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體鍊魂】第一百五十二回 水之惡-病-(五十)水稟性在資訊史與醫病史的交錯處(中)
(續上回)
第一部分:核心觀點的整合(我們的理論基石)
我們先鞏固已建立的共識,作為整個論證的基石:
病的本質是資訊流:疾病是生命體內資訊的傳遞、解讀或執行發生了錯誤。
水是生命資訊流的「作業系統」:水作為萬物蘊含的通用介質,其在生物體內的結構、流動性與純淨度,直接決定了生命資訊流的品質。
以王鳳儀學「水稟性招病」的現代詮釋:此話並非指物理體質,而是精準描述了個體的先天負面情緒模式(稟性)。這句話精準地描述了個體的內在「水環境」(作業系統)因污染、停滯、崩解而劣質化,導致資訊流失常,從而極易引發疾病的根本狀態。
其中,「水稟性」特指由屬水的負面情緒——「煩」(Fán,包含焦慮、憂愁、恐懼)所主導的狀態。
這種「煩」的稟性,會直接攻擊屬水的「腎」系統(涵蓋內分泌、精力、意志力等),是特定疾病的總病根。
兩者結合的論證:王鳳儀的「稟性」學說,定義了病態資訊的「內容」與「源頭」(如「煩」這個充滿威脅的錯誤程式);而「病是資訊流」的觀點,則揭示了其運作的「機制」(「煩」這個程式如何轉譯為壓力荷爾蒙,進而污染、阻塞、擾亂全身的資訊網絡)。
第二部分:對當代病理的推論(我們所處的時代)——「資訊爆炸」催生的新「水稟性」
我們的推論是,資訊爆炸的當代社會,正透過神經系統這個介面,將外部混亂的資訊流,轉譯為內部的生化壓力信號,從而系統性地製造出一個現代版的、後天習得的「水稟性」體質。
機制:持續的資訊過載與情緒刺激 → 長期壓力反應(皮質醇、腎上腺素)→ 慢性發炎、睡眠剝奪、循環變差、能量耗竭。
結果:內在水環境變得「濕濁」(發炎污染)、「寒滯」(循環停滯)。
病症:催生了心智層面的「資訊處理過載症」(焦慮、腦霧),與身心介面的「資訊轉譯錯誤症」(自體免疫疾病、慢性疲勞等)。
總括特徵是:由資訊過載引發的長期焦慮(煩)、慢性發炎(濕濁)、能量耗竭與循環停滯(寒滯)。這直接導致了當代一系列「資訊失調症候群」的崛起,如焦慮症、腦霧、自體免疫疾病等。
有幾項值得注意的趨勢:
●精神—情緒類疾病的負擔加重且年輕化:資訊全天候化與社群媒體的社會比較,促進焦慮、憂鬱、社交焦慮與自殺意念的提升,特別在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群體。對水稟性者影響更大——因其訊息吸收多、釋放少。
●睡眠相關與神經退化風險的潛在早期累積:長期睡眠不足導致glymphatic(一種重要的廢物清理途徑,負責清除大腦的代謝廢物)清除效率下降,雖不會短期致阿茲海默,但可能加速亞臨床病變的累積(「早發性神經退行性風險的上移」)。
●慢性低度發炎與代謝症候群的普遍化:資訊—壓力—生活方式(久坐、飲食失衡、睡眠差)三者共同推動慢性發炎基線,增加心血管病、糖代謝異常等慢性病負擔。
●身心症(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與cyberchondria(上網自我診斷症)的盛行:網路自我診斷是根據疾病症狀透過網路搜尋自我診斷,但搜尋結果及過度的醫療資訊往往會增加對健康的焦慮情緒,帶來新的醫療負荷與醫病互動困境。
●環境—化學暴露與疾病的放大效應:快速消費與工業化在資訊全球化的刺激下加速,使得環境水體污染與相關慢性病(內分泌、發育異常、某些癌症)風險上升。
總之:資訊爆炸放大了訊息輸入量與節律紊亂,若社會與個體的「流動—釋放—清除」機制失靈,疾病便會在更多層級上,以更多形式出現。
也可說,資訊爆炸不是抽象的「壓力」,而是透過影響睡眠、水體流動、荷爾蒙與免疫等「具體物質過程」,把「訊息混亂」轉化為身體的病理。
第三部分:歷史的迴響——資訊史與醫病史的共演分析
當我們將這個框架置於歷史長河中,分析資訊傳播的演進與重大變革,與人類主流病症案例數量增長的深刻相關性時,我們可觀察到一個現象性陳述:
每一次資訊傳播技術的飛躍(印刷、電報、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社群媒體)都伴隨新的或加劇的疾病模式(例如「神經衰弱」在工業化時代的興起;近十年來青少年憂鬱與焦慮上升與智慧手機普及的時間窗吻合)。
以下,是這條清晰的共演路徑:
●階段一:口語傳播時代(~15世紀)
☆資訊特徵:慢、少、近、重。資訊傳播速度極慢(口耳相傳),總量稀少,範圍局限於部落村莊,內容高度重複(神話、史詩、生存技能)。資訊流與群體的生存和凝聚力緊密綑綁。
☆主流病症:急性的、外部的、物理性的疾病。
☆案例數量主導:大規模傳染病(鼠疫、天花)、營養不良(饑荒)、物理創傷(戰爭、勞動)。
☆相關性分析:在這個時代,「病是資訊流」主要體現在科學資訊的「極度匱乏」。人們因缺乏對微生物、營養、衛生的正確資訊,而無法有效應對來自外部物理環境的直接攻擊(細菌、病毒、饑荒)。
社會的「資訊系統」對於抵禦疾病的演算法極其原始。人類社會因缺乏正確的資訊而束手無策。疾病的增長,與錯誤資訊(如鬼神致病說)的流傳高度相關。
●階段二:文字與印刷時代(~15世紀至19世紀末)
☆資訊特徵:標準化、可複製、可遠傳、線性化。印刷術讓知識(資訊)得以脫離個體,被精準地大量複製與傳播。人類的思維模式開始被線性的、邏輯的文字所塑造。
☆主流病症:傳染病依然肆虐,慢性病開始萌芽,但科學開始反擊。
☆案例數量變化:印刷術加速了科學資訊的有效流動(如解剖學、牛痘接種法、細菌理論的傳播),人類首次開始系統性地降低傳染病的案例數量與死亡率。但後來伴隨工業革命與都市化,環境污染、擁擠、新的工作壓力,開始催生與生活方式相關的慢性病。
☆相關性分析:這是「正確資訊」戰勝「病態物理現實」的開端。
資訊的有效傳播開始成為解決方案。但同時,由資訊(技術知識)所催生的新生活型態,如工廠、都市化,也導致了結核病、霍亂等群聚性疾病的增長,開始製造出新的健康問題。資訊流的正面與負面影響首次同時顯現。
(待下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