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2020,以合理的期待面對人生吧!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20年在方格子的第一篇文章,我想延續2019年末的主題,繼續說下去。
在2019年末,我談到的是,一個分裂自我的人,會理想化和妖魔化自己和別人。這種極端的反應,來自於內在對自己的嫌惡,所衍生而來的自我期待~能成為一個完美理想化的自己。
同時間,為了要避免出現自己所排斥、厭惡的黑暗面貌和負面情緒,就會期待他人完美及理想化,讓自己不用經歷任何的挫折和打擊,也就不會產生那些可怕的情緒和黑暗面貌。
所以,理想化自己的人,往往也會理想化別人。而真實,是他們難之又難接觸和承認的。
當人無法接納自己的真實時,對於自己受到他人的拒絕或冷漠,或是受到周圍人的惡意評價與否定時,他們會從這樣的環境及別人身上,反射照映回來「一個糟糕的我」和「一個不好的我」,因而產生錯誤認同,順應環境的這種惡意態度,反過來對自己加諸更多怨恨和批評。
這樣長期運作下來,有些人對這世界和對自己應該理想、完美的期待,可說是越來越有強迫性和偏執性。
而這種強迫性和偏執性,正是我們身心壓力的來源,也可能導致我們精神承受無比大的痛苦….
面對新的一年,以合理的期待邁進吧!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55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2K會員
210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理想化他人的人,是內在存在一個分裂的自我。一個我「感到好痛苦好自卑」,另一個我「好想擺脫痛苦及自卑,我要一個無痛無苦的世界。」 這兩個我是如何分裂出來的? 這是來自幼年的我們,面對環境及主要照顧者(家長)的忽略或冷漠,而感到情感缺失的落寞和沮喪,所變異出來的。
有些人,把「神」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神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父母」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父母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孩子」想像和期待後,發現孩子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失落及挫敗。
 關係,若要用「期待」維繫,還能不虛空嗎?  為什麼,有人總充滿對別人的「期待」呢?  一個成年人,對自己充滿各種期待、期許都已來不及了,何來有時間和心力去期待那些無法掌控的別人呢?  「期待」裡,含有一個等待的「待」字,當你期待別人時,往往表示你需等待別人;等別人回應、等別人有空、等別人關注...
~別以為「先付出」就可以換得回來自己的渴望和需求 許多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灌輸「你被撫養或受教育都不是理所當然的,都是要回報或是有相對等的表現回饋,這才是應該的」,言下之意,就是讓孩子知道:「這世界沒有理所當然的事」。 這世界當然沒有理所當然的事,一切的擁有和獲得確實都不是理所當然。只是....
 同理心是維繫好關係強度的力量。這句話不是說假的!  許多關係之所以無法走往彼此深入的內在,正因為缺少同理心在關係中運作。 就像一個演員,若要能對所詮釋的角色,產生深入理解且深刻連結的內在經驗,他就需要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從理性和感性上,同時投入在對這個角色的全面性瞭解。
我們的人生,即使生活範圍再小,也一定會和其他人碰到,或多或少需要互動和相處。然而,不是每段關係都會讓我們覺得相處愉快,在人際關係的問題上,最常出現的就是爭執、拉扯和無法溝通。 從原生家庭的家人關係,到同儕朋友關係,再到職場同事夥伴關係,特別是最親近的伴侶、親子關係,都免不了必須溝通、理解、接收...
理想化他人的人,是內在存在一個分裂的自我。一個我「感到好痛苦好自卑」,另一個我「好想擺脫痛苦及自卑,我要一個無痛無苦的世界。」 這兩個我是如何分裂出來的? 這是來自幼年的我們,面對環境及主要照顧者(家長)的忽略或冷漠,而感到情感缺失的落寞和沮喪,所變異出來的。
有些人,把「神」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神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父母」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父母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孩子」想像和期待後,發現孩子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失落及挫敗。
 關係,若要用「期待」維繫,還能不虛空嗎?  為什麼,有人總充滿對別人的「期待」呢?  一個成年人,對自己充滿各種期待、期許都已來不及了,何來有時間和心力去期待那些無法掌控的別人呢?  「期待」裡,含有一個等待的「待」字,當你期待別人時,往往表示你需等待別人;等別人回應、等別人有空、等別人關注...
~別以為「先付出」就可以換得回來自己的渴望和需求 許多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灌輸「你被撫養或受教育都不是理所當然的,都是要回報或是有相對等的表現回饋,這才是應該的」,言下之意,就是讓孩子知道:「這世界沒有理所當然的事」。 這世界當然沒有理所當然的事,一切的擁有和獲得確實都不是理所當然。只是....
 同理心是維繫好關係強度的力量。這句話不是說假的!  許多關係之所以無法走往彼此深入的內在,正因為缺少同理心在關係中運作。 就像一個演員,若要能對所詮釋的角色,產生深入理解且深刻連結的內在經驗,他就需要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從理性和感性上,同時投入在對這個角色的全面性瞭解。
我們的人生,即使生活範圍再小,也一定會和其他人碰到,或多或少需要互動和相處。然而,不是每段關係都會讓我們覺得相處愉快,在人際關係的問題上,最常出現的就是爭執、拉扯和無法溝通。 從原生家庭的家人關係,到同儕朋友關係,再到職場同事夥伴關係,特別是最親近的伴侶、親子關係,都免不了必須溝通、理解、接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中國最近幾年社會問題的爆發,分析其根源,包括抖音的興起與共產黨的信息管控。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觀察,指出社交媒體如何改變中國人的認知,以及如何影響臺灣人的對中國的看法,尤其是在2016年以後的變化。文中也提出共產黨可能採取的一些極端手段來維持統治,並討論這些措施會對中國的社會現狀帶來何種影響。
Thumbnail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不能因為不懂這檔股票,等它脫韁野馬式飆漲時,就認定本蛙是主力同路人 技術分析要精確,要懂得看趨勢,也就是要從月、週、日K觀察趨勢的有效性及強度 買的巧比買的低重要,請務必「以技術面驗證基本面,千萬別用基本面等待技術面」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兩個女人都哭了!《港湖女神》:「《四海遊龍》,請靠自己搏版面!」呱,提到龍,就有游,還四海旅遊,呃,佛曰:「不可說,因為那是店招」 「路邊社」特派記者《瘋蛙》,「刁民國」《理髮院》連線報導~呃,這是《理髮院》,一個《電火球》光頭大叔,哪有資格上台說三道四,當然抵制到底,呱,咱不小心發現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抱著對他人的期待,認為別人應該這樣,事情應該那樣。然而,當現實與我們的期望不符時,心中的無明火便會被點燃,開始不快樂。 為何要視他人滿足自己的期待為理所當然呢?這種期待本身就帶有一種不合理的我執。我們期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家家有
接受不完美 追求完美往往會帶來焦慮和不安。 完美是一種理想,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實現。舉例來說,想像一個人工作努力,但卻因為自己無法達到完美的標準而感到沮喪。這個人可能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遇到各種挑戰,例如工作壓力、時間限制或者自我懷疑。 如果這個人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他就能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
Thumbnail
將自己與他人的課題分離,設定「心理界線」,關係會更健康。例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還有因為失望而產生的情緒,是父母要負起責任的課題,並不是孩子要承受的。
不要把期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只會傷人傷己,得不償失。
Thumbnail
有的人氣長、有的人氣短,氣的強弱清濁,就像曹丕說的,彷彿與生俱來,你要強行改變還真難,但它時不時又因個人而變換著,就像隨身繞在某人四周的音樂,又好像有顏色。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中國最近幾年社會問題的爆發,分析其根源,包括抖音的興起與共產黨的信息管控。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觀察,指出社交媒體如何改變中國人的認知,以及如何影響臺灣人的對中國的看法,尤其是在2016年以後的變化。文中也提出共產黨可能採取的一些極端手段來維持統治,並討論這些措施會對中國的社會現狀帶來何種影響。
Thumbnail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不能因為不懂這檔股票,等它脫韁野馬式飆漲時,就認定本蛙是主力同路人 技術分析要精確,要懂得看趨勢,也就是要從月、週、日K觀察趨勢的有效性及強度 買的巧比買的低重要,請務必「以技術面驗證基本面,千萬別用基本面等待技術面」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兩個女人都哭了!《港湖女神》:「《四海遊龍》,請靠自己搏版面!」呱,提到龍,就有游,還四海旅遊,呃,佛曰:「不可說,因為那是店招」 「路邊社」特派記者《瘋蛙》,「刁民國」《理髮院》連線報導~呃,這是《理髮院》,一個《電火球》光頭大叔,哪有資格上台說三道四,當然抵制到底,呱,咱不小心發現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抱著對他人的期待,認為別人應該這樣,事情應該那樣。然而,當現實與我們的期望不符時,心中的無明火便會被點燃,開始不快樂。 為何要視他人滿足自己的期待為理所當然呢?這種期待本身就帶有一種不合理的我執。我們期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家家有
接受不完美 追求完美往往會帶來焦慮和不安。 完美是一種理想,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實現。舉例來說,想像一個人工作努力,但卻因為自己無法達到完美的標準而感到沮喪。這個人可能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遇到各種挑戰,例如工作壓力、時間限制或者自我懷疑。 如果這個人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他就能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
Thumbnail
將自己與他人的課題分離,設定「心理界線」,關係會更健康。例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還有因為失望而產生的情緒,是父母要負起責任的課題,並不是孩子要承受的。
不要把期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只會傷人傷己,得不償失。
Thumbnail
有的人氣長、有的人氣短,氣的強弱清濁,就像曹丕說的,彷彿與生俱來,你要強行改變還真難,但它時不時又因個人而變換著,就像隨身繞在某人四周的音樂,又好像有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