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庫存爆表、東西賣不掉」華爾街的疑慮傳得震天價響,股價也隨著情緒起伏。但翻開輝達 2025年以來最近三季的財報明細,故事其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撰文|財報分析研究室|2025年11月
一、從「存貨結構」看,而不是只看「總額」
先看整體數字:
輝達 2025 年 7 月帳上存貨為 149.62 億美元,到了 10 月成長到 197.84 億美元,季增 32.2%。如果只看這一行,確實會讓人聯想到「庫存堆高」。
但把存貨拆成三個組成—原料、在製品、製成品,畫面就完全不同了!
- 原料:從 18.43 億美元跳到 42.09 億美元,季增 1.28 倍
- 在製品:由 44.11 億美元升至 87.35 億美元,季增 98%
- 製成品:從 87.08 億美元降到 68.40 億美元,季減 21.45%
也就是說,存貨的增加幾乎全部來自「原料+在製品」,真正做好的「製成品」反而明顯下降。
二、製成品大減,代表的是「出貨加速」而非滯銷
若輝達真的面臨需求轉弱、產品賣不掉,最先暴漲的會是製成品庫存,貨做出來疊在倉庫、還沒出得去;原料與在製品則會隨著拉貨保守而同步收縮。
現在看到的卻是反向情況:
- 製成品庫存季減兩成,代表上一季做出來的貨,這一季被市場「吃」掉了更多。
- 同一時間,原料與在製品幾乎倍增,顯示公司正與供應商全力備料、拉高產能利用率,為下一輪大量出貨準備。
這是一個典型的「進入成長高原前的備戰型存貨結構」:製成品往外流,原料與在製品往上堆,生產線保持全速運轉,以確保接下來幾季的交期與客戶排產。
三、AI 伺服器長單,推動的是「前段庫存」膨脹
套用在實際業務上,輝達目前的主要成長引擎仍然是資料中心 GPU 與 AI 伺服器平台。這類產品的特徵是:
- 建置金額高、交期長,雲端服務商與企業客戶通常以「長約+排產」方式下單。
- 產品迭代快,新一代 GPU 上市前,晶圓、HBM、關鍵零組件必須提前鎖單。
因此,當公司對未來幾季訂單能見度有信心時,最常見的策略就是:先把原料與半成品堆起來,確保產能與良率,再將製成品源源不絕地推出去。
從這個角度來看,輝達目前原料與在製品的放大,更像是對下一輪AI 伺服器需求的提前卡位,而不是對現有產品的被動「吞庫存」。
四、什麼樣的庫存結構才值得擔心?
真正需要警戒的,是下面這種組合:
- 製成品庫存大幅成長
- 原料與在製品同步下滑
- 營收增速放緩、訂單展望轉弱
那才是典型的「產線踩剎車、貨卡在倉庫」情境。反觀目前輝達的數字:
- 製成品減少 21.45% —出貨加速
- 原料、在製品 分別增加 1.28 倍與 98% —產線前段全力備貨
- 整體存貨雖然季增 32%,但結構偏向前段生產而非末端滯銷
這樣的組合,較符合「高成長週期中、為下一波營收高峰預先準備」的樣態。
五、與其喊「庫存爆表」,不如看懂財報裡的節奏
華爾街現在流行一句口號:NVIDIA 庫存太高、AI 熱潮要退了。但從最近三季的存貨細項來看,這樣的說法更像是「華西街版」的情緒放大。
數字告訴我們的事實是:輝達的存貨,正在從「產品做出來」轉向「料先備夠」,輝達存貨根本就不是賣不掉,而是正準備賣更多。
對投資人而言,與其被「庫存高漲」四個字嚇到,不如耐心讀懂財報背後的邏輯,庫存的位置,比庫存的絕對數字更重要。
當原料與在製品領漲、製成品同步下滑,真正要問的問題,不是「貨賣不掉」,而是下一輪 AI 出貨高峰,會比市場現在預期得更早、還是更晚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