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情緒教育這件事】

【 關於情緒教育這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六月底時,

我在整理過往來不及產出的靈感文章之後發現:

2017.12.13世新情殺事件 (我曾經因為想藉此寫文倡導情緒教育)

還在蒐集資料,來不及有架構性的分析邏輯、產出

2018.6.18華山分屍案



一件事情的背後,必定有很多複雜的原因。

甚至往往是沒有主因的,因為在事件的背後組成是很多原因的佔比,而且會隨著當事人、關係人、旁觀者的解讀與對應產生無數地變化。

自從在過往的感情上連續跌跤過,開始研究心理學之後

我發覺在以往的生命經驗裡,從來沒有被教育過如何面對情緒這一塊

求學階段被禁止戀愛,沒有機會學習失敗

不知道自己接觸到失敗之後是長的什麼樣,更沒有機會學習管理自己碰到失敗之後的舉止

再加上身邊的長輩不懂得開導,還會自以為瀟灑地”安慰”人說:

  • 「就交給時間沖淡啦」(所以現在這個是我自己選來浪費時間嗎?)
  • 「下一個會更好」(所以我現在是眼睛糊到才會選這個嗎?而且下一個是好是壞的邏輯應該都是百分之五十)

這些經驗會幫助你對自己的感覺有感知,對失敗、失落、被人否定這些文字的定義有自己的親身體驗,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失落、還有這種感覺是什麼,因這種感覺而起的情緒背後的成因是源於什麼,如何面對、管理與釋放。

把這些經驗長起來之後可以借助應用在別的領域上

(例如投資、就業、人生選擇認知失調等等)

但是在台灣我很少看到”情緒教育”這件事被重視,台灣環境整個都不是幫助與鼓勵體驗,跟性教育一樣,鄉愿般地避開失敗,甚至想說不談它就不會發生,或是碰到再說

因為要教的人不會教,

所以應該知道的人不知道,彷彿孩子永遠是孩子。


人生是一連串選擇的總和。現在的你,是過去的選擇堆砌起來的模樣,而你現在選擇,會影響你未來所有的選擇與可能。

相較於一直呼籲[情感教育],我認為無論單身與否、成功與否

其實最應該教的應該是面對自己的一生課題:「情緒教育」!

avatar-img
林佳儀 Lin ChiaYi的沙龍
80會員
75內容數
2017年初,因為感情受傷的關係,我透過研讀心理學、自我書寫等療癒與探索,進行了"情緒覺察"的修煉與覺醒課程。 學習以同理心的視野了解他人,並策略性的挑選與採取適合應用的情緒策略來對應情境。 提供優質的文章與音頻內容,轉換思惟的情緒教育,協助大家提升情緒健康,提升情緒作業系統。 幫你整理出伴隨情緒,活出真實生命的方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確實地過好每一天, 才是對自己生命負責任的態度。 而不是單身與否。
 在大學時代,教歷史的老師在台上侃侃而談孟小冬。 「你要知道,一名女人的價值來自於她的配偶。」他說得不是梅蘭芳,是杜月笙。 那時在台下年輕氣盛的我,感到很不以為然,覺得八股的老師怎麼會如此陳舊,
陪伴與溝通是教導孩子自身生命議題的開始。 同時,也是幫助他們學習如何發展依附關係, 學習如何兩性相處,影響生命與看待自己的開始。
[30歲以前結的婚都是還債。] 本來我一看心想這也太偏激了吧~也有人30歲以後結婚過的不太好啊!那你說說那30歲以前就碰到所謂
你不是你媽。 你媽無法為你的心理機制、習性反應、價值觀、你碰到的外在事物負責任,
自己不強大起來,人家為何要拿自己的力量倒貼你呢? 如果創業當不成一個厲害的老闆,厲害的員工又為何要相信跟服從你呢?
  確實地過好每一天, 才是對自己生命負責任的態度。 而不是單身與否。
 在大學時代,教歷史的老師在台上侃侃而談孟小冬。 「你要知道,一名女人的價值來自於她的配偶。」他說得不是梅蘭芳,是杜月笙。 那時在台下年輕氣盛的我,感到很不以為然,覺得八股的老師怎麼會如此陳舊,
陪伴與溝通是教導孩子自身生命議題的開始。 同時,也是幫助他們學習如何發展依附關係, 學習如何兩性相處,影響生命與看待自己的開始。
[30歲以前結的婚都是還債。] 本來我一看心想這也太偏激了吧~也有人30歲以後結婚過的不太好啊!那你說說那30歲以前就碰到所謂
你不是你媽。 你媽無法為你的心理機制、習性反應、價值觀、你碰到的外在事物負責任,
自己不強大起來,人家為何要拿自己的力量倒貼你呢? 如果創業當不成一個厲害的老闆,厲害的員工又為何要相信跟服從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