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台劇【想見你】中家庭、學校、感情三方面的生活都不如意因而鬱鬱寡歡的陳韻如,或者韓劇【天空之城】中為了符合家長期待、順利升上名校卻都在求學路上半路夭折的姜藝瑞和車世麗,常覺得這群孩子,好像都在窒息的求學或成長過程中,試圖用各種方式找到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揉合過去見過的孩子,這些孩子常常漫無目標,又無家可歸,說是無家可歸,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何他們無家可歸?不是都有家嗎?但在這些孩子的心裡,家裡只是寄宿、睡覺的旅館,根本稱不上是家。更讓人痛心的是,他們知道現實上、血緣上的家庭中住著的父母和兄弟姊妹,的的確確是他的家人,但這些孩子與家人們之間的相處方式與每天的生活,常常都是外人無法想像的疏離、可怕與混亂,舉凡冷戰、劇烈的爭吵、打架甚至拿刀,都常是在這些家庭中會上演的戲碼。
孩子的行為常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引起父母注意的動機之一,就是因為平時感受不到父母真心對他的關心,既然自己無法考試高分,無法用優異的成績吸引到父母的讚賞,那就用不良行為(例如:翹課、打遊戲、偷東西等)來引發父母真心的關注,即便是因為不好的事情開頭才引來父母關心,那也沒關係,總比父母完全忽略他還要好。
一個人的表現,常是他內在世界的映照。
如果今天我看到一個孩子,作息紊亂,日夜顛倒,在該上學的時候還待在家中,或在校外遊蕩,無法預測他下一秒會做出什麼事情來,我就可以猜想,他心中是有多麼的混亂,所以他生活也無法安排得有秩序或規則,生活、行為的失序就反映著他內心的失控。
如果今天我看到一個爸爸或媽媽,沒辦法容忍孩子不聽他的話,只要孩子不聽話,他就要威脅利誘,想盡各種方法去約束孩子照他所安排的計畫走,我就不難猜到孩子在這樣高壓的管教下,心中有多麼受傷。孩子多麼希望父母可以多去重視他當下的心情,勝過於重視他表現得是否成功,勝過於他是否有乖巧聽話的順著父母的期待走,勝過於父母期望他變得比父母成功、過得比父母還要好的私慾。
即便我是學校輔導工作者,也常常在反省:我的輔導目標跟方向,是孩子想要的嗎?我真的有聽懂孩子想表達的心聲嗎?我會不會誤解孩子的意思呢?我給孩子的提醒或建議,真是他們需要的嗎?我關心孩子的方式,有讓孩子感受到我對他們的關心嗎?
我常碰到自以為為孩子好的大人,自以為了解孩子的大人,往往最容易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讓孩子受傷。
甚至是我,也可能會有「自以為」的時刻,也可能在與孩子工作的時候,讓孩子心裡受傷。
因為我們站的角度常是大人的角度,刺傷孩子是好容易發生的事情,知道這件事情,所以我們更要小心,更細膩地去體會孩子所體會到的世界與感受,以免讓孩子更受傷。
我們認定的好,只有孩子感受到好,那樣的好,才算數。
我們誤以為自己懂孩子、最知道孩子要什麼,回頭反思,才可能發現其實我們不一定懂得像我們當初以為的多,也可能我們其實不夠懂孩子,不夠懂他心裡在想什麼,不夠懂他真正渴望大人給予的是什麼。
每一個「懂」,都從身為大人的我們首先承認:「對不起,我可能不夠懂你」,再去邀請孩子說說:「你的心情是……嗎?」「如果說錯了,你要糾正我喔!」「如果我理解錯了,你願意跟我說你是怎麼想的嗎?」良性溝通於是才開始。
然後,我們才終於聽懂孩子想要跟我們說什麼。
*備註:封面圖片為台劇【想見你】劇中人物陳韻如的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