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為您開啟一扇理解《豐盛》的慈悲之門
親愛的朋友,晚學懷著最溫柔與感恩的心,歡迎您踏上這趟探索楊定一博士《豐盛》一書智慧的旅程。這不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場溫柔地回歸內在圓滿的啟航。
本文件的初衷,是希望能作為一座慈悲的橋樑,幫助初次接觸這份深刻靈性智慧的您,將書中看似抽象的心法,与現代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正向心理學及健康心理學)清晰的框架連結起來。透過這份解析,我們期盼能讓您更深刻、更踏實地理解這份轉化生命的力量。
楊定一博士曾慈悲地言明,這本書是為「經歷『深深失落、受很重創傷』的眾生而寫」的。因此,請讓我們懷著一顆療癒與接納的心,共同走進這份溫柔的指引。
首先,讓我們先從理解書中兩個最核心的對比概念開始,這將為我們後續的心理學解析,奠定最穩固的基礎。
--------------------------------------------------------------------------------
1. 核心分野一:腦的索取與心的給予
在《豐盛》的世界裡,我們生命動力的源頭被清晰地劃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一種源於頭腦的匱乏,另一種則來自心靈的圓滿。
1.1 「腦的動機」:源於匱乏的競爭迴圈
「腦的動機」(Brain's Motivation),在心理學上,本質是由我們的「小我」(Ego)所驅動的。它的根源,是一種深層的「匱乏感」,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多、不夠完整。這種內在的匱乏感,投射到外在世界,便顯化為永無止境的「競爭與索取」,彷彿要透過不斷獲取外物,才能填補內心的空洞。
1.2 「心的啟發」:本自具足的創造泉源
與之相對的,是「心的啟發」(Heart's Inspiration)。這並非一種追求,而是一種覺醒——是我們靈性上的「大我」或「自性」的甦醒。它的根源,是對生命「本自具足」這一實相的深刻體悟。當我們安住在這份圓滿中,外在的行為便自然轉化為純粹的「創造與給予」,不再是為了彌補什麼,而僅僅是內在豐盛的自然流露。
綜合比較:
為了讓您更清晰地看見兩者的分野,晚學將其整理如下表:

當我們清晰了內在動力的源頭,便能看見這兩股力量如何像分岔的河流,在我們心中刻劃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樣貌:一種是匱乏的焦慮,另一種是富足的創造。

--------------------------------------------------------------------------------
2. 核心轉化:從「我想要」到「我就是」的心態革命
楊定一博士在書中為我們揭示了一條核心的轉化路徑,它始於一個看似微小、卻極其關鍵的念頭轉變。
2.1 「匱乏心態」:宣告匱乏的零和遊戲
許多人習慣性地默念或祈禱:「我『想要』豐盛」。然而,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念頭本身,恰恰是一種深刻的「匱乏的宣告」。因為當我們說「我想要」時,其實已經在潛意識中肯定了「我現在沒有」的事實。
這種心態將世界視為一個資源有限的「零和遊戲」,認為「有你無我」,別人的成功就意味著自己的失敗。這份心態,正是導致人際間無謂的「比較」與「計較」的根源。
2.2 「富足心態」:肯定圓滿的正和創造
楊博士提出的轉化之道,是將心態徹底反轉——從「我想要豐盛」,直接轉變為「我就是豐盛」。這不僅是文字遊戲,而是一種對生命實相的全然肯定。
這種「富足心態」或「創造心態」,將世界視為一場「正和博弈」。它深信,宇宙的豐盛是無限的,當你由衷地創造與分享時,「你獲得的越多,你身邊的人也會跟著得到更多」。
綜合比較:
這兩種心態,將引領我們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與社會路徑:
- 匱乏心態路徑: 匱乏心態 → 競爭 → 資源囤積 → 社會不均
- 富足心態路徑: 富足心態 → 創造 → 協作 & 給予 → 集體福祉
當我們領悟了這內在心態的根本轉化,便能以更清晰的眼光,看見這份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現代心理學的殿堂中,找到溫柔而堅實的共鳴。

--------------------------------------------------------------------------------
3. 《豐盛》與現代心理學的溫柔交會
《豐盛》的智慧並非空中樓閣,而是與現代心理學對心靈運作的理解有著深刻的共鳴。
3.1 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重塑信念的「認知革命」
從「我想要」轉變為「我就是」的過程,正是認知心理學中一種深刻的「認知重構」(Cognitive Reframing)。這是在最根本的信念層面,進行的一場溫柔革命。書中提到,當我們的內心全然接受「結果已經發生」時,奇妙的轉化便會啟動:「我們的每個行為、每個念頭,就會自然而然地去符合這個已經成真的結果」。這便是將俗世的「吸引力法則」從一種許願術,提升至「認知造境」的層面。
楊博士將此認知革命推向了極致。他指出,這不僅是改變想法,更是體證佛教唯識宗的核心——「萬法唯識」,即「一切的物質都是頭腦的運作」。從這個層面看,「我就是豐盛」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對實相最根本的校準。
至關重要的是,楊博士提醒我們,這並非俗世間以小我為中心的「我 咪咪 咪咪 成功法」(me, me, me success)。那種索取式的慾望仍屬於「腦的動機」。真正的「認知造境」源於「心的啟發」,是在放下小我、與「全部生命」諧振同步後,豐盛的自然顯化,而非個人意志的強求。
3.2 正向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感恩與祝福的幸福實踐
《豐盛》中反覆強調的「感恩」與「祝福」練習,與正向心理學中大量實證研究的結論完全一致。這些練習,是被科學證實能顯著提升幸福感、增加正向情緒、減少壓力與憂鬱的有效干預方法。
書中所提及的「慈心」(Mettā)修行,其核心在於「培養我們與他人一體(oneness)的欣賞」。這份練習的深刻之處在於,它讓我們超越了「為我好」的個人主義。當我們透過慈心體證到與萬物本為一體(Oneness)時,祝福他人就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本能——因為對方的福祉,在本質上就是我們自身的圓滿。
3.3 健康心理學 (Health Psychology):臣服與接納的療癒之道
我們需時刻記得,《豐盛》是為療癒「深深的失落」與「很重的創傷」而寫的。它所提供的療癒路徑,並非讓我們去「對抗」創傷,而是溫柔地學習「接納」與「臣服」。
西方哲學自笛卡兒以降,深受「我思故我在」的影響,強調以「思維」與「意志」(即小我)來掌控與解決問題。然而,在面對深層創傷時,這種「小我」試圖解決自身所 perpetuates 的痛苦,往往是徒勞的掙扎。
《豐盛》所提供的「臣服」(Surrender),恰是對此困境的超越。它並非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最勇敢的行動:放下「小我」徒勞無功的掌控欲。當我們不再掙扎,而是允許一切如其所是地發生時,一個更深邃的智慧,即「全部生命」的療癒力量便得以介入。誠如書中所言,這是一個「舊有的你會慢慢地死去,新的你即將誕生」的過程。
於是,透過心理學的溫柔交會,我們不僅理解了《豐盛》的深刻,更獲得了將這份轉化力量化為生命實相的堅定信心與清晰路徑。

--------------------------------------------------------------------------------
結語:將豐盛活成您的生命實相
親愛的朋友,這趟溫柔的啟航即將暫告段落。我們看見,《豐盛》的核心不在於追求任何外在的物質,而是一場深刻的內在意識轉化——從「腦的動機」轉為「心的啟發」,從「匱乏心態」轉為「富足心態」。
願您能將這些與心理學相互印證的洞見,落實於每日的練習之中。無論是在清晨醒來時,進行一場「感恩」的實踐;還是在靜默之中,溫柔地肯定「我就是」圓滿與豐盛。
最後,請允許晚學以書中最慈悲的一句肯定來祝福您,也請您在心中對自己溫柔地說:
「真實的你,是一點也追加不了,也減少不了。最後,一切是剛剛好。你也是剛剛好。」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