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有時候,像是拼拼圖一般,不論是剛出社會的你,或者是想要轉職的你,請先在心裡試想三個問題
一、未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二、這份工作能讓我學到什麼
三、我對這份工作的規劃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那麼你現在在哪裡,一點都不重要
就是這麼俗套的道理,我才會列出要試想的問題,這句話坦白來說,就是得先清楚自己的目標,再來朝著目標規劃、前進、調整方向,因此我們必須先思考「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了一個輪廓之後,我們再慢慢地,把能實際達成的事情(對工作規劃與學習),來一一填補進去,讓自己離目標越靠越近。
清楚自己的目標之後,我們要審視的,就是自己的心意了,也就是上述四個關鍵,「適應」、「適合」、「喜歡」與「想要」沒有一個制式的思考順序,比較像是能力配置圖,指數平均,會比偏向某一方都來的好,我們再把四個元素拆解一下。
↓在心裡給自己一個輪廓、評分,檢視工作與你自我的吻合性
舉例來說,我個人是偏向彈性上下班、排班的工作,因此當我有一度從排班制公司轉到正常上班的公司,相當不習慣,連續五天上班,讓我真的很喘不過氣,甚至休六日出門都要人擠人,讓我覺得很不開心;除此之外,公司文化是大家幾乎天天加班到凌晨、為了差不多的事情偏執的修改,但我是一個追求事情能夠盡快結束,確定了之後,就朝目標而去,修改也不要拖到一星期、一個月的人,因此這樣的文化,讓我處處不能適應…
當然對很多人來說,周一到周五上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所以你可以套用自己不能適應的事情來思考一下,比如說,有的企業規定員工之間,必須互稱對方「學長」、「學姊」來表示尊重,如果你對這樣的文化,會覺得彆扭,甚至不願意去執行,那你就會出現不適應的狀況。
這個問題我們從上述三個方向來設想,如果一個職業是必須與人多加接觸、溝通甚至搏感情的工作(比如業務),但你的個性比較不擅於與人搭話、話比較少,開玩笑別人還聽不懂、覺得你很難聊(自知的人適用),那你可能就真的不適合這份工作,但這不是說我們就不工作了,應該要挑選那種可以在辦公室用行政文書、報告,只要與同組同事、長官溝通的工作,對自己而言是比較適合,在心理上也比較不會覺得很困難。(相反的,如果你天生就愛與人接觸,卻到了一個封閉環境,也會有這樣的不適感)
但如果你想嘗試改變,讓自己可以融入不同的環境,因而挑選了跟自己個性有反差的工作,那我的建議是「你要刻意改變」,因為是你選擇這樣的公司環境,團體生活是個人創造出來的氛圍,大家都是如此,就應該多多融入團隊;比如說,過去我有間公司,中午吃飯的時候,大家中午會丟下工作,聚集在公共區一起吃飯,就算個人吃完飯之後,還是會待著跟大家繼續寒暄問暖,但如果你只想自己吃飯,這件事情你會過不去,當然還是可以自己吃飯,只是說工作之間,單位難免要合作,少了機會與他人交流,豈不是有些可惜?
上述這些舉例,都是工作中「微小的事情」,但工作就像婚姻一樣,需要雙方適應,勢必會有很多時候,自己得妥協,不然就會像「瑞凡」不愛吃安真煮的咖哩飯一樣。
- 「喜歡」、「想要」:工作內容是你的興趣嗎?喜歡這間企業嗎?有你想獲得的成就感嗎?
喜歡和想要這兩件事情,我一起談,是因為這都是很主觀的想法;不論其他人對於同間企業的評價如何,最主要的是你到底喜不喜歡、有沒有興趣,工作中有沒有獲得你想要的事物,總規老生常談一句
“Passion is Everything”
熱情就是一切
熱情的來源有很多,最終無非就是一份「成就感」,當你把興趣擺第一,工作再累再辛苦,你都會願意,因為這份工作不僅讓你天天能接觸「自我興趣」,還能讓你領薪水。
而當你追求的是「高薪水」,領薪水那天,你對於所有辛苦都會覺得值得,即便熬夜加班、犧牲個人時間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還有的人追求的是「作品有沒有被看見」,即便薪水低、升遷少,但是作品曝光高、瀏覽率高,就覺得一切足夠。
喜歡跟想要,取決於我們想透過工作獲得什麼,「薪水」、「升遷」、「能力發揮」、「人脈」、「福利」這些都是可以去思考的元素,不過也要記得,人生不是只有工作,有的人透過穩定上下班的工作,獲得維持家計,不追求工作成就,也是一種成就。
記得前面提過的,這四個關鍵元素,最好的樣貌是一個平均擴散的圖,而非誰輕誰種,因為「人生有捨才有得」,不論遇到何種狀況,即便是關於人生的決定,都要先靜下心來,釐清自己「想要的」、「喜歡的」還有「適合的」是什麼,決定之後,只要堅持就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非走不可的彎路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的彎路。不碰壁,不摔跟頭,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