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4|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嗜書如命]對話的力量

生命的基礎價值:一個人能感受到「愛」,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被人「接納」,感受到有「意義」,感受到「自由」。這些價值不是被灌輸,而是透過對話的精神令自我覺察,才能有力量。
  1. 人的成長,建立在先天條件與後天環境。一位孩子樣貌、體格,是先天條件的基因所致。後天環境來自父母的應對,應對的關鍵都是態度。先天條件有其優勢,但是父母塑造的後天環境,更是決定了孩子的發展,不容小覷。
  2. 英國諺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
  3. 專注和諧與孩子對話,孩子通常顯得寧靜專注。
  4. 如今,權威的年代解構了,但大部分師長們,都成長於權威年代的教養,當孩子說了一句話,是我們不想聽的話,受到衝擊,我們如何傾聽內在的聲音?還願意聆聽孩子的說法嗎?我們又如何回應呢?
  5. 唯有我們願意保持對話,願意傾聽彼此,我們才能滋生多一點真誠,去探索自己的內在,也許對話的視野就不同了。
  6. 這個時代,是重視表達能力的。學校入學應試需要表達,求職需要表達,與人相處需要表達,有特別的提案需要表達。善於表達與對話的學生,勇於探索的學生,即使在校成績不優秀,但是畢業後保持這樣的特質,面對社會逆流,往往能展現創造力,表現亮眼。
  7. 若是五歲的孩子,分享他撿到的一顆石頭,能否和孩子對話超過五句?但是對話中不要期待、命令與說理。
  8. 教育不是輸入,不是把知識教給受教者而已,是幫助對方打開覺知的門,開啟通往愛的核心。在對話中真心探索,理解對方,就是充滿覺知與愛的過程。
  9. 每天花費五分鐘的時間,在姿態、語態上都和諧專注,內容是著不說教、不命令,與孩子對話。
  10. 人與人對話常發生類似的問題,沒有真正傾聽。
  11. 人們談話,耳朵常常關起來了,使得對話不容易進行。耳朵關起來的動機,可能趁機思索對方的話語破綻、自我執念強大,或敷衍式聆聽。人們沒聽見彼此,沒聽見對方的困難,也為聽見對方的需求,往往只想表達自己,或者只聽自己想聽的。
  12. 尤其當自己有所期待,而期待未被滿足,對話常常就卡住了。
  13. 不只是期待未被滿足,彼此的傾聽會被封阻,要是彼此觀點不同,人們的耳朵也經常關閉,不懂傾聽,只想說服對方而已。這很容易形成社會常見的兩造對立,無法對話。
  14. 不去看問題,而是看人的困難,若只是看問題,會將人問題化。若是看見人的困難,就會看到人的資源,看到人的力量,行為不是一個人的全部,轉化與溝通就有了可能。
  15. 希臘諺語:「聰明的人,借助經驗說話;最有智慧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不說話是指不急著說話,以好奇、聆聽、觀察的方式,與人對話。
  16. 沒有耐性就是攻擊性。不斷的攻擊和替自己辯護,無法安靜的看、聽和深入的感受。不計一切要達到彼岸,沒命的游,卻不知道彼岸在哪裡?
  17. 從聽話的年代,走到對話的時代,傾聽的藝術更形重要了。
  18. 若沒有時間聆聽,或者不耐煩聆聽,有三個方式可以應對。(1)設定時間:告訴對方有多少時間可以聆聽。(2)停頓的方式,將節奏放緩慢,對方也跟著放慢節奏。這能讓對方暫停訴說,但不是打斷對方,在一段傾聽後,運用最簡單的方式,比如叫喚對方名字,並在回應時,刻意拉出緩慢節奏,引導對方的語速變慢。(3)核對對方的訊息。
  19. 薩提爾女士說:「我們因相似而有所連結,我們因相異而有所成長。」
  20. 以傾聽連結彼此,進而理解彼此的差異之美。
  21. 生命之所以美好,從來不是完美,完美不存在,存在的是從傾聽發展出來的欣賞。
  22. 當人懂得傾聽之後,才能真正擁有好奇,展開深刻的對話,成長也於焉開始。
  23. 好奇「人的選擇」,以及人如何面對選擇之後的行為。
  24. 好奇「人的選擇」,不去批判與質疑,而是純然的好奇,就能發現人的豐富,為當事者帶來覺知,為生命帶來發現。若能進一步探索,選擇是否符合期待?是否遇到什麼困難?就能讓人重新選擇,讓人看見生命的力量。
  25. 每天練習五分鐘,練習理解他人,學習傾聽、好奇與探索,這會使你漸漸改變以往的對話習慣,也會體悟對話的快樂。
  26. 當我對生命有了愛,有了好奇而不批判,懂得好奇而不說教,便能滋生更好的能力,以多層次好奇,面對他人的應對姿態、感受、觀點、期待與渴望。
  27. 父母面對「問題」時,應該掌握「關心人」,而非「關心事件」,以此來好奇孩子發生的事件,好奇孩子的選擇,好奇孩子如何面對這些事件;家長有時還需要回饋規則,回饋規則時也需要好奇,好奇孩子如何思索規則,好奇孩子在規則中的應對,好奇孩子如何守規則。好奇本身只是為了好奇,而不是為了解決問題。
  28. 薩提爾模式提到,人的生存成長有兩種世界觀,一種是「階級模式」,另一種是「成長模式」。從聽話系統成長的孩子,多半發展出「階級模式」的世界觀,人為了要存活下去,會激發出求生存的能量,這種求生存的姿態,就是薩提爾模式的四種應對姿態:討好、指責、超理智與打岔。若是「對話系統」中成長的孩子,則有「成長模式」的世界觀,激發出來的是成長能量,成長的姿態一致性。
  29. 成長的能量,是一種「愛」的正向力量;與此相對的是「求生存」的能量,是一種從「恐懼」激發的能量,雖然令人長大,但是生命殘留著匱乏感的陰影。
  30. 我們的成長、學習和工作,有兩種動力模式,一個是運用你的「匱乏感」,另一個是運用你的「滿足感」。
  31. 「匱乏感」運用「你做得不夠好」、「你擁有得不夠多,包括物質和能力、特質」來驅使你更努力、更認真。久而久之,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我不夠好」,甚至是「我永遠不夠好」的結論。雖然促使人行動中有一股「求生存」的能量,卻也產生巨大問題:「我必須永遠感覺匱乏」,這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輩子擺脫不掉的感覺。因為永遠感覺不夠,我才會努力往前,否則就會怠惰而一事無成,這是一種「恐懼」的驅動。
  32. 「滿足感」,就現有的條件感到富足、有能力,面對問題與挑戰時,可以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運用自己的能力和資源,面對眼前的問題和挑戰。就長期發展而言,在豐足與安全的情況下,停滯、不成長,是無趣無聊的,會產生一股探索、冒險的成長動力,嘗試去發展自己,帶著一種好奇、興奮的心情,看看自己可以創造出什麼或發展出什麼,也擁有創造的能力。
  33. 對話的精神是彼此分享,彼此了解,彼此給予,彼此交流,彼此尊重,彼此接納......根基於「彼此」。
  34. 當孩子正視面臨的處境,思考能為自己做些什麼,是讓當事者負責任。
  35. 孩子提出類似問題,多半不是為了討論,往往是他們遇到困難。他們需要陪伴、理解或同情。大人可以透過提問,先探索孩子的問題由來,才有更好的對話品質。
  36. 對話的力量,是深信生命有其力量,支持生物的成長,對話能開啟生命力。人若能連結生命力,就懂得重視自己,接納自己,進而愛自己,也能接納他人、愛他人。
  37. 當每個人意識到,並體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必定珍惜且感到有力量,並且為自己負責任。能體驗自己的價值者,必有機會為自我帶來創造,遇到挫折便能接納,有勇氣面對了。
  38. 當孩子為你做了些什麼,哪怕是在小的事,都專注地跟孩子說謝謝。
  39. 跟孩子在一起玩耍時,除了全心投入,並且告訴孩子,你很開心與他在一起。
  40. 下班後見到孩子,或者孩子放學回家,告訴孩子你很想念他。
  41. 與孩子共處於寧靜的時光,感覺細膩美好的時刻,告訴孩子你愛他們。
  42. 與孩子進行散步、喝茶與欣賞陽光時,告訴孩子多喜歡與他們在一起。
  43. 當孩子生病痊癒,或者經歷挫折,告訴孩子你很珍惜他們。
  44. 看見孩子展現自己,比如為你表演一段,告訴孩子你感到幸福。
  45. 跟孩子品嚐食物,觀賞美景或一朵花,告訴孩子你喜歡在一起的美好。
  46. 不僅是跟孩子說,跟家人共處時,跟學生共處時,跟好友共處時,讓他們知道生命裡的美好,都是重要的事。
  47. 接納是生命的基礎價值,若是人連自己都無法接納,生命的力量就會被卡住了。
  48. 生命的基礎價值,簡單來說就是生命力的來源。一個人能感受到「愛」,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被人「接納」,感受到有「意義」,感受到「自由」。這些價值不是被灌輸,而是透過對話的精神令自我覺察,才能有力量。
  49. 當孩子說他沒有目標時,不代表他沒目標。「生命的基礎價值」就是目標。
  50. 生命都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
  51. 時間,會把醜陋的炭石變成鑽石,也會讓閃亮的金屬變成鐵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哈德森太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