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一場跨時區、跨國界的線上讀書會。
共有四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夥伴,要在六週內一起讀完《閱讀空氣、懂人心》。 今天是第一場,我們讀了前言與第一章——討論「到底什麼是讀空氣?」
當畫面上亮起一格又一格來自不同地區的臉,我感受到一種奇妙的連結:同樣的時間裡,有人晨起陽光,有人午後微光、有人夜色相伴, 而我們正試著透過視訊、語氣、文字與彼此的存在,去理解「溝通」這件事。

一、當我意識到自己說太多
由於人數眾多,讀書會主揪夥伴幫大家分成幾小組進行組內交流。
在小組自我介紹的環節裡,我發現自己有個習慣——我總是很快地、很自然地「接下麥克風」。
「我和作者是同鄉,擁有外商行銷背景,覺得有共鳴。十幾年前對法國文化深感興趣,為此還取了法國名字,近期對coaching深感興趣,本次讀書會主揪夥伴是住在法國的企業教練,綜合上述因素,所以我報名參加,很期待和不同地區夥伴分享交流。」我說。
但說完後,畫面那頭出現短暫的靜默。
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我講的是「我」,而不是「我們」。
那些線索——地點、名字、興趣——都很真誠,卻無法讓其他人即刻接上話題。 我不小心築起了一道「你我之間」的牆。
二、讀空氣的第一課:讓對方能進來
我們這組共有四位成員,來自台灣的北中南,只有一位主動外向,其他兩位都偏安靜。 我注意到其中一位夥伴的聲音明亮又柔和, 他講的不多,但內容總能引起共鳴。
那不是因為他口才特別好,而是他的語氣裡有一種「留白」—— 讓人想繼續聽、想靠近、想接話。
我突然明白了:
讀空氣不是察言觀色,而是創造共鳴的空間。
你不必說得多、說得滿, 而是讓別人願意留下來,和你在同一個節奏裡。
三、平衡的刻度:秤錘與鍅碼的比喻
討論中,有人提到一個很美的比喻——秤錘與鍅碼。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訣竅,不在於權勢、地位或收入的差異, 而是你用什麼刻度來衡量對話的重量。
當你感覺兩人之間存在「重量差距」時,不妨像老式天平一樣, 用「鍅碼」去微調,縮短差距、取得平衡。
這提醒我:真正的溝通,不是誰壓過誰,而是找到彼此能「平衡對話」的那個位置。
四、弱勢位發聲:先穩定,再引導
有位夥伴引用了周震宇老師的觀點——「弱勢位發聲」。
在對話中,先讓自己的聲音比對方小一點、 語速慢一點、氣息柔一點。
這並不是示弱,而是一種策略:
當你站在相對低的位置, 反而能讓對方放下戒心、願意開門。 而當心門打開,真實的溝通才開始。
五、從表現到共振
這些概念讓我重新理解「空杯式傾聽」的意涵——
要能戴上對方的眼鏡,看見他為什麼這樣想, 前提是自己要有能量餘裕。
我想到作者本身在行銷公關的高壓環境裡打滾多年,能練出這樣的敏銳與穩定, 靠的不是技巧,而是能量管理。 溝通力,其實是一種內在的平衡功。
六、我給自己的下一次練習
如果下一次再有這樣的跨地域共學,我想換個方式:
「我很好奇大家為什麼會想參加這場讀書會。
對我來說,是想練習怎麼在不同文化的節奏裡, 聽懂別人,也被別人聽見。」
這樣的開場,也許比滔滔不絕更有力量。
因為那不只是表達,而是一種邀請
這場讀書會讓我學到的第一課是——讀空氣不是察言觀色,而是懂得拋球。
邀請對方進來,讓話題有續航力,讓連結能繼續。
我還在練習——怎麼說出一句能被「接住」的話, 也怎麼讓對話,成為一場真正的共鳴,另一個要鍛鍊的溝通肌肉是「聽懂別人」,正因為我知道它有多難, 我更願意帶著這份覺察,持續練習—— 說少一點,聽深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