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跨世代溝通,怎樣講才會通?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生黃金時期在何時?

最近在Netflix上看到了《百樣人生》(100 Humans)的實驗節目,每一集都會針對特定主題如「吸引力」、「人生黃金時期」、「性別」、「偏見」等,邀請100位來自美國各地、各種族裔與社經背景的人參與實驗,以驗證某些假設是否為真。
在「人生黃金時期」的這集中,特別將100位實驗者按照年齡分為20歲、30歲、40歲、50歲、60 歲等五群世代,以限定時間開合跳、團隊合作與溝通、短期記憶力、限定時間內把打結的耳機攤平、密室逃脫等主題來考驗不同的年齡群。其中在團隊合作與溝通實驗,每一組世代都會拿到一組家具元件,其中一位成員必須要跟其他成員距離一段距離,看著圖示組裝說明,用對講機跟在另一端的成員溝通。而在另一端的成員,也有一人要扮演眼睛被矇上的訊息接收者,只能靠著聽覺跟自己的語言,將遠端的指示轉述給其他負責組裝家具的成員。
從比賽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各個世代成員怎麼樣分配工作、指導成員、接收指令,甚至是在指令不明的情況下持續溝通。從當中也可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60歲世代的人,指示者一開始不太會用對講機,造成溝通上時間的延遲,而40歲的指示者看到好幾頁只有圖像的說明開始抱怨,30歲世代的指示者在指揮時特別講出了負責組裝的人的種族特徵,卻沒講到該把哪部分的椅子組好。至於結果如何,在這裡就先不爆雷,讓大家自己去發現。

如何促成職場跨世代溝通?

這樣的情景如果體現在職場上,似乎也能找到些相似處?人類壽命因為醫療技術發展而延長、受教育的時間延長,還有因為少子化造成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以前往往65歲或小於60歲就準備退休的職場人,有些都在職場上工作,也造成難得五代同堂的現象。一般認為,在強調解決未知問題、面對未知狀況的「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表現上,應該是越年輕的族群表現越好,而強調運用既有知識和經驗積累的「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上,應該是越年長的族群表現越好。
從《百樣人生》的實驗項目當中,對照在一般辦公室工作的情境,或許也可以給我們些啟發。在使用科技工具或判別未知圖像、建立意義關聯上,年輕世代似乎略勝一籌。不過,在描述和傳遞訊息上,年長的一代傳遞的意義比較完全,也較有耐心去解釋和說明,等待隊友提出疑問,甚至是去探究現象背後的意思(解謎)。

尊重人性與差異才能走得更久、更遠

我也記得在有次參與公司受訓時,有機會跟來自全球與類似專業的同事一起組成小組進行活動。當談到企業內的跨世代溝通時,我們也組成了按照年齡區段分類的跨世代小組。不過不一樣的是,我們將不同的世代混合成組,一起討論職場有關的情境,像是如何面對質疑、批評?如何跟不同世代的成員推進專案?如何解決衝突場面?如何互相學習?
在大家互相討論之後,其實也得到蠻多有趣的觀察。比方說,有年輕同事希望資深同事的指導可以是「公開讚美,私下指教」,也有資深同事希望年輕同事在溝通跟處事上能多點耐性,在專案推進階段不要太過急躁,或是在溝通時避免太多針對個人的指責,也可以多協助資深同事在數位工具上的使用。相對來說,資深同事也可以分享在公司、過去大型專案的經驗甚至是人脈給年輕同事,讓雙方的訊息可以自由交流,彼此也能互為導師與導生。後來將大家的討論內容用文字雲呈現,其中最醒目的幾個關鍵字依序是:指導(Mentoring)、尊重(Respect)、學習(Learning)、保持彈性(Flexibility)與分享(Share)。
這或多或少也反應無論是哪個世代,可以在尊重個人特性與特長的環境中工作,彼此學習與尊重與被群體接納都是人性最基本的需求。或許在下次有機會現身在跨世代的集合中時,我們也能這樣提醒自己,看見差異與尊重,會讓我們一起攜手走得更久,也一起走得更遠。
集體智慧給我們的溝通建議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智從小天資聰穎、數理能力過人,沒考過前三名的次數,10隻手指頭都數的出來,他也一路從數理資優班進入了頂大就讀。畢業後頂著優異畢業成績和名校光環,進入了科技業屬一屬二的本土大公司的業務部門。進入公司快三個月,他卻總是覺得在職場有種施展不開的感覺,特別是跟主管的溝通上,好像隔了層氣密窗一樣...
無論是「成長思維」或是「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等概念,強調定義人生成就往往不是取決於當下的成果,而是如何持續學習、持續進步,就像是專業運動員一樣,沒有人會滿足於當下的勝利,往往是持續累積、持續挑戰。但除了找到好的教練之外,我們還需要的是足夠的「受教力」(Coachability)...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的關係,有許多公司不是延後開工,就是發佈員工可先在家工作的通知,特別是在科技業更是常見的狀況。 遠距辦公可行嗎?你在意的是什麼,老闆在意的又是什麼?
繼上一篇談到撰寫履歷常見的一些基礎題,這次來談談比較被問到的問題,跟一些求職的思維釐清,也非常歡迎有相關經驗的朋友給予回饋。 
是不是到了某個年紀,一定要有管理經驗才能持續維持職場競爭力?面試官問有沒有「管理」、「帶領」人的經驗,到底是想要問什麼呢?
幾個月前加入了104職涯診所履歷診療室的行列,透過線上平台義務提供職場新鮮人履歷相關的諮詢。雖然大部分配對到的求職者都非行銷公關專業,但有些共通問題和原則也蠻一體適用的,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回答一些常見的問題,也歡迎有相關經驗的朋友一起加入討論。 
大智從小天資聰穎、數理能力過人,沒考過前三名的次數,10隻手指頭都數的出來,他也一路從數理資優班進入了頂大就讀。畢業後頂著優異畢業成績和名校光環,進入了科技業屬一屬二的本土大公司的業務部門。進入公司快三個月,他卻總是覺得在職場有種施展不開的感覺,特別是跟主管的溝通上,好像隔了層氣密窗一樣...
無論是「成長思維」或是「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等概念,強調定義人生成就往往不是取決於當下的成果,而是如何持續學習、持續進步,就像是專業運動員一樣,沒有人會滿足於當下的勝利,往往是持續累積、持續挑戰。但除了找到好的教練之外,我們還需要的是足夠的「受教力」(Coachability)...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的關係,有許多公司不是延後開工,就是發佈員工可先在家工作的通知,特別是在科技業更是常見的狀況。 遠距辦公可行嗎?你在意的是什麼,老闆在意的又是什麼?
繼上一篇談到撰寫履歷常見的一些基礎題,這次來談談比較被問到的問題,跟一些求職的思維釐清,也非常歡迎有相關經驗的朋友給予回饋。 
是不是到了某個年紀,一定要有管理經驗才能持續維持職場競爭力?面試官問有沒有「管理」、「帶領」人的經驗,到底是想要問什麼呢?
幾個月前加入了104職涯診所履歷診療室的行列,透過線上平台義務提供職場新鮮人履歷相關的諮詢。雖然大部分配對到的求職者都非行銷公關專業,但有些共通問題和原則也蠻一體適用的,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回答一些常見的問題,也歡迎有相關經驗的朋友一起加入討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1.世代差異: 不同世代在工作態度、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上存在差異 年長一代偏好面對面溝通,年輕一代更喜歡使用即時通訊工具 年長一代重視穩定工作和長期發展,年輕一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 2.公私領域切分: 遠距工作使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容易造成壓力 建議設立固定工作時間,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
Thumbnail
Z世代是1997年出生的一群年輕人,他們在面臨著資源日益稀缺的社會時,適應了從不同渠道獲取信息的習慣,並且充分顯示出他們獨特的個人價值。本文通過分析揭示了Z世代的特質及機遇,並指出他們能透過自我營銷和AI工具的應用,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最終實現個人夢想與工作的完美結合。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一場關於「世代合作、青銀共事」的講座,並從參加者Star哥那裡獲得內容總結。主要觀點包括:傳產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缺工,年輕人不願轉正職;打破對中高齡員工的刻板印象,溝通能力和工作熱情與年齡無關;強調世代合作的重要性,建議職務再設計讓輕齡者和熟齡者各自發揮優勢。
Thumbnail
探討新舊文化衝突下,長輩與新生代在工作及生活觀念上的對立。文章中提及如何理解及傳達觀念是文化衝突中最難的部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公司內部不同年齡層員工在面對變革時的心態轉變和權力角力。從20、30、40、50歲的員工間的對話中,反映出不同角色和心態對公司內部運作所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每個世代都有一些相似的成長經歷、價值觀和態度。現今我們的工作場所有四種不同的世代。到 2024 年 1/4 的美國勞工的年齡在 55 歲以上。因此建立多重世代的工作團隊需要精心策劃,以避免年齡偏見與歧視。每個世代在職場上有不同的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綜合世代團隊可以大幅提高人才投資回報率。
Thumbnail
美國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1960~1970年出生的X世代有70%會在工作上使用Chat GPT。 1980~1990年代出生的千禧世代中,這個數字是74%。 但1997~2005 年間出生的Z世代年輕人中,卻只有 63% 。 如果對AI工具的接受程度與年齡無關,那會與什麼有關呢?
工作的日常之一就是要聽公司老人碎念,我跟其他同事年紀差了20歲以上,明顯感受到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 常常聽到的劇情就是當年有多辛苦,然後跟我說如果不努力就會OOXX,還說以後的日子會很挑戰...等,可以強烈感受那種被恐懼驅動的生存模式 我能體會當年他們的心情,但把同樣的思維移殖到跟後輩的討論,滿容
Thumbnail
1.世代差異: 不同世代在工作態度、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上存在差異 年長一代偏好面對面溝通,年輕一代更喜歡使用即時通訊工具 年長一代重視穩定工作和長期發展,年輕一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 2.公私領域切分: 遠距工作使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容易造成壓力 建議設立固定工作時間,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
Thumbnail
Z世代是1997年出生的一群年輕人,他們在面臨著資源日益稀缺的社會時,適應了從不同渠道獲取信息的習慣,並且充分顯示出他們獨特的個人價值。本文通過分析揭示了Z世代的特質及機遇,並指出他們能透過自我營銷和AI工具的應用,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最終實現個人夢想與工作的完美結合。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一場關於「世代合作、青銀共事」的講座,並從參加者Star哥那裡獲得內容總結。主要觀點包括:傳產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缺工,年輕人不願轉正職;打破對中高齡員工的刻板印象,溝通能力和工作熱情與年齡無關;強調世代合作的重要性,建議職務再設計讓輕齡者和熟齡者各自發揮優勢。
Thumbnail
探討新舊文化衝突下,長輩與新生代在工作及生活觀念上的對立。文章中提及如何理解及傳達觀念是文化衝突中最難的部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公司內部不同年齡層員工在面對變革時的心態轉變和權力角力。從20、30、40、50歲的員工間的對話中,反映出不同角色和心態對公司內部運作所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每個世代都有一些相似的成長經歷、價值觀和態度。現今我們的工作場所有四種不同的世代。到 2024 年 1/4 的美國勞工的年齡在 55 歲以上。因此建立多重世代的工作團隊需要精心策劃,以避免年齡偏見與歧視。每個世代在職場上有不同的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綜合世代團隊可以大幅提高人才投資回報率。
Thumbnail
美國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1960~1970年出生的X世代有70%會在工作上使用Chat GPT。 1980~1990年代出生的千禧世代中,這個數字是74%。 但1997~2005 年間出生的Z世代年輕人中,卻只有 63% 。 如果對AI工具的接受程度與年齡無關,那會與什麼有關呢?
工作的日常之一就是要聽公司老人碎念,我跟其他同事年紀差了20歲以上,明顯感受到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 常常聽到的劇情就是當年有多辛苦,然後跟我說如果不努力就會OOXX,還說以後的日子會很挑戰...等,可以強烈感受那種被恐懼驅動的生存模式 我能體會當年他們的心情,但把同樣的思維移殖到跟後輩的討論,滿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