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方社會裡面,尤其是我們的社會,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又或者是父母與生俱來的「天性」,常常給出的建議或是幫你做好的某件事情後面都會加上『我都是為了你好』。好像冠上了為你好的名義,什麼事情都可以變成合理化。反抗的孩子變成忤逆、順從的孩子就是孝順的乖小孩。
什麼時候我們的人生才能開始由自己掌握?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孩子畢業後拿到了兩家有名的上市公司的offer,兩家看起來都是穩穩的公司,至今也都是存在的。孩子原本想去A公司,但是他的母親認為B公司比起A公司更加穩定,孩子放棄了A公司後聽從母親的意思進去了B公司,人算真的不如天算吧,在B公司待到逾不惑之年,竟被公司資遣。你說,應該要怪孩子太聽母親的話還是應該怪母親的干涉?
人生的每個決定都會有風險,而每分每秒都是獨一無二的,過去了就不可能再回頭了。在上述的例子當中,我們當然可以選擇怪母親,當初『如果』沒有干涉那位孩子的決定,他現在『可能』很有成就。但,這些都是如果、可能、也許。
人生裡面沒有所謂的一定、應該,就算你複製了一位很成功的人走過的路,能夠保證你會跟他一樣成功嗎?
以事實層面來說,失去工作的是孩子還是母親?母親能夠為孩子承擔一切的責任嗎?
就算可以,以後面對事情的還是是那位孩子不是那位母親。
是關心還是勒索呢?
我們都知道愛情不能強求,也都會知道情侶或是夫妻之間都應該給對方尊重以及空間。
那為什麼到了親情就不能一樣呢 我認為情緒勒索是損害相互間信任及親密關係的重大因素。
被勒索的人會覺得勒索者不信任他,不相信他可以做得好。
久而久之,人和人之間就會產生了疏離感。
順從的孩子在做父母要求的事情時會分辨不清到底是我想要的還是他們想要的,不僅會讓人失去自我,我想也有很大的部分是導致現在很多人畢業後都會『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重蹈覆徹的聽父母的建議捧著鐵飯碗,但其實你不開心,而且你已經麻痺這種不開心的感覺了。
善於溝通、換位思考
也許你也曾經發生過相似的故事:兩個原本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因為在某一個觀念上不合,誰也都沒有為了對方試著了解或是接納,時間久了,也就成為所謂的「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當初我願意多聽一點... 如果當初我願意多了解一些.... 這些如果,也許會減少很多悲劇的發生。
在誰是被害者中,那些人用死亡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如果上述的如果發生了,是不是就能夠減少一連串的事件?