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菜,開開胃 🍁
「日本語」,更不消說,在中國上千年的漢字文明發展演變過程中源源流長。對於有「中文」基本能力的我們來說,可以運用「中文」的規律和特點更加容易地掌握「日語」。
日本的文化型態和內涵,與漢文化同一源流,甚至同一表徵--「漢字」。「中文」與「日文」的「漢字」彼此交流、相互影響、交錯運用,輪番衍生出「漢字」的用途流變。
✡ ✡ ✡
在西元3世紀之前,日本地方只有語言,而沒有可以用來記錄傳述的文字書寫系統,所有事情都依賴人們的口耳相傳。
新石器時代與奴隸社會早期階段,一開始社會規模較小,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交流並不十分密切,即使沒有文字,也沒有給日本人帶來很大的生活不便。但是到了奴隸社會中期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溝通就多了起來。很多事情單單只依靠語言,並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這時,人們迫切需要一套文字系統。然而想要創造出一套好用的文字系統,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日本人想了又想、想了很久。也還是無法創造出令自己滿意的文字。
直到西元3世紀,朝鮮百濟的和尚把中國漢字帶進了日本。見識到中國文字以後,日本人果斷選擇了自我發明文字,直接借用了中國文字來書寫。
剛開始,日本人直接借用中國漢字也不是那麼容易順遂的,由於日本和中國的語言並不統一,很多東西無法直接使用中國漢字來進行書寫。於是,日本人開始嘗試使用漢字來表示日語的發音。其具體作法就像我們剛開始學習英語時,有些人會利用中文來給英語標上好記的相近注音。這就是日本最早的文字--萬葉假名(日本語:万葉仮名/まんようがな)。
而之所以叫「萬葉假名」,是因為日本人運用所學的中國漢字寫了一本日本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萬葉集》(日本語:万葉集/まんようしゅう)。這本詩歌總集,在日本的地位很高,就相當於《詩經》在中國的文學地位。
所謂的「假名」,「假」是「假借」的意思;「名」是「字」的意思,也就是「假借(借用)的字」。
用著用著,漢字標音的弊端開始逐漸出現了,即一個發音可能有多個漢字相對應,而一句話可以有多種寫法,從而導致了語言文字的混亂。
後來,隨著日本人對於中國漢字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而知道了很多中國漢字的發音及意思(形音義)。日本人就開始嘗試利用漢字是表意文字的這個特點,來把漢字與自己的語言互相對應起來。這就是日語中漢字「訓讀」發音,比如日本人知道漢語「山峰」的「山」跟日語「やま」這個發音所描述的東西是一樣的,都表示「山」這個物像,因此把「山」讀作「やま」。
日語中的漢字發音還有另外一種方式--「音讀」,直接借用漢字發音,比如「山」讀作「さん」。
其日語發音唸法與漢語的發音讀法非常像,但彼此有些偏差,一方面是因為日本人模仿發音還不到位,另一方面則因為中國古代漢語發音跟現代中文發音有所差異。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古代也存在地方方言,因為傳入日本的漢字來源地不同,日本人所學到的發音也有所差異。這也就是現代日語中一個漢字可能對應多種發音的緣故。
中國人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不斷簡化(中國古代漢字太難寫了,寫起來十分麻煩不便)及發展,日本人在利用漢字進行書寫的過程中,也慢慢醞釀出自己的風格,而對漢字做出了簡化動作。日本和尚將漢字簡化成漢字楷書的偏旁部首,後來慢慢演變成現今所看到的「片假名」(日本語:片仮名/かたかな/カタカナ )。
片假名,一開始只供男性使用,後來,日本皇宮負責抄寫工作的宮女也在記錄時對漢字進行了簡化,而發明了具有日系草書風格的「平假名」(日本語:平仮名/ひらがな/ヒラガナ )。
當時的日本,宮廷女官與和尚的地位都相當高,皆屬於上流階層,他們簡化所寫出來的文字很快就受到人們的追捧及仿效,在日本民間也漸漸流傳普及並且固定了下來。
在日本很多人喜歡寫漢字,因而很多漢字還是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從而形成現代日語中既有平假名、片假名,也有漢字的風景。
另外,日本人還利用中國漢字的「形聲」和「會意」造字法來創造出更具日本獨特風格的漢字,比如峠、辻、畑等字。
後來,隨著西方文化傳到日本,日本人還利用了西方字母形式的羅馬字。但是羅馬字的使用範圍相對較小,多用於招牌和廣告中,在文章中很少被使用,從而也就形成現今所看到的日語中有平假名、片假名、漢字、羅馬字並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