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伴侶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友善提問」於關係是很有效的溝通媒介。自己還曾在文章《接受彼此不會通靈,「說出來」是我們的溫柔》中提到:「不說對方不會知道」。認為有問題就要好好說出來,不要彼此猜想,更不要擅自以自己的感受預設立場。
不過嘛,都說知易行難。
一旦事情換個角度發生,尤其是面對不同人,便容易因不夠理解而憑藉印象猜想,增加心智負擔同時也提升問出口的難度。今天想聊聊我自己理智上知道要問出口,實際卻難以行動的艱難時刻。在這樣的時刻中,我覺察到內在需求,也找到「問出口」的動力。
💡 給第一次路過的朋朋:
這裡為強留一些小事的閒人,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
明明充滿疑惑,為什麼會問不出口?
充滿疑惑的當下,內心出現了很多可能性。有的顯而易見、有的隱晦難辨、有的帶著善意、有的則讓人陰鬱,我感覺自己很想「問」清楚,卻有一股阻力將我拖著⋯⋯
當意識到「明明充滿疑惑,卻問不出口」的狀態時,我才發現自我認同為「有話直說」的傾向似乎有所條件(後來才知道那是什麼)。這個發現很有趣,「我有我自己不知道的事」讓我直覺認為:我必須先搞懂我自己、停止被表象帶偏感知,就像去蕪存菁那樣,只留下相對單純的核心,才能精準且友善地表達自己的困惑。
爲此,我試著把焦點從外境的「為什麼他」,轉向內在的「我怎麼了」。將注意力收回內在,並停止為混亂的心智注入能量。自我梳理時我用了 3 個自我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