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在前篇 《
數位轉型-個人實戰技能(四):會議 = 戰場@職場 》談到的會議中的技巧,我們有更多的場合會在所謂的非正式場合,如私下的拜會、電話中、茶水間閒聊等等進行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溝通,在這些溝通當中,不見得如同會議裡需要有明確的議題或結果,可是在事情的推進上,它會很像是進行許多小小的任務,你需要一直闖關,直到核心的、主要的會議上達成戰略上的結果。 那麼,回到一個重要的觀點,你認為人為什麼要溝通呢?
溝通的目的不外乎是 “取得資訊” 及 “維護形象”
取得資訊並不讓人意外,而且越是龐大的組織,越需要更仔細的去問、去了解,才會拿得到真實而重要的情報;但 “維護形象” 是什麼? 當我們在表達意見、觀點時,其實就是希望把某個自己的形象刻在對方的心中,隨著事件和情勢的發展,我們也會選擇站立在某些觀點上,而觀點站得越深,形象就越強烈,也越難被扭轉。
就好像前幾年蠻流行的《軍師聯盟》的第一部談很多的是選邊站,從司馬懿一開始拒絕仕官的故意斷腳,到投靠曹丕的「公無渡河,公竟渡河」這段話,都在體現了就算你不選邊,但環境也會逼得你不得不選;第二部又有一大塊環節都是在談曹氏宗親及士族之間的鬥爭,身為士族頭領的司馬懿,或許心中想淡出,但現實就是不允許,也只能站在風頭上走下去,直至最後的奪權,某種程度也在反應,其實這是他為了保全自我的不得不的選擇。
回到了以上的兩個目的,取得資訊,當然從提問開始;但維護形象呢? 其實提問也是一個好的手段,透過讓別人的多談多講,你會先得到的是對方的好感度,就像一些戀愛遊戲一樣,有不少的人需要先有好感度才會有事件及重要訊息的揭露。
當好感度夠高了,也取得比較內心的真實想法了,你才有辦法知道造成對立的立場或觀點差異在那裡,了解這個部份,才有機會談出、設定出更大的目標,把雙方的利益做綑綁而創造雙贏;退一步來講,也就因為知道這些訊息,你可以不用完全同意,但可以細膩的站在某些贊成的點上,創造聯盟的機會;又或者,選擇咬死對方的弱點等等,訊息量越完整,我們會更容易的知道如何維護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形象。
因此,怎麼提問及掌握訊息就變得是重要了,依據想得到的資訊方向,需要了解到【開放式】及【封閉式】的問句的應用方式,但開放式的問題常常有個狀況,當我們問了「你對於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可能得到的是沒有重點的回應或沒有回應,你需要理解的是,有時候是對方的表達編碼的能力不太夠,所以導致這樣的回應,因此抓著對方的內容再往下探詢兩到三次是一個重要的手段,或者透過請對方講個例子之類的方式,會比較容易抓到重點;另外也可以透過一連串的封閉式的問題,造成壓迫感或急迫感。
當得到回應後,先【判斷語意的傾向】,例如是贊同、不贊同或沒有特定的立場,這裡有個小小的手法是,讓對方回答的內容傾向於贊同,就比較好改變或強化對方的意向,下一步是抓出話語中的事實及判斷,透過事實的堆疊也有辦法找出邏輯、順序及因果關連;有個有名的例子是,「當股市掉了 x 點之後,每位股民的財產蒸發了 y」,是否損失財產,是在於有沒有賣出股票,在沒有賣出的狀況下,並不成立損益,因此當你開始用這樣的角度去拆解訊息時,會有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如果是為了釐清狀況,需要掌握多一些訊息中事實的部份,如果是為了情感上的目的,例如取得對方的信任、安撫不安的情緒等等,就會多需要順著對方的判斷給予回應。
最後就是掌握訊息中,更高級的手法【觀察其他的身體資訊】,雖然坊間有不少書在講這個,但是有一個小小的誤區需要知道,每個身體動作對每個人的意義可能是不盡相同,而且在不同的狀況下也有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例如最常見的是雙手抱胸,它不必然是防衛的訊號,對某些人來說是安慰,甚至是刻意創造的距離感,因此不需要看到黑影就開槍,當做是輔助的訊息來強化判斷;比較值得談的是壓力的反應,當產生了壓力的反應時,可以看到對方身體下意識會產生緊蹦感,此時背後藏的寶可就多了,從造成壓力的事件,可以推敲出對方的原則、信念、立場、情緒等等,從造成壓力的強度,可以掌握到對方的在意及可操弄的程度等等。
以上都是為了可以清楚的掌握資訊需要練習的功夫,尤其在執行數位轉型的過程中,我們會需要產生足夠強的盟友或支持力量,而這些力量的產生,會從一次次小小的溝通當中,慢慢的積累直到成為真正能支持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