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某養豬場爆發非洲豬瘟,政府疫調報告出來了!
現在新聞的焦點都放在「廚餘沒蒸煮」。報導列出一堆細節:只買兩桶瓦斯、蒸煮紀錄沒上傳、車子腳踏墊驗出病毒、豬農收鄰居剩飯……看起來像是豬農偷懶,但我覺得是所有台灣人的集體偷懶。
仔細思考,這場疫情真的只是「某人不乖」這麼簡單嗎?還是「整套制度根本沒辦法逼人乖」呢?我們不能只怪豬農沒煮廚餘,應該問的是:這個制度有能力讓人乖乖煮嗎?廚餘為什麼會有非洲豬瘟?
這個問題是個起點,因為很多人以為廚餘就是剩飯剩菜,怎麼會有病毒?其實廚餘裡常常有肉,尤其是香腸、火腿、滷肉、炒肉片這類加工品。只要這些肉品本身帶有非洲豬瘟病毒,就可能污染整桶廚餘。
非洲豬瘟病毒非常耐久,冷凍肉裡可以活上千天,冷藏也能活幾百天。你看不出來它有問題,但病毒還在。而且這些肉品可能來自非法走私、病死豬、或是旅客偷帶進來的肉乾。只要進入廚餘系統,就有機會進豬場。
我們的入境檢疫永遠是防不勝防,從這邊可以看出,還是存在漏洞,這也值得深省。
蒸煮廚餘是怎麼回事?
政府規定:廚餘要煮到 100°C,持續 30 分鐘以上,才能餵豬。這個規定本身沒錯,因為高溫可以殺死病毒。
但問題是:誰來確定你真的有煮?目前的制度是這樣:
- 養豬場每天拍照上傳蒸煮紀錄。
- 政府每週或每月去查一次。
- 如果違規,最高可以罰 300 萬。
這制度看起來很完整,但實際上漏洞一堆:
- 照片可以造假,拍昨天的、拍別人的都行。
- 稽查人力不足,像台中市有 37 家廚餘養豬場,只查了 2 家。
- 就算查到違規,也常常沒罰。
這就像打卡上班,只要拍照就算有來,沒人管你有沒有真的工作。制度設計上,是假設大家會自律,但現實就跟紅線停車一樣,大家都知道違規,但停一下又怎樣?我不做我省很大,甚至比開罰的罰金還划算呢?
以結果論,台中案例場的蒸煮紀錄從 8 月後就沒上傳,現場查無瓦斯使用痕跡,也沒燻黑的木材。載運廚餘的車輛腳踏墊還驗出病毒,表示廚餘根本沒煮,甚至污染了車子。
所以,事實證明,這不只是無良業者的問題而已,這完完全全是一起一連串的連環車禍!
清潔員的作業怎麼了?
根據疫調報告,台中案例場的廚餘主要來自梧棲清潔隊,但調查發現,這些廚餘不只送給案例場,還流向另一家養豬場,規模超過 1,000 頭豬。
雖然清潔隊說只簽約給案例場,但疫調團隊查到:廚餘確實被分送到其他養豬場。這就是違規分讓,而且沒有經過登記或監管。
這種行為讓廚餘來源變得複雜,也讓防疫變得困難。你以為廚餘只進一個場,結果其實進了好幾個場,誰感染誰都搞不清楚。
政府真的查得了嗎?
很多人會說:既然制度有漏洞,那就加強稽查啊!但問題是,政府真的有那麼多人力嗎?
以台中為例,37 家廚餘養豬場,平常只查 2 家。你要每週查一次,等於每週要查 37 家,還要看照片、看瓦斯桶、看蒸煮設備,這樣的工作量,根本做不到。
而且這不是只有台中,全台灣有幾百家廚餘養豬場,你要靠政府一個一個去查,根本不可能。除非你願意花大錢請一堆人專門查廚餘,不然這個制度就是「設計得很漂亮,但執行不起來」。
這就像你規定每個人吃飯前要洗手,還要拍照上傳,但你沒人去查,也沒人去罰,那這個規定就只是寫好看的。
大家都有罪就等於無罪嗎?
如果每個環節都有漏洞,那我們到底是在防疫,還是在演戲?制度不是用來「看起來有在做事」,而是要真的能擋住病毒。每道防線就像一片乳酪,都有洞。只要這些洞剛好對齊,病毒就會穿過所有防線,造成災難。
這次的案例就是這樣:
- 廚餘出現非洲豬瘟病毒 → 洞 1
- 廚餘來源沒控管 → 洞 2
- 蒸煮沒落實 → 洞 3
- 車輛消毒不到位 → 洞 4
- 稽查造假/缺失 → 洞 5
這些洞一旦排成一線,病毒就穿過去了。所以防疫不能只靠一道門,而是要每道門都補好洞。
這不會是過去式
很多人會覺得台中這次是個案,是個別豬農偷懶。但其實這種情況在全台都可能發生。
根據政府資料,全台廚餘養豬場的蒸煮紀錄上傳率不高,稽查率也不高。很多地方根本沒人力查,也沒資源罰。而且廚餘來源複雜、運送流程不透明、設備老舊,這些問題不是台中獨有,是全台都可能有。
所以這次的疫情,不是「台中豬農不乖」,而是「制度設計有問題」。如果不改制度,下一次可能就不是台中,而是別的縣市。
台中這場非洲豬瘟,不只是一次疫情,而是一面照妖鏡,照出制度的漏洞、人性的現實、執行的困難。
我們可以怪豬農沒煮廚餘,也可以只靠政府查違規。但真正的防疫,是制度設計要能防呆、防懶、防造假。
2025年了,如何高效的解決這個問題,我期待的是能夠具備科技執法的技術,我也不相信只能靠現在這種方式處理。
是說不加熱廚餘,最終出事,受害的也是業者本身,如果自己養的豬感染非洲豬瘟,想必損失及其慘重。看來某程度,業者對於政府的防疫檢測也是非常的信任呢,政府不要讓這些偷懶的業者失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