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北詩歌節的「詩人進校園」活動,我設計了一個教案,試著讓同學們能夠感覺到詩與自己的關係。那次課堂上同學寫的東西令我很驚訝,我說的驚訝並不是寫得多好多好,不是以好不好的角度去看,而是他們很自然地寫出了很多東西,並且想要分享。我當時想,究竟是我遇到的那一班學生,他們對詩特別有感受力?還是引導的方式讓他們覺得,自己想寫詩、也能夠寫詩?
所以今年的
詩人進校園,我就想,將去年帶過的教案在不同的學校試試看。今年是在台北萬華區的小學,五年級,總共三十幾位學生(去年是六年級,八十幾位學生)。
「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
剛開始引導的方式與去年雷同,我先分享自己的筆名──「瞇」,意味著想要細細的看,慢慢的想。接著跟同學們討論,他們覺得什麼樣的人會寫詩?詩人在什麼情況下寫詩?接著我們討論:「你們覺得幾歲可以寫詩?」
有人說九歲,有人說五歲、三歲。有個女孩大聲的說:「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說完後女孩偷偷的笑。我一邊想著她笑的意思,一邊接著說:「所以在座的同學都會寫詩囉?」女孩急著說:「我的意思是,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那個字啦!」我說我知道喔,「不過我覺得你說的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句詩耶!」
女孩露出疑惑的表情。
「『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這句話有兩個意思喔……」我說,「一個是你說的那種意思,另一個是只要會寫字的人都會寫詩的意思……」我說,一句話裡面有兩種意思,這樣的話經常會被認為是詩,因為它會帶領人從這裡跳到那裡,「雖然你在說的當下,你不覺得這句話是詩,你說它的時候只有一種意思,但其實它擁有兩種意思,而我覺得這種句子就很像詩。」
我說的時候,女孩的臉依舊疑惑,反倒是她身邊的男孩發出「喔喔,對耶」的聲音。「喔喔,對耶」,好像是突然明白了什麼,連結到什麼。
後來我翻去年的記錄,我才發現原來去年的學生也曾說過「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這樣的話,只是當時沒有後續的討論。發現的時候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有些東西的連結很容易自然發生?比如當我說到其實不論大人小孩都有可能寫詩的時候,小孩就很容易得出「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這樣的連結?
「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這樣的連結到底是不是好的?或許有人會質疑:這樣是跟小孩說,他們隨便寫些什麼都是詩囉?倒也不是這個意思。「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這句話想要傳達的意思是──「不要害怕寫詩」。
不要覺得一定要先「學會寫詩」,才可以寫詩。「你們平常說的話,可能處處充滿詩意,只是你們自己不知道,」我又舉了剛剛說出「只要會寫字,就會寫詩」的女孩為例子,「她在說的時候,可能沒有覺得自己在寫詩吧,但那句話其實就是一句詩喔。」
我分析完小女孩說的那句話後,接著讓小孩抽詩籤,分組討論。雖然詩有許多樣子與風格,但在這個課堂上,我所選的多半是用字簡單、與寫作者個人生活以及思考有關的詩。作者有大人也有小孩,我想透過那些詩讓小孩感覺,詩跟寫作者是親近的。
「他們透過詩把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寫出來,你們也可以透過詩把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寫出來。有什麼感覺都可以說,都可以寫。不一定要寫某個主題,或是寫成某種樣子,就寫你們想說的,就可以了。」
今年的小孩的詩
我在第一段時提到,去年的小孩寫了許多詩,究竟是他們自己想寫會寫?還是因為引導的方式,能讓他們自在的寫詩?在我讀了今年的小孩寫的詩後,我覺得是後者。
我發現大部分的小孩都能寫,也都想寫,只要不逼他們寫。在討論分享結束後,我邀請他們寫詩,我記得剛開始有的小孩很直接地發出「吼……」的聲音,我就跟他們說:「這不是功課也不是作業,你們想寫再寫,不想寫可以不要寫……」那幾個發出「吼」的小孩,表情瞬間變成「喔?」,然後有些小孩開始跟我要紙,有的小孩寫完後揮手我把叫去,也有小孩寫完後偷偷拿給我,說「不要唸出來……」我聽到他這麼說,就小小聲問:「如果不要讓別人知道作者是誰,那內容可以分享嗎?」小孩想了一下,點頭說好。後來我讀了他的詩,我想這可能跟他寫得很直接可能有關?
跟功課、作業有關的詩
這次的活動結束後,詩歌節的工夥伴問我,今年小孩的反應跟去年有什麼異同?我回想了一下,我發現,今年的小孩在討論詩時寫下的分析與意見比較少,但是,在寫自己的詩這件事上,跟去年差不多,兩個學校的小孩都很踴躍,「感覺好像都有很多話想說。」我說。
將兩個學校的小孩寫的詩,做一些比較,我發現很多共同處,其中一項是他們都寫了與功課、考試有關的詩。比如去年的小孩寫了:
每天都有功課
暑假出功課
寒假出功課
放假出功課
沒有人可以停止
功課的軸心
──〈功課〉,阿杜恩
而今年的小孩也有很類似的作品──
與上學、上班有關的詩
第二個相似處是:都有小孩寫了與上班、上學有關的詩。
去年有小孩寫──
為什麼學生一定要上學?
為什麼學生一定要寫作業?
為什麼大人一定要上班?
為什麼大人一定要賺錢?
有了錢就會過得快樂嗎?
──鄭X雨
我發現今年也有,然後第一句幾乎一樣?
對「明天」、對「未來」的提問
也有小孩寫了對「明天」、對「未來」的提問。
今年的小孩寫了這樣的詩──
我翻了一下去年小孩寫的詩,發現這首──
小鳥會死嗎?
小鳥會活嗎?
小鳥會飛嗎?
我們都不確定
我們都不知道
──〈未來〉,毅點
寫詩像是某個開關被打開了
關於上面分享的小孩詩的共同之處,其實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我就隱約覺得,小孩寫的面向與樣子似乎有點像,但他們並沒有讀過彼此寫的東西。那麼,是什麼讓他們的詩相像呢?
原因當然極有可能是我帶給他們的詩,比如鴻鴻的
〈學習單〉、比如我的
〈生死〉,當然還有其他詩,我分享的詩多半簡易直白,帶著提問。我發現小孩「很自然的」就「學去」了,或者是說,很自然的也往這個方向寫了,這樣好不好呢?會不會讓他們的詩都長得很像呢?活動結束後我思考著這個問題。
目前我是這樣想的──如果他們後來寫的詩,一直都長同一個樣子,或是,以為只有這種樣子,那當然……嗯……似乎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又往另一個方向想,在過程中我並沒有特別請他們仿作,也沒有請他們要挑那些主題來寫,我觀察小孩寫的時候,他們寫的「應該」是自己當下「最有感覺」的東西,雖然不排除他們被我所分享的詩的影響(但我確實是想影響)──但我想影響的不是那個詩的樣子,而是他們能不能就直接去寫自己真正的感受?
我沒有辦法確定每個小孩寫詩時的狀態,但我試著在跟他們互動的過程中,帶著他們去感覺自己寫出的東西。有個小女孩寫了〈雲兒怎麼了〉這首詩:
雲兒怎麼哭了?
是不是被太陽阿伯曬黑而哭了呢?
雲兒怎麼突然出現了閃電了?
是不是看到壞人,要劈死他呢?
雲兒怎麼變白了?
是不是太害羞,臉就蒼白了?
雲兒怎麼突然出現一道彩虹了?
啊!我知道了!雲兒下雨加上太陽等於彩虹
──〈雲兒怎麼了?〉
我讀完後,我問,怎麼會想到寫這個呢?我跟小女孩閒聊。小女孩說,這是四年級寫的,老師說我寫得很好。我說,喔,是不錯耶,「不過,這是以前寫的詩,你現在有沒有什麼新的感覺,也想要寫成詩的呢?」我直覺那個小女孩寫出那首詩,是因為老師曾經說好,所以我邀請小女孩繼續寫,如果她有想寫的東西。
結果小女孩又寫了兩首:
我就是我
你就是你
他們就是他們
我們就是我們
──〈就是〉
老師,你說我們很吵
為什麼你還要教我們
老師,你說我們很調皮
那老師你為什麼還要教我們
老師,你說我們考試考得很爛
那老師你為什麼還要教我
老師,你說我們的功課非常難改
那老師你為什麼還要教我們
──〈老師為什麼你還要教我們〉
讀到〈老師為什麼你還要教我們〉的時候,我很驚訝,因為這跟第一首的風格完全不同。要說她被我所分享的詩影響嗎?我也不確定,我只能說這首詩變得直接、銳利,甚至有兩種不同方向的意思。可惜這個小女孩很後來才交上這首詩,我沒有機會多跟她聊,也沒有機會跟她確認閱讀順序(但我猜她文中寫的1是「那老師你為什麼還要教我們」這一句的代號,所以我在閱讀時就直接重複)。
還有個小男孩,在寫詩時,他很快就寫完了。他把紙遞給我。我拿過來一看,上面寫著:
我不想寫詩
他也不想寫詩
老師也不想寫詩
大家都不想寫詩
我唸著他的詩,唸完後我說:「結果你卻寫了一首詩?」
小男孩本來是有點挑釁的表情,聽完後卻哈哈大笑。小男孩把紙拿回去,說「我要再加一句」,結果最後是這樣定稿──
後來我問有誰想要分享自己的詩,他也把詩交上來。我一讀完他的詩,全班都哈哈大笑。有時候我想,寫詩的開始像是某個開關被打開了,某個覺得「自己也可以寫」的開關。這個開關一旦打開,或許,我是說或許,某個人之後就會繼續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