訊,並保護內心平靜的能力——已不再是個人修養的選項,也不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軟技能,而是公共衛生的核心議題。
學會如何過濾資訊、管理注意力、安頓內心,就是這個時代的「淨化水的源頭」。而我們每個人日常的資訊交流與互動,都將成為「水源淨化」的一份力量(或者水源汙化的力量)。
與生理免疫力一樣,「資訊免疫力」將是決定我們能否在這個時代健康生存下去的核心能力。
我們對「潔淨水源」的追求,必須擴展到對「潔淨資訊源」的追求。
我們與疾病的鬥爭,將是一場關於「流」的戰爭。
古代人要疏通水道、抵禦洪水;而現代人,則必須學會在資訊的驚濤駭浪中,保持自己內心那方生命之水的清澈、溫暖與通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