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照管為什麼重要?在峭壁上經歷覺醒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自序】在峭壁上經歷覺醒

我先生的繼父問我:「妳確定幫助受創傷者的工作沒影響到妳自己嗎?」

當時我們一家人正在加勒比海拜訪親戚,所有人登上一座小島的峭壁頂峰,安靜地站在一塊兒,一邊遠眺海洋,一邊讚嘆眼前的風景。那真是一幅優美的景緻,放眼所及之處都是藍綠色的海水、廣闊無雲的天空,而且空氣令人心曠神怡。當我們走近峭壁的邊緣時,我的第一個念頭是:「這裡真是美得不可思議。」但馬上又接著想到,「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在這裡跳崖自殺。」
我以為大夥兒都和我有相同的想法,於是大聲說出了自己的疑問。我老公的繼父緩緩轉向我,十分誠懇地問我:「妳確定幫助受創傷者的工作沒影響到妳自己嗎?」我甚至都還沒告訴他,除了好奇有多少人曾在這裡自殺,我還想了一長串問題:救援的直升機要停在哪裡?最近的一級創傷中心在哪?我們有辦法從這座小島把病患轉送到醫院嗎?這需要花多久時間?整個加勒比海只有一間創傷中心嗎?就在那時我才終於醒悟,我的工作確實影響到自己了。我一向自認是個有自覺的人,但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明白,我的工作多深刻地改變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那年是一九九七年,我已自願花費十年以上投身助人工作,希望能改變社會。我在工作中密切接觸曾瀕臨或親身經歷重大創傷的人,他們曾流離失所、童年受虐、遭到家暴、有藥物濫用問題、遭遇群體事故和自然災害等。在職涯發展的道路上,我的職責日漸增加,也經歷不少改變。我曾擔任急診室的社工師、社區組織者、移民與難民權利倡議者和教育者。我不只出任第一線救援者,也擔任過管理職。更輪過日班、夜班,甚至是大夜班等各時段的工作。我不僅為所在的當地社區服務,也曾在美國其他地區,甚至是在海外服務。
漸漸地,越來越多親朋好友,甚至是我的服務對象勸我「放假休息一下」「想想其他事情」,或者「別把一切看得那麼嚴肅」。但我聽不進去。我熱衷於工作的程度,也許到了選擇性盲目的地步。我覺得自己正在為畢生志業開疆拓土,其他人只是不了解我為何努力。我很肯定這份工作就是我一生的使命與天職。我不但驕傲,而且自以為是地相信自己完全沒問題。
在加勒比海小島的峭壁上,我突然清楚意識到,工作已深刻影響我的生活並造成傷害。在接下來數天、乃至數週的時間,我開始慢慢釐清工作如何影響我看待事情的方式。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站在峭壁頂峰時,都會想有多少人曾在那裡跳崖自殺;也不是所有人在看見處處都有人使用塑膠咖啡杯蓋時就會想哭;更不是人人都會替約會對象做身家調查,甚至在收到婚禮請帖時,首當其衝的反應是感到遺憾。
多年來,我聽過不少關於虐待、死亡、意外悲劇和令人不快的故事;看遍犯罪現場、失蹤兒童和驅逐出境者的照片;拜訪那些我嘗試幫助者的住家。換言之,我必須見證他人的痛苦。而我終於明白,他人的創傷經歷,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我,滲透了我的生命。我吸收、累積這些創傷,直到它們也成了我的一部分,並顛覆我面對世界的態度。我終於知道,儘管懷著滿腔熱情、堅定不移地投入這份工作,但我內心缺乏了某些資源。點火不難,但是要讓火長時間維持熱度,就需要添加煤炭,而我就像是缺少了煤炭一樣。我長時間投注其中,但缺乏在情緒、認知、心靈和生理上統整這些經歷的能力。

拼回已然支離破碎的生活

經常見證他人的痛苦,沒有讓我更貼近這些心碎的人,反而讓我開始築起城牆,把他們阻隔在外。就我自己的情況來說,我變得越來越自大。我沒辦法謙遜,但若不能謙虛待人,就無法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創傷因應機制。我非但沒認清自己的痛苦無助,其實源自我無力控制的事情,反而遷怒到一切可能的外在因素:尖酸刻薄地批判社會體系、變得比以往更自以為是且固執己見、無法包容他人的觀點。我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壞脾氣可能是為了抵禦情緒衝擊而架起的防護罩;完全沒發現自己正在逃避痛苦,更沒察覺自己正暗自害怕:若喪失一直以來抱持的信念,不再相信「只要做正確的事,就能將這世界撥亂反正」,生活將就此分崩離析。
在我絲毫未覺的情況下,我致力開拓的志業已走向一片雜亂無章的荒野。我精疲力竭,無論是情緒還是生理上,都不再有力量堅守工作崗位。
我大可忽視在峭壁上領悟的一切。在我這一行,長期以來,許多人都相信只要夠堅強、夠冷靜,而且專心致志在自己的目標上,就能堅持下去。打落牙齒和血吞就好,只有弱者才需要自我照顧。我深刻內化了這樣的想法,但在發現用這樣的態度面對他人的創傷經歷,已深刻傷害我的生活後,就沒辦法再用老方法面對我的工作。
於是,我展開了變革的漫長旅程。如果我要為工作、家庭、社區還有自己的生命貢獻才能、遠見和精力,我一定得改變做法、得學習一套為自己導引方向的全新方法。首先,我得負起責任,清楚認知接觸創傷對內在心靈的影響。再者,我需要學習給予自己處理情緒的空間,並在心中騰出位置,好讓自己能夠復元,再帶著清晰的思維,繼續投身志業。我得找到一套方法,讓我在見證他人的創傷之後,仍能好好享受自己的生命。我需要用一套全新的架構來理解一切事物,而這套架構,也就是我後來稱為創傷照管的概念。
國際觀音禪院的創辦人崇山行願曾說過:「至道無難,只要摒棄所有的思想、意見和偏好即可。」我奉行他的箴言,開始嘗試恢復與自我的關係。我學著誠實面對自己每時每刻的感受;謙卑地向許多導師、醫者、治療師、思想家和我的摯愛們學習;尋求幫助、開始重新踏入住家附近的原野,並在美麗又無情的大自然中真切了解生命的寶貴;每天練習於生活與工作中專注當下,這不只讓我的心靈常保健康,也讓我得以在工作上徹底竭盡所能。
最後,我也認清,是自尊心讓我在早已無法真正投注心力照顧服務對象與自己後,依然繼續堅持工作許久。我年復一年地努力脫去自己的偽裝,並深刻了解到,接觸他人的創傷,對我們本身或者是我們的工作都有傷害。其深度、影響的範圍和原因人人不同,但他人的痛苦,甚至是地球所受到的傷害,確實會影響我們,所有人都會產生「創傷接觸反應」。

別忘了,還要照顧你自己

直到現在,創傷接觸反應才逐漸成為一個受關注的重要社會議題,而不只是社會邊緣人的個人問題。早在十年前,我們就於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的家庭、退役軍人的配偶間發現到此一現象,但最近才有研究者關注此問題,並嘗試評估其可能造成的廣泛社會影響。
舉例來說,二〇〇七年三月《新聞週刊》的一篇文章提到,二〇〇六年美國陸軍針對伊拉克駐軍健康照護系統的內部顧問報告指出,有三三%的行為健康人員、四五%的基礎醫療專業人員,以及二七%的牧師表示,他們承受高度或極高的「照護疲勞」(provider fatigue)。這篇文章大膽評論:「加上這些深受心靈創傷的照顧者,退役軍人們要處理的連帶損害,現在又多了一項。」
二〇〇七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刊登了一篇醫學博士安德莉.勒羅伊(Andree LeRoy)撰寫的文章,題名為〈照護者的疲勞與憤怒師出有因〉。文章劈頭就問讀者:「你是否要照顧罹患慢性病或失智症的家人?你是否感到沮喪、憤怒或有罪惡感?在你開始承擔照顧家人的責任後,自己的健康狀況是否也開始惡化?如果你符合上述任何一項狀況,就可能正在承受『照護者壓力』。」
這篇文章指出,美國老年精神醫學學會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美國,每四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有位五十歲以上的成員需要照顧。而他們也預測,這個數字將隨著人口老化而遽增。這篇文章還引用了華盛頓大學老年精神醫學教授暨照護專家彼得.維塔利安諾(Peter Vitaliano)的看法。他表示,許多照護者均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免疫系統功能受損,以及其他與壓力荷爾蒙長期過高相關的症狀。令人遺憾的是,許多人「不會尋求幫助,因為他們自己沒有留意到這些明顯的症狀」。維塔利安諾教授進一步解釋,這是因為「照護者通常專注於提供照顧,而忽略照顧自己」。這篇文章也引述照護者的網路對話。他們都很清楚,自身的情緒狀態,會使自己無法為摯愛提供高品質的照護。
儘管目前大多數的研究都著重在目擊其他人受苦後,我們會產生創傷接觸反應,但這個現象對於獸醫、動物救援工作者、生物學家和生態學者等目擊其他物種受苦的人來說,也是同等重要的。我們不能忽視,有越來越多資訊顯示,站在環境保護運動前線,為停止銳不可擋的全球暖化而奮戰,以及奮不顧身、做出重大犧牲也要避免無數植物和動物絕種的人們,同樣擁有深刻的創傷接觸反應。
許多研究先驅都曾用不同方式來闡述我們遭到他人痛苦影響的感受,而在本書中,我們稱之為「創傷接觸反應」。美國壓力研究所心理學家查爾斯.菲格利稱之為「同情疲勞」與「次級創傷壓力症候群」;臨床心理學家柏爾曼、札克維特與麥坎則稱之為「替代性創傷」;孔德博士則用「同理失衡」一詞稱呼。也有人說這叫做「次級創傷」。
在本書中,創傷接觸反應將被歸納在「創傷照管」這個更大的指標底下。在我看來,創傷照管涵蓋我們如何協助他人排解創傷、如何受他人的創傷影響,以及如何解讀並從經驗中學習等一系列完整自我對話的過程。在字典中,「照管」(stewardship)一詞的定義為「仔細、負責任地管理他人交託照顧的事物」。這個詞現今常用在與保育和自然資源管理相關的情境。理查.沃瑞爾(Richard Worrell)與麥可.艾波比(Michael Appleby)在二〇〇〇年一月號的《農業與環境倫理期刊》中,將「照管」定義為「妥善且公平地考量到社會、未來世代、其他物種利益及個人需求後,在能負起重大社會責任的前提下提供照護」。
在討論創傷照管時,得謹記他人的故事、生命、動物的福祉以及地球的健康被託付在我們手中。我們得明白,這不只是無上的榮譽,也是重大的責任。做為照管者,我們要創造讓他人能夠傾訴痛苦的空間,並尊重他們的感受,但不必把他們的痛苦當成自己的。我們竭盡所能地照顧別人,但不必走上與他們相同的道路;我們要以正直的態度面對環境,但不讓浩大的全球氣候變遷危機擊倒自己;我們要制定並秉持一套長期策略,因此在面臨嚴峻挑戰時,依然能夠維持自我身心健全,並在他人和周遭環境需要時伸出援手。加入創傷照管的行列後,我們要時刻銘記,能成為助人者是一項神聖的特權。因此我們所踏出的每一步,都要秉持最高的道德、誠信和責任感。在本書中,我將嘗試與讀者分享擔任創傷照管者的實用指南。

讓這本書助你一臂之力

作家懷特曾寫道,早期美國作家梭羅既是自然主義者也是哲學家,似乎總受到「兩股強大的對立力量拉扯,他想享受這個世界的一切,卻又迫切地想將世界導向正軌。」而我想把這本書送給那些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永續、更有希望的人;簡而言之,就是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人。你們在努力的過程中可能因此遭逢困難、痛苦、危機和創傷,或是看見其他生物或地球深陷苦難。
這本書也要獻給那些自己發現,又或者是親朋好友、同事或是寵物告訴你,你和過去不一樣的人們。
只要有少數讀者讀完本書後,能夠加強他們的創傷照管能力,我們就能期待這些大大小小的改變,不只為個人帶來影響,也能擴散到所屬的機構、推廣的運動、所在的社群,甚至最終影響整個社會。
本書第一部分將介紹創傷照管的概念,以及我們該如何開始一場改變之旅。由於修復總是從清楚壞掉的是什麼東西開始,所以我會在第二部分列出常見的創傷接觸反應。許多讀者可能會很驚訝地發現,他們非常熟悉我在第四章列出的十六種警訊。就算你從未有過這些感受或行為,也肯定認識有這些反應的人。我們該如何遠離創傷接觸反應常伴隨而來的傷害與痛苦呢?在第三部分中,我將提供一些基本祕訣,再深入探討活在當下的重要性。在第四部分,我將提供創傷照管的五個方向,當中不只說明如何進行個人探索,也會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提升你照顧自己、他人以及地球的能力。我也提供不少可以嘗試的練習活動,讓你從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習慣的做法。
在本書中,你也會認識不少激勵人心的人物,他們和你一樣,深深希望在助人工作帶來的困難與快樂間找到平衡。隨著逐漸理解何謂創傷照管,我們也可以更清楚與受傷者互動的完整脈絡,進而更深入地了解如何謹慎且負責地管理他人託付給我們的事物。
本書是一項工具,希望為讀者引導方向,讓人明白我們對於生命中的每一步都有所選擇: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可以在不受苦的情況下創造改變、可以用對自己以及服務對象都有助益的方式工作、可以在享受這個世界的同時將之導向正軌、可以為世界留下深刻的智慧與寶貴的禮物,而不必被我們的痛苦與絕望纏累。
身為本書的作者,我不敢說自己是在傳遞新知,我只是在幫助大家回想起在不同文化與宗教傳統中,已流傳數千年的形形色色知識而已。北美原住民相信,嬰兒一出世就擁有這一生所須的一切知識,但生活在我們這個令人精疲力竭且迷惘不已的世界中,總讓人忘記自己與生俱來的智慧。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試著回想起自己早就知道的一切(有些人說這就是為什麼耆老與孩童常驚人地相似,因為老人就是已反璞歸真,掌握真智慧的狀態)。
我想藉著這本書引導身為讀者的你,靠著自己找到這條還其本質的路。你即將在本書中讀到的一切,其實是你早就掌握、隱而未現的智慧,本書的文字不過是幫助你回想起來而已。

★長銷10年,創傷管理經典之作
蘿拉.李普斯基, 康妮.柏克
《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
Trauma Stewardship: An Everyday Guide to Caring for Self While Caring for Others
究竟出版
博客來 https://bit.ly/T0400052-B
金石堂 https://bit.ly/T0400052-K
誠 品 https://bit.ly/T0400052-E
圓神書活網 https://bit.ly/T0400052

如何協助他人排解創傷?
如何在受他人創傷影響後,自我修復?一本人人都需要的療傷書!


★釋一行強力推薦!方昱 、留佩萱、楊培珊專文推薦
★王意中、王增勇、方格正、朱剛勇、何素秋、林立青、林靜如、周志建、周慕姿、胡展誥、紀可恩、洪仲清、洪素珍、陳志恆、陳鴻彬、海苔熊、徐敏雄、莊秀美、黃天豪、劉仲彬、賴芳玉、醫勞盟、蘇益賢、蘇逸人──一致推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5會員
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圓神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水、水、水。這時家康作為一個民政家,滿腦子想的都是水,江戶是一塊必須做好排水和水源供給的土地。 北大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王淳熙以歷史、建築和文化資產的角度,結合書中篇章,帶我們深度閱讀直木賞作家門井慶喜的歷史小說《打造繁盛江戶的男人》
沒有繁盛的江戶,就沒有今日的東京! 北大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王淳熙以歷史、建築和文化資產的角度,結合書中篇章,帶我們深度閱讀直木賞作家門井慶喜的歷史小說《打造繁盛江戶的男人》
「哇,這老沙發好漂亮!」瑪莉突然看到路邊的草叢裡,有一張融入綠意的沙發,因為它的顏色本來就和周遭植物的顏色相近,加上又有點潮溼,如果不注意看,根本就看不出雜亂的樹林植被中有一張沙發。 我向瑪莉指的方向跑過去,定睛一看「哇!」我大叫,「我看過這張沙發!」瑪莉聽了皺皺眉,覺得我是不是因為中暑而昏頭了呀?
有些巧合,不需要去解釋。 如果解釋得太多,反而就假了。因為本來可能就是假的,只是因為和某些真的事物重疊了,它就成了發生在真實中的巧合。但因為有真實的部分,混淆了眼睛。所以眼見之事物也有可能是假的,只是錯覺讓人以為是真的。
你正為與孩子的互動相處煩惱不已嗎?許多父母大嘆,現代的孩子打不得、罵不能,到底該怎麼教孩子?
續上篇 《殘酷迷藏》連載1│下午 四點五十五分 林肯毫不在意。 「我可以拿我的蝙蝠俠當末日博士嗎?」他問,「他也穿黑色的衣服。還有如果我用蝙蝠俠來當,妳可以幫他做一個對的面具嗎?」 「沒問題。」她說。 「妳要用什麼東西做?」 「錫箔紙。」她提議。
水、水、水。這時家康作為一個民政家,滿腦子想的都是水,江戶是一塊必須做好排水和水源供給的土地。 北大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王淳熙以歷史、建築和文化資產的角度,結合書中篇章,帶我們深度閱讀直木賞作家門井慶喜的歷史小說《打造繁盛江戶的男人》
沒有繁盛的江戶,就沒有今日的東京! 北大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王淳熙以歷史、建築和文化資產的角度,結合書中篇章,帶我們深度閱讀直木賞作家門井慶喜的歷史小說《打造繁盛江戶的男人》
「哇,這老沙發好漂亮!」瑪莉突然看到路邊的草叢裡,有一張融入綠意的沙發,因為它的顏色本來就和周遭植物的顏色相近,加上又有點潮溼,如果不注意看,根本就看不出雜亂的樹林植被中有一張沙發。 我向瑪莉指的方向跑過去,定睛一看「哇!」我大叫,「我看過這張沙發!」瑪莉聽了皺皺眉,覺得我是不是因為中暑而昏頭了呀?
有些巧合,不需要去解釋。 如果解釋得太多,反而就假了。因為本來可能就是假的,只是因為和某些真的事物重疊了,它就成了發生在真實中的巧合。但因為有真實的部分,混淆了眼睛。所以眼見之事物也有可能是假的,只是錯覺讓人以為是真的。
你正為與孩子的互動相處煩惱不已嗎?許多父母大嘆,現代的孩子打不得、罵不能,到底該怎麼教孩子?
續上篇 《殘酷迷藏》連載1│下午 四點五十五分 林肯毫不在意。 「我可以拿我的蝙蝠俠當末日博士嗎?」他問,「他也穿黑色的衣服。還有如果我用蝙蝠俠來當,妳可以幫他做一個對的面具嗎?」 「沒問題。」她說。 「妳要用什麼東西做?」 「錫箔紙。」她提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最近被物理治療師禁足,不能上山下海,但我還是每天到海邊看看。 今天和太太拿著戶外椅走到海邊,太太看我拎著椅子一直往下走往下走,她說:你要走到哪裡去? 然後,當她知道我要把椅子擺在碰到海水的地方,就非常的開心的說:這麼厲害! 我用驕傲的眼神,回看著她,很自然地說:因為我媽媽教我「
Thumbnail
在海邊的森林基地 在考取森林療癒的路上時候,住在海邊的我,我不禁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森林療癒需要大費周章跑到山上,在海邊是否有零海拔的森林療癒基地,這樣邊療癒結束後又可以到海邊消暑,豈不不是一舉兩得嗎? 真的沒騙你!我是在工作 就在工作的時候(有時間在跟大家講我的工作在幹嘛!),又收到上方聖
Thumbnail
現實不是童話,真正的魔鬼不會被純真和善良感動…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出社會後歷經不到三年的辦公室生涯,我似乎看到了奮鬥對我的深淵,恰如其分地編織出一種對未來深深的反擊。我意識自己寄託於未曾擁有的事物上,尋求達成未知的目標時,成為價值本身。追求的過程也稱得上是一種幸福,只是我忘記了自己。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第二章 一步一步靠近創傷(下) 在那段日子裡,信仰和教會是我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社群。某次,牧師邀請了幾位與我相熟的教友為我禱告;其中幾位已經認識多年的教友們,甚至是第一次聽到我述說這個故事。 在說完故事之後,某位稍長幾歲的姐姐給出「這沒有什麼吧?小時候,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的回饋;沒有想到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著迷著眼前風光,卻遺忘了腳邊下的懸崖,不見谷底的黑暗,再我回神時驚恐不敢移動雙腳,看向了與我一同來到此地的地方,雙腳僵硬無法離地,求助的向他求救   「救我」顫抖的聲音,我拉不到他的衣角,在相望的那一刻我看見了腐木,在海裡漂流著,卻無法支撐我的重量,他手足無策的樣子,卻沒有向我走
在我的工作領域,看了非常多的長照家庭,我有時像局中人情緒陷入其中,有時又像第三者必須客觀看事情,有時更像站在至高點看人生縮影,從事個管這份工作自己的內在能量必須很強大,有信仰更佳。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最近被物理治療師禁足,不能上山下海,但我還是每天到海邊看看。 今天和太太拿著戶外椅走到海邊,太太看我拎著椅子一直往下走往下走,她說:你要走到哪裡去? 然後,當她知道我要把椅子擺在碰到海水的地方,就非常的開心的說:這麼厲害! 我用驕傲的眼神,回看著她,很自然地說:因為我媽媽教我「
Thumbnail
在海邊的森林基地 在考取森林療癒的路上時候,住在海邊的我,我不禁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森林療癒需要大費周章跑到山上,在海邊是否有零海拔的森林療癒基地,這樣邊療癒結束後又可以到海邊消暑,豈不不是一舉兩得嗎? 真的沒騙你!我是在工作 就在工作的時候(有時間在跟大家講我的工作在幹嘛!),又收到上方聖
Thumbnail
現實不是童話,真正的魔鬼不會被純真和善良感動…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出社會後歷經不到三年的辦公室生涯,我似乎看到了奮鬥對我的深淵,恰如其分地編織出一種對未來深深的反擊。我意識自己寄託於未曾擁有的事物上,尋求達成未知的目標時,成為價值本身。追求的過程也稱得上是一種幸福,只是我忘記了自己。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第二章 一步一步靠近創傷(下) 在那段日子裡,信仰和教會是我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社群。某次,牧師邀請了幾位與我相熟的教友為我禱告;其中幾位已經認識多年的教友們,甚至是第一次聽到我述說這個故事。 在說完故事之後,某位稍長幾歲的姐姐給出「這沒有什麼吧?小時候,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的回饋;沒有想到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著迷著眼前風光,卻遺忘了腳邊下的懸崖,不見谷底的黑暗,再我回神時驚恐不敢移動雙腳,看向了與我一同來到此地的地方,雙腳僵硬無法離地,求助的向他求救   「救我」顫抖的聲音,我拉不到他的衣角,在相望的那一刻我看見了腐木,在海裡漂流著,卻無法支撐我的重量,他手足無策的樣子,卻沒有向我走
在我的工作領域,看了非常多的長照家庭,我有時像局中人情緒陷入其中,有時又像第三者必須客觀看事情,有時更像站在至高點看人生縮影,從事個管這份工作自己的內在能量必須很強大,有信仰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