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我了解AI能為我們的工作提高效率,也知道多接觸AI是趨勢,但像我們這樣的知識工作者,面對AI生成的東西又快又好,也看到越來越多科技公司裁員的新聞,我們的角色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一位有幾年顧問業工作經驗的朋友,在聚會上問道。
這是很多知識工作者會擔心的問題,我回答:「確實,AI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它能處理很多重複性、流程化的工作,也能透過處理大量資料並提供建議,但是這並不代表不需要人類了;AI真正的挑戰是,它無法取代跨領域連結的能力,也不能夠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有價值的判斷,終究是需要人類去下最終決策。
而且AI也是有犯錯的時候,當資料不完整或有錯誤資料太多時,生成的結果就會跟著出問題;作為知識工作者,我們的責任是持續分享正確的資訊,並且讓更多人了解這些知識,絕對不能讓AI成為我們唯一的資訊來源;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專業人士應該積極建立自媒體平台,將自己的觀點和經驗分享出去,才能有機會在AI出錯時快速矯正,並通過自身的聲量讓大家意識到問題的所在。」

與朋友對話
朋友聽了眼睛一亮,繼續說「你提到的自媒體這一點,真的很有意思,利用自媒體來分享專業知識,既提升自己的專業影響力,也能對網路上的錯誤資訊信息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一來AI就可以和我們互補,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升能力,並持續更新自己的知識,對吧?」
「沒錯!AI並不是來取代我們,而是來協助提高效率和拓展視野,未來的職場會需要更多具備跨領域思維、擅長協作的專業人才;不需要害怕AI,反而要學會利用它來提升自己的專業價值。
另一方面,有了AI之後,累積個人的獨特經驗將會變得更重要,這也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諦,因為萬卷書誰也讀不贏AI,因此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學習的態度,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也要透過實踐來驗證這些知識與技能,才在這個AI時代中從從容容,游刃有餘!」
隨著AI技術的持續發展,各種應用漸漸普及到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知識工作者都感覺面臨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的需求,AI不僅改變了人們對工作的理解,還重塑了各行各業的運作方式。
一方面,知識工作者依賴與AI的協同工作,AI可以協助處理重複性、流程化的工作,讓人類專業人士能夠將更多精力放在決策、創新和策略規劃上,知識工作者的價值轉向更高層次的創造與領導。
另一方面,當AI能處理這些工作之後,專業工作者要讓自己與AI有所區別,就必須持續累積獨特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轉化為無法被AI輕易模仿的知識資產,這正是為什麼「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智慧,在AI時代仍然至關重要的原因。
那作為知識工作者,該怎麼面對AI帶來的角色變化呢?
與AI共享知識並互相成長
在AI技術的推動下,知識工作者面臨的不只是工作的變化,還有來自於風險和挑戰的衝擊,AI技術的發展既帶來了新的機會,也使得一些傳統的專業技能面臨淘汰的風險,我們需要作一些調整來應對這些挑戰。
首先,我們要了解AI生成的資料和分析結果並非完美,是可能出現偏差或錯誤的,我們有時會需要運用數據來協助決策,但是如果這些數據的來源不夠準確或者處理過程中有偏誤,AI所生成的結果也可能是錯誤的,因此積極參與數據的清洗與校正過程,並且對AI提供的結果進行審慎的判斷與驗證,也是知識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由於AI的訓練需要大量高品質的數據,而這些數據大多來自專業工作者的持續分享,唯有專業人士在自己的領域內不斷補充、更新並分享正確的知識,才能提高AI系統學習成果的正確率,知識工作者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提供者,也是AI系統正確運行的守護者。
善用自媒體的力量來分享知識
除了在專業領域內發揮作用,積極使用自媒體也是應對AI風險的有效方法,隨著各式自媒體平台的開放,知識工作者與專業人士可以直接向公眾傳遞正確的知識,發揮聲量來對抗錯誤的信息傳播,有助於樹立專家的權威性,還能夠讓更多的人受益於專業知識的普及與應用。
此外,知識工作者還可以利用自媒體與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合作,集思廣益,利用AI技術的輔助讓專業知識不斷推陳出新,專家們透過這樣的協作既能維持自己的專業地位,還能在行業中建立起更強的競爭力。
AI的出現改變了許多工作,同時也改變了知識工作者的角色,無論是主動還是被迫,未來的工作都會更加依賴AI技術,因此知識工作者或領域專家都要持續提升自己的技能,不只要積極參與知識的分享和校正,更要利用自媒體等平台發揮自己的專業價值,才能與AI共同進步,迎接更多未知的挑戰。
各位朋友,在生活周遭AI應用的比例漸漸增加的同時,你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工作角色的呢?還是仍然在迷惘?留言說說你的經驗吧!
#CarryKuoOnBoard
延伸閱讀
想好好創作卻遇到瓶頸?|打造個人品牌,掌握AI協作的3大策略
用真實經驗賦予作品生命,保有獨特人味|在AI時代創作的核心祕訣
到底要把AI當對手還是戰友?|顛覆你對AI擔憂的3個思考角度
與 CK 建立更多連結👇😊
Facebook | Instagram | Threads | Linkedin | 104 Giver | 1111職點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