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懂反擊。 而是我們想學會的,是一種更不內耗的保護方式。
午休時間,主管在群組裡突然丟下一句:「這個案子誰來接?不要每次都等我點名。」
你看著訊息沒回,戴上耳機,靜靜吃著便當。你知道這不是你的責任,只是有人不想把事情說清楚。
你沒有衝動澄清、沒有搶著解釋,只是在心裡對自己說:「我知道這不是我的錯,我不需要急著證明什麼。」
「不討論,不代表我不懂,只是我選擇不消耗自己。」
這些看似平凡的舉動,背後其實藏著一個重要選擇: 我不想再讓別人的混亂,變成我自己的內耗。
💢 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受影響?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體貼、配合、懂事,卻很少被教怎麼保護自己。 於是在職場裡,我們變得過度敏感,卻又不敢說出口。
我們怕沉默被誤解為無能,怕模糊被看成逃避,怕不配合被貼上難搞的標籤。
最後,我們把「接下別人的情緒球」當成一種責任,甚至當成能力。
可是在獨處的時候,你卻會問自己:
「為什麼我總是在體諒別人,但沒有人體諒我?」
「我是不是越來越不像我自己了?」
這些痛,其實不是你太脆弱。而是你該開始練習:怎麼留住自己。
🧭 模糊,是一種選擇,不是軟弱
我們以為職場裡要有立場、反應快、話說得清楚才是專業。
但很多時候,真正的清醒,是選擇不被捲進毫無意義的對話與情緒旋渦。
你可以這樣說:
「這個我先放著,我再想一下。」
「嗯,我還沒整理出想法。」
「我聽見了,我會消化一下再處理。」
這些語句不是應付,而是幫自己劃出心理邊界的方式。
因為語言,是你對外的心理結界。
當你學會用溫和但不退讓的方式回應世界,你也正在說服自己——我值得用更完整的方式活著。
🌱 清醒,不是冷淡,而是溫柔的堅定
真正成熟的應對,不是去壓抑情緒、壓低聲音、壓著自己不爆發。
而是你知道哪些話值得回應,哪些情緒不必承接,哪些場景不需進場。
「我沒有急著澄清什麼,因為我心裡清楚。」
「我沒有反擊,但我也沒有退後一步。」
「我可以沉默,因為我知道能量應該用在哪裡。」
這不是你變得強悍了,而是你開始回到自己的中心。
不是冷漠,而是有選擇的溫柔。 不是逃避,而是更知道怎麼留住自己的完整。
✅ 一個不讓自己消耗的儀式
你不需要一次改變全部,只要每天選擇一個「保護自己的小動作」。
試試看以下任務清單,每天選一個開始練習:
☐ 午休時間戴上耳機,為自己關掉外界噪音
☐ 下班前寫一句肯定自己的話:「今天我做得很好」
☐ 面對推責任的話,用溫和但清楚的話語回應:「我再確認一下這部分怎麼分工」
☐ 為自己設定一段「精神脫鉤時間」,在通勤時暫時關機,讓能量歸零
☐ 每週五晚上,寫下一句「我沒有失去自己」的日記,幫自己回收力量
💬 溫馨提醒
不是每一場對話都值得你出場, 不是每一個情緒都需要你回應。
你可以選擇清醒、完整、而且不再受傷。
這,不是軟弱——這是你開始真正站在自己這一邊。
當你覺得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妨默念以下幾句話:
我不需要證明自己,只需要保有自己。
溫柔不是妥協,而是能量的清醒分配。
沉默,不是輸,而是一種成熟的力量。
我可以不反應,但我仍然站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