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根源,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對問題的過度分析。」
——改寫自心理學家 Viktor Frankl
我們都害怕麻煩。
每當生活出現一個「Bug」,內心第一反應往往是:「為什麼又這樣?」、「到底是哪裡出錯?」
於是我們開始反覆檢討、責怪、想破頭找原因。
可矛盾的是,就算找到了「為什麼」,心裡也不一定會比較好過。
問題,並沒有因為被理解而消失。因為真正讓我們困住的,往往不是問題本身,而是那段「在情緒裡打轉太久」的時間。
有時候,最聰明的做法不是問「為什麼會這樣」,而是靜下來,問一句更實際的話:
「那我現在能怎麼做?」
當問題出現時,第一個要處理的不是「問題」,而是「情緒」
我們都想當冷靜的人,但現實是,問題一出現,情緒總是先跑出來。
焦慮、憤怒、懊惱、想逃避,那都是人性。
只是我們太習慣被這些情緒綁住,反覆在腦海裡重播:「為什麼又失敗」、「為什麼會變這樣」。
這種狀態就像陷進一個「心理漩渦」,你以為自己在分析,但其實是在原地打轉。
因為在情緒最濃的時候,大腦是無法進行理性思考的。
所以,第一步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先讓情緒「降溫」。
可以先暫停一會兒,深呼吸、寫下感覺、離開現場。
這不是逃避,而是幫助自己從「反應」轉為「回應」。
當你願意讓情緒先安靜下來,問題才會慢慢顯出它真正的樣子。

「為什麼」是理性的陷阱,「怎麼做」才是人生的轉機
我們以為「找出原因」就能獲得掌控感,但很多時候,「為什麼」只是我們用來延遲面對現實的藉口。
你有沒有發現:
很多人失戀後花數月在問「為什麼他要離開我」,卻沒有問「我要怎麼療傷」;
工作卡關時,反覆想「為什麼老闆不重用我」,卻沒問「我能怎麼做出成績和效益」。
「為什麼」屬於過去,「怎麼做」才屬於未來。
當你開始問「那我現在能做什麼?」
哪怕只是一個小行動——寫下下一步、找人討論、整理思緒,那一刻你就已經從內耗轉向成長。
不是因為問題變簡單了,而是你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無法改變的部分」。
把「想太多」換成「做一點」,就是最強的自救
很多人以為行動需要動力,其實不然。
動力往往是「開始做」之後才會出現的。
當我們陷在「想太多」的時候,問題只會越想越大,越分析越恐怖。
但當你開始行動,哪怕只改變一個小細節,焦慮就會自然被稀釋。
舉個例子:
如果你發現自己最近效率低落,與其焦慮「為什麼我這麼沒用」,
不如先做一件小事 : 清理桌面、關掉手機通知、訂一個10分鐘的任務時鐘。
這些動作看似微小,卻在無形中讓你「重新掌握主導權」。
因為行動感會產生穩定感,而穩定感會削弱焦慮。
你不需要一次解決所有問題,只要讓自己往前動一步,現實就會慢慢鬆開。
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覺得「自己不能解決」
有時候我們不是被問題打敗,而是被自己的信念困住。
當內在那個聲音說:「我不會」、「我沒辦法」、「我就是這樣」,你就會在原地無限重播焦慮的劇本。
但請記得:沒有人天生會解決問題。
所有「看起來很會處理事情」的人,只是多練習了幾次「不要卡在為什麼」而已。
如果你開始練習在每一次困境中問:「那我可以做什麼?」
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不再害怕面對麻煩。
因為你知道,任何問題,最終都能被一點一點拆開。
問題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相信自己「只能痛苦地想」,而不相信自己「其實能做點什麼」。

📝 重點整理
- 當問題出現時,先處理情緒,再面對問題
- 「為什麼」屬於過去,「怎麼做」才屬於未來
- 情緒降溫後再行動,能減少內耗並提升效率
- 行動不需要動力,行動本身就能產生動力
- 問題不可怕,停在「我不行」的信念裡才可怕
💌 小提醒
生活中的每個「問題」,其實都只是一次「重新選擇的邀請」。
你不必一次搞懂所有原因,也不必急著成為完美的解決者。
請記得,當你願意讓情緒先安靜,讓心往前動一點點,命運就會開始鬆開。
問題不是敵人,它只是提醒你 : 你還有能力去改變。
所以,下一次當你又想問「為什麼這麼難」,試著改問:「那我能怎麼做?」
你會發現,世界會慢慢開始回應那份勇氣。
歡迎加入我的Discord,有專屬的樹洞空間可以私訊找我聊聊,記得先領取身份組 ~
也歡迎領取免費電子書《善待自己: 允許的力量》,讓我們一起善待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