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1/0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善」的對立面並不是「惡」,看完《三隻小狼和大壞豬》後,你會秒懂!

如果把童話故事裡的所有反派角色列出來排名次的話,我看十大惡人之首,非「大野狼」莫屬,牠擔綱了好幾個童話故事裡的反派,想要漂白實在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改編自〈三隻小豬〉的《三隻小狼和大壞豬》這本繪本做到了!在書中,沒有惡貫滿盈的大野狼,只有三隻天真無邪、萌度破表的小狼。牠們為了對付大壞豬的侵擾,費盡苦心蓋了各式房子,抵禦大壞豬侵門踏戶。
不過,大壞豬可不是浪得虛名的,一一用大鐵錘、電鑽及炸藥,輕鬆破壞小狼們越蓋越堅固的房子。
看到這裡,你如果按照傳統童話故事的邏輯來推測劇情,一定會以為三隻小狼將繼續強化他們的房子,或是設局嚇跑大壞豬。然而,這本繪本高明的地方,並不在於如何「打敗」大壞豬,而是如何「打動」大壞豬,誘發牠內心的良善。
故事的最後,小狼們和大豬玩成一片,還邀請牠進門,歡迎牠住下來--於是,「大壞豬」被成功消滅!看到故事結局,孩子應該會為了小狼與大豬的握手言和而感到喜悅;但在我看來,除了喜悅之外,竟感受到些許哀傷--
大壞豬改邪歸正,證明牠本質不壞。牠一開始只是想認識小狼而登門拜訪,但由於表達方式粗魯了點,再加上小狼們先入為主的排外意識,築起銅牆鐵壁來阻絕牠,才把牠給激怒。
若依照以往善惡不兩立的觀點來設計情節,大壞豬的下場肯定是中計掉入小狼們燒的油鍋中,變成脆皮燒肉,到死都還貼著「壞」的標籤,沒有人知道牠內心還隱藏著「好」,而且只要給予一點點關懷與理解便能夠發揮出來--然後牠就這樣死了……
故事講的是狼與豬,反映的其實是人與人。我們不也常根據一個人的表面行為,作為論斷他的唯一依據嗎?
紐約大學法學院的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教授畢生致力於營救關在死牢中,遭受不公正審判甚至是冤屈的受刑人。他在著作《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中告訴讀者一個重要的觀念:
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用我們所做過最糟的事來定義,我們遠遠不僅止於此。
大豬的行為雖然壞,但這些壞行為不是牠的全部,也許是小狼先對牠持有偏見,不願意理解牠的動機,便把牠定位為「大壞豬」,才導致牠越走越偏。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我們不希望別人只看到我們以往所犯的錯誤,並把這個「壞」烙印在你我身上,而不願意了解我們的「好」;那麼,我們是否也應該多運用一些同理心來看待他人,不要隨意給人貼標籤呢?
可見,「善」的對立面很有可能不是「惡」,而是「無知」;由「無知」產生偏見,偏見帶來傷害,於是把受傷的人推進罪惡深淵。三隻小狼要是早一點放下恐懼,跨出家門去認識這一隻只想交朋友的孤獨大豬,是不是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了呢?
因此,《三隻小狼和大壞豬》所顛覆的可不只是反派與正派的角色,而是直接挑戰善/惡二元對立的觀點,帶孩子看到人性當中真實而多元的那一面,既而為他們培養更寬厚的同理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