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7|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接軌社會,不需要成為妥協的大人

「在外面一定要謙虛,要聽主管的話」、「工作不是交朋友,拿出專業的態度」、「對社會有太多期待,受傷的一定是自己」、「找份安穩的工作,下班時間再做喜歡的事情吧」
幾乎所有畢業生,都會從家人、朋友聽聞種種社會潛規則及心法,但這些心得感想,對於涉世未深的小大人,只是徒增擔憂與困擾。比起職場的千姿百態,或許我們更想知道的是,如何用本來的樣貌,在複雜社會裡存活下去。我並非早已通透的中年人,只是工作一年多的我,時常想起剛進入社會的模樣,這些想法希望能做為小參考,也希望多年後能記得此刻充滿熱情的自己。

在這狠狠跌倒過,才算進入社會

一、低薪
薪水常是決定入職的主要因素,它在物質層面是存活必需品,在精神層面是大眾判斷你的成就標準,從中文系畢業的我,剛入行薪水只有兩萬五,為了在大台北租房子生活,所有支出必須經過縝密思考,那時還給自己每個月存八千的目標,其實物質上的艱苦不算負擔,煎熬的是低薪帶來的負面情緒,當同系朋友每個都超過四萬,更懷疑自己沒能力,畢竟剛出社會,只能把別人給你的薪資價格當作價值來看
低薪不是年輕人的問題,其實是老闆們競爭力下降,社會新鮮人本來就沒太多實務經驗,這在15年前或15年後都一樣,但這22k卻很容易扼殺年輕人的笑容。
當時看到盧建彰的這段話,我的自卑和怯懦短暫被撫平了。因為低薪,當親戚問起薪水我哭紅眼睛;因為低薪,我失去熱情與衝勁;因為低薪,我看不見工作帶來的樂趣,只想用力的證明自己。因為低薪,我想離開社會,卻又好像無能為力。
事實上,薪水與能力並非成正比,許多公司更注重年資累積,待的越久薪水就越多,所以別讓金錢成為工作能力的唯一標準,同時,在接受工作時也接受這份薪資,因為短暫妥協不會換來安定,它會與挫折同時出現,並混淆你:就是能力不夠,才只拿這樣的薪水。

二、工作衝突
過往學生時期,可以選擇要交往的朋友,但出社會後,很難選擇同事,總有些人的作為與你相衝突,但又無可避免的需要合作。加上社會階級,與主管想法相左時,更是痛苦。問題發生時,我選擇與同事私聊,但他總用各種理由搪塞,就是不解決問題,加上我對職務還一知半解,不確定是我個人因素,還是他執行不給力。我忍耐了很久,他卻死性不改,直到後來告知主管、公司召開相關會議說明,才知道這完全是工作上的疏失,而非我無事找麻煩。但從事發到解決,大約經歷三四個月之久,即便事情落幕,心情也難以平復。無人知曉的委屈退讓,是毫無意義的,它會發酵成怨懟憤怒,反過來懲罰自己。不開口,誰都無法幫助你,不反應,沒有人會發現所受的委屈。
同事的衝突還能找主管解決,那與主管之間的衝突呢?背地裡說別人壞話的經驗我們都有,不敢正面說是怕衝突,也是怕被討厭,想維持表面的和平。面對無法認同的決定,可以先想辦法理解,找到想法的根源,再提出自己的疑惑。如果決定無法改變,就等事件結束後自行檢討,或是再找主管討論。
面對衝突,不一定要把強硬的價值觀灌注到別人身上,而是不矮化自己的立場,堅定說出看法,這是權利也是工作中的責任。

三、挫折
職場遇到的挫折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能力不足,一種是人際關係造成的,前者的衝擊會帶來莫名恐慌,畏首畏尾、擔心犯錯,這時期任何安慰全都無效,在沒有成果肯定前,很難排除這些負面想法,就像剛踏入新學校的轉學生,需要時間去熟悉環境,找到自己的群體和座標,才會有真實感。當然能力不足可能是自我想法,也可能實情,只是希望進步的動力不是全然否定,而是「不是不夠好,而是要變得更好」的心態。
人際關係所造成的挫折,大多是價值觀衝突,大學因興趣分班,身邊朋友價值觀相仿,但公司因應不同需求,匯集了各種人才,把工作當作副業、為薪水而工作、想創造更好的世界、對社交興趣缺缺…….,這些特質背後是累積多年的價值觀,過去我奉守「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觀念生活,但社會的慣性,讓你清楚感受教育與社會的脫節,我的價值觀在塑造,也在崩毀。這樣的碰撞,很容易迷失自我。但這場混亂沒有持續太久,畢竟認可別人的想法或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本就無需他人的肯定,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相信什麼價值,只需要對自己負責。
社會像大平台,所有價值觀並排羅列,你可以反覆辯證、也能過眼不看,它如實呈現人間百態,剩下的評判留給每個人自行定奪。
以上三種困境指涉的都是外在所帶來衝擊,它讓你思考、改變,但不要只看現實的模樣,別忘了,大部分的事情都是你能決定的。不讓低薪否定自己、勇敢表達意見、不因他人想法一昧改變,這些不妥協不是用力反抗,不是極力反對不同的聲浪,而是誠實的與自己對話、找到信念所在,讓自己不論遇見誰都能堂堂正正地面對,並用溫柔且堅定的聲音說出:這就是我的答案。
「剛開始的時候,你會有些迷茫無助,因為你知道以前課本上學習到的,和從閱歷同樣可憐的同齡人身上學習到的經驗,不足以支撐未來的日子,父輩的經驗也隨著時代變化不具備普適性。但也就是這個時候,你將不再是原生態的你,你將成為你自己親手塑造出來的,帶著各種期許的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