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你有這麼多職位經歷與斜槓經驗,是怎麼開始的呢?要怎麼做這麼長期的規劃?」一位年輕朋友在諮詢時問道。
我回答:「其實我並非是做了5年10年的完整規劃,正如剛剛問你是否有想成為的標竿,我在年輕時也是尋覓了很久,直到遇到了大人學,兩位創辦人用專案管理的思維來思考職涯、人生、甚至是感情,給了我很大的思想衝擊。
於是我開始練習這樣的思考方式,發現把人生看作一個專案,可以幫助我們規劃並制定方向,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當然,人生也跟專案一樣並不是只要做計劃就好,常常會在實作時遇到計畫時沒想到的問題。」
朋友聽完想了一下,接著問:「以前師長給的觀念是計劃很重要,好像沒計畫好就執行的風險很高,但從你的回應看來,似乎計劃有時不會按部就班進行,那當我們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該怎麼辦?」
「專案管理中有一個關鍵原則,就是『計劃並不等於執行』,確實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計劃就該完善,規劃好就該死守不變,但其實計劃的目的是為了給我們一個方向,更重要的是要在執行過程中對照計劃並思考是否適合當下,而非像機器一樣只是去執行每一步,在途中發現計劃和現實有差距時,我們就要快速進行調整。
我在工程師時目標是成為主管,在部門內升遷是一條很直觀的路,而我後來去業務部門加上花時間學習專案管理的經歷,也曾被說是浪費時間或不務正業,但在後來做出一番成果後,獲得晉升的職位比原來的部門主管還要高;人生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只一條,甚至會走到彎路或岔路,我們要學習設定目標後在執行中靈活應對,才能在變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
我常在跟大家的分享中提到這個觀念,人生是一個大專案,而人生中的每一個決策,無論是選擇職業、家庭或是個人發展,都是其中的小專案。
從專案管理的角度來思考,重點就在於「計劃」與「執行」,大家可能都遇到過計劃100分但執行0分的人,我有個想成為創作者的朋友,從Covid疫情前就在計畫,卻到我現在寫作的當下還在說尚未準備好,遲遲沒有踏出第一步;也看過很多人在計劃時雄心滿滿,好像只要有完美的計畫就會自動達到目標,卻在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時因為無法及時應變而無法繼續前進、甚至放棄。
因此,不要求完美的計畫,並學會在執行當中不斷依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且快速反應,才能在長遠人生中走出自己道路。
如何運用專案管理中的思維調整自己?
改變對計畫的認知與快速應變
專案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觀念是「計畫的目的並非要人照著走」,這與以往人們對於計劃的固守觀念有很大不同,過去我們往往認為計劃是必須完美執行的,而專案管理教會我們計劃更多的是指引方向,並且應該隨時準備根據現實情況進行調整。
在人生中,我們可能會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或是個人選擇的改變,導致實際執行狀況與當初的計劃有差距,這時我們就需要具備靈活調整的能力,這樣才能適應變化,保持前進的動力。
我初入職場是在研發部門當技術工程師,本來規劃依循傳統路徑成為部門主管並一步一步上升,但在累積更多經驗之後,了解到公司內的權力結構,發現成為業務能更快達到我的目的,於是向公司爭取轉調部門的機會,而在業務部門的歷練也確實成為我後來升遷與創業的重要經驗。
目標導向與策略性執行
「以終為始」也是專案管理中的重要觀念,它強調目標導向與策略性執行;當我們面對工作、學習或家庭生活時,應該保持清晰的目標,並採取策略性行動,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確保每一步都是朝著最終目標邁進,才能幫我們保持焦點,避免被無關緊要的事物分散注意力。
在企業內服務時,盡管歷練了多個部門與職位,我很清楚這都是為了最終目標,也就是「取得更大的影響力」這個目的,因此我學會看懂局,觀察公司細節並試著找出可行的策略。
當時除了本職工作之外,曾爭取參與主管會議並製作競賽簡報,還有主動加入公司的新官網製作團隊,在當時還曾被說是多此一舉、沒事找事做,但在完成這些額外工作之後,我也確實透過這些工作成果在公司中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聲望。
記得當時我從工程師要轉調業務部門時,因為沒有跨國貿易經驗,一開始得從國貿助理做起,學習處理那些我從來沒有碰過的貨櫃安排、物流聯絡、商業發票,遇到了很大的壓力與撞牆期,身邊的親友也對我為什麼要從頭開始感到不解,而且原本的主管在我決定轉調部門前也告訴我,其實已經有在近期晉升我的計劃了。
但是我很清楚自己的目標,若是待在原來的部門影響力與成長性有限,而後來也應證了我的想法,結合在業務部門達到的工作成就,以及取得專案管理證照,獲得的晉升職位甚至超過了原本的部門主管。
將專案管理觀念應用於人生,建立對計畫的正確認知與學會快速應變,也了解目標導向與適度調整策略間的平衡,我們既是計劃的制定者,也是執行者,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之道。
朋友們,你也有在生活中運用過專案管理思維嗎?或是看了本文之後也想嘗試這樣思考呢?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也歡迎來信與我討論!
#CarryKuoOnBoard
延伸閱讀
與 CK 建立更多連結👇😊
Facebook | Instagram | Threads | Linkedin | 104 Giver | 1111職點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