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個白飯好好吃!」
這是很平凡的一餐,沒有山珍海味,只是一碗熱騰騰的白飯,搭配幾道家常菜。
我一邊咀嚼,一邊心裡升起一股滿足與幸福。--
很多年前,我剛從媒體轉職到企業公關。那段時間,忙碌、緊繃、節奏快,是我生活的全部。
有次活動結束後,跟一位記者朋友一起吃便當。
我邊扒飯邊講話,腦袋還在轉著待辦清單。
吃到一半,朋友突然停下來,盯著我看。
「怎麼了?」我問。
他笑了笑,問:「你知道你剛剛吃了什麼嗎?便當裡有什麼菜?」
我愣住了,低頭看那個已經吃得乾乾淨淨的便當盒,
竟然完全想不起來,我剛剛吃了什麼。
那一刻,我有一種被看穿的尷尬。
嘴巴在動,手在動,腦袋也在動,
但我整個人,卻完全沒有「在場」。
朋友說:「你已經不當記者了,吃飯不用這麼快,慢慢吃就好。」
他語氣溫和緩,卻讓我久久不能忘。
那句話成了我後來很重要的提醒。
我才驚覺,自己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早已把許多日常的感受給掏空了。
吃飯只是任務,走路只是移動,連呼吸都只是「為了趕下一個行程」。
從那之後,我開始練習「慢一點」。
吃飯時,刻意讓食物在嘴裡多停留幾秒。
有時和朋友一起吃飯,配合他的速度,不急著把飯吃完。
甚至會在心裡默默確認:「我現在吃的是什麼?這個菜味道怎麼樣?」
一開始有點不習慣,但慢慢地,我發現:當我願意讓時間慢下來,我的心也跟著寬了。
放慢吃飯的速度,不只是吃出味道,而是活出覺察。
我開始能感受到米飯的香氣、蔬菜的甜、湯的溫度。
那些原本被忽略的細節,一點一滴地回到生活裡。
有次在外地出差,我一個人走進市場裡的小吃攤,點了一碗滷肉飯。
那碗飯端上桌時,我沒有急著開動,而是先深呼吸,聞了一下香氣。
那是油蔥、醬油與白飯交融的味道,濃得幾乎能安撫人心。
我慢慢地舀起第一口,鹹香滑順,油潤中帶點甜。
就在那個瞬間,我忽然感受到:幸福其實很簡單。
不在遠方、不在大成就,而是在每一個願意停下來的當下。
我們常以為「快」代表有效率,「忙」代表有價值。
但其實,真正讓人感到充實的,是「能夠在當下裡生活」。
你知道自己在吃什麼、在走哪裡、在跟誰說話。
而不是讓日子被時間推著跑。
慢下來,並不表示懶散,而是一種選擇:
選擇不被焦慮催趕,選擇讓身體與心靈重新對齊。
就像那碗白飯一樣,當我放慢速度去吃,
才發現,它一直都那麼好吃,只是以前我沒時間去感受。
現在的我,仍然有忙碌的時候,仍然會有為了趕案子而邊吃邊打字的日子。
但我學會在心裡提醒自己:「別急,先嚐一口飯吧。」
那口飯,像是生活的儀式。
提醒我,當我願意慢一點,生活也會變得有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