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學與美學的雙重視角,追溯中國藝術與美感意識的源頭。他從「遠古圖騰」與「原始歌舞」談起,最終歸結於「有意味的形式」的誕生,揭示了中國藝術精神的起點。不僅是對古代美的考古,更是一場關於「人如何開始審美」的思想探索。
一、遠古圖騰──自然與生命的敬畏之美
作者認為,中國美的萌芽,始於圖騰崇拜。遠古人類面對天地萬物,既恐懼又崇敬,他們將這種原始情感具象化於圖騰之中。龍、鳳、虎、蛇等形象,不僅是動物的再現,更是人類精神的寄託。圖騰之美,在於它結合了自然的形象與人類的心靈象徵——這是一種「情感與象徵合一」的原初美。這種美的特質奠定了中國藝術的基調——含蓄、象徵、整體、融合。龍不僅是動物,更是天地生機的象徵;鳳不僅是鳥,更是和諧與高貴的化身。圖騰藝術因此成為了「自然崇拜轉化為美感表現」的第一步。
二、原始歌舞──情感與節奏的集體美
在人類早期的祭祀、慶典與農事活動中,歌與舞成為人們表達情感與凝聚群體的方式。這裡的美,不是孤立的藝術,而是一種「集體情感的節奏化表現」,歌舞中包含著最初的「節奏」與「形式感」,它讓人們在律動中產生共鳴,從而誕生出「審美的愉悅」。原始的舞蹈、擊鼓、呼喊,雖然粗糙,卻充滿生命力——那是一種未經雕琢的真美。這是「美感意識的第一次覺醒」,因為人類在其中第一次體驗到「做」與「看」的雙重快樂——既在行動中表達情感,又在形式中感受美。三、「有意味的形式」──美的自覺
以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的名言「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為理論核心,指出美的本質在於「形式與情感的統一」。當原始的圖騰與歌舞逐漸發展成有組織、有節奏、有意象的藝術形式時,美才真正誕生。在這個過程中,「形式」不再只是外表的形狀,而是蘊含「情感、信仰、思想」的符號。也就是說,美並非單純的裝飾,而是一種「情感被形式化」的力量。這正是中國藝術精神的起點:不重模仿外形,而重內在意蘊。從龍鳳的象徵,到舞蹈的節奏,再到後來書法、山水畫的意境,皆是一脈相承的「形式之美」。
心得
美,不是天賦的產物,而是人類在理解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學會用形式表達情感的結果。從圖騰的神祕,到歌舞的集體情感,再到形式的自覺,美的歷程正是人類精神從混沌走向清明的歷程。理解「美」不僅是一種視覺的享受,更是一種存在的方式。當人類開始在自然中尋找秩序、在節奏中尋找和諧時,美就誕生了。真正的藝術,不在技巧的炫目,而在能否讓形式承載情感、讓作品喚起心靈的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