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時,
我在整理過往來不及產出的靈感文章之後發現:
2017.12.13世新情殺事件 (我曾經因為想藉此寫文倡導情緒教育)
↓
還在蒐集資料,來不及有架構性的分析邏輯、產出
↓
2018.6.18華山分屍案
一件事情的背後,必定有很多複雜的原因。
甚至往往是沒有主因的,因為在事件的背後組成是很多原因的佔比,而且會隨著當事人、關係人、旁觀者的解讀與對應產生無數地變化。
自從在過往的感情上連續跌跤過,開始研究心理學之後
我發覺在以往的生命經驗裡,從來沒有被教育過如何面對情緒這一塊
求學階段被禁止戀愛,沒有機會學習失敗
不知道自己接觸到失敗之後是長的什麼樣,更沒有機會學習管理自己碰到失敗之後的舉止
再加上身邊的長輩不懂得開導,還會自以為瀟灑地”安慰”人說:
- 「就交給時間沖淡啦」(所以現在這個是我自己選來浪費時間嗎?)
- 「下一個會更好」(所以我現在是眼睛糊到才會選這個嗎?而且下一個是好是壞的邏輯應該都是百分之五十)
這些經驗會幫助你對自己的感覺有感知,對失敗、失落、被人否定這些文字的定義有自己的親身體驗,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失落、還有這種感覺是什麼,因這種感覺而起的情緒背後的成因是源於什麼,如何面對、管理與釋放。
把這些經驗長起來之後可以借助應用在別的領域上
(例如投資、就業、人生選擇認知失調等等)
但是在台灣我很少看到”情緒教育”這件事被重視,台灣環境整個都不是幫助與鼓勵體驗,跟性教育一樣,鄉愿般地避開失敗,甚至想說不談它就不會發生,或是碰到再說
因為要教的人不會教,
所以應該知道的人不知道,彷彿孩子永遠是孩子。
人生是一連串選擇的總和。現在的你,是過去的選擇堆砌起來的模樣,而你現在選擇,會影響你未來所有的選擇與可能。
相較於一直呼籲[情感教育],我認為無論單身與否、成功與否
其實最應該教的應該是面對自己的一生課題:「情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